浅谈英汉思维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浅谈英汉思维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周爽

周爽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590)

翻译过程包括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过程和译者用目的语再创作的过程。而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和文化上存在很大差异,思维文化的差异肯定会影响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就曾说过“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语言结构之间的差异给译者带来更多和更严重的复杂情况”。这篇文章结合自己的部分翻译实践经历,和平时总结到的一些例子,概要的从几个方面说明英汉由于思维和文化上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一、观察与思维上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民族在观察某些事物或现象时,所选取的角度是不相同的,如果翻译时忽略这些,很容易产生歧义。例如,中国人出于礼貌会请对方先走、先吃、或先做某事时,常说“您先请!”,而英语的说法却是“Afteryou!”。同一举动,同一意思,由于视点不一,英汉的表达方式完全相反,汉语中用“先”表达的意思,英语中却用“After”表示。这个在我们和国际友人交流的时候是有必要了解的。又如,汉语中的“九折”,英语常说“Atenpercentdiscount”,这是因为汉语着眼于打折后的实际付款比例,而英语着眼于折扣的比例,两者视点不同。

由于观察与思维上的差异:面对同一物体,用以概括的概念也有出入。因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如对颜色的观察和使用,就有不同的概念。如:英语“blacktea”在汉语中不叫“黑茶”,而叫“红茶”;汉语的“青衣”,“青天”同是一个“青”字,翻译成英文就只能分别译作“blackdress”和“bluesky”;汉语“黑眼睛”,英语为“darkeyes”;英语的“blackeyes”,汉语为“挨打后出现的黑眼圈”;汉语“黄色影片”,英语为“bluefilm”等。

二、逻辑思维上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两种语言在逻辑思维上也存在着差异。对于两种语言肯定和否定形式的互相转换以及此类问句的答语,不注意的情况下还是会令我们困惑的。其实一种语言的肯定形式常常表达出的是另一种语言否定的意思,反之亦然。如果不注意,就会使译文与原文意思完全相反。例如,“Heisthelastmantoreachthere.”这句话我们在首次见到并且不稍加注意的情况下就会译为“他是去那里的最后一个人”,其实是错误的。应该译为“他决不是会去那里的人。”原句中并没有否定词,也没有含否定意义的词,但被译为汉语时却要用否定形式,也就是说英语和汉语的表达结构是不一致的。又如“Don’tyouwanttogo?”回答为“Yes,Ido.”或“No,Idon’t.”而我们译的过程中如果把“Yes,Ido.”译为“是的,我不想。”把“No,Idon’t.”译为“不,我想。”就会与原文意思完全相反了。再如英文句子,“Youcannotbetoocarefulintheexam.”若直译为“考试时你不要太细心”,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从句法上看,它是一个双重否定结构,从思维方式上看,它是一种逆向思维。其正确译文是:考试时你要特别细心。因此,对于这一类因思维差异而引起的表达的不同,我们同样要越过表达形式的局限进行意义上的对等翻译。

三、信仰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佛教思想不仅根深蒂固的影响着中国人,同时深深地灌输到了中国文化当中,其对中国的汉语词汇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汉语中很大一部分成语来源都和佛教有着关系,例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半路出家”等等,要是这些成语单个字翻译成英语的话,将会使得美国人根本无法理解。而美国人主要受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的思想同样地灌输到了美国文化当中,大多数的美国人相信上帝创造了人,认为上帝(god)可创造一切,因而有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的说法。而中国人则信仰佛教,相信“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词语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如果我们缺乏对这种文化个性的深刻了解,就难以鉴别句子的文化内涵,对译文的准确性产生影响。中国人把龙看成是吉祥的神物,认为龙是伟大的力量,因此龙就成为了至尊无上的帝王象征,然而美国人则认为龙是喷火的凶残的怪物,是邪恶的代表。所以“亚洲四小龙”译成英语时不可以翻译成“FourAsianDragons”,而应该符合西方的风俗习惯翻译成“FourAsianTigers”。

四、比喻联想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所有的语言中都有比喻。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比喻性词语,由于社会习俗,文化传统、劳动方式的不同,其比喻及联想意义也有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大家知道,英美人都喜欢养狗,视狗为知己,立有狗户口,供应狗粮食,并且还辟有葬狗的墓地。他们认为“狗”是man’sbestfriend。因此,就有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arealuckydog.(你是个幸运儿)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之日)。但对中国人来说,一方面认为狗首先是看家的动物,它有用,忠实、可靠、勇敢。另一方面,狗又是一种卑微的动物,它往往使人联想到令人不快的东西,如“鸡鸣狗盗之事”、“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习语也经常出现在交际中。

总之,翻译作为语际交际,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作为译者要想译出地道的、易于让人接受的译文,亟待解决的还是要深入了解目的语文化,不断丰富自己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