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设计

高静

高静德州九中253000

【摘要】以学生对血液最直接的感受为主线,在课堂实践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观察血液分层现象,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深入了解探究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最后让学生通过阅读血液化验单来学以致用。

【关键词】血液;组成和功能;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8)04-105-02

1、教材分析

《物质运输的载体》内容是济南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第一课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进入循环系统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利用呢?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走?学生在学习了《人的生活需要营养》和《人的生活需要空气》之后,顺理成章的就要学习第三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而本节课是本章的基础,了解了本节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学习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还为后面学习输血、献血做了铺垫。

2、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描述血液的组成和各种成分的主要功能。

②.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培养观察能力,提高使用显微镜的技能。

③.解读和识别血常规化验单,说出血液中几种成分的含量正常值。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教师演示,观察血液的组成,形象感知血液的组成。

②.提出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观察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相互交流的精神。

②.培养学生探究生命奥秘的热情,提醒学生热爱生命,关注健康。

3、根据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因为血细胞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血液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部分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疾病密切相关,是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的基础。

难点:血细胞的功能以及教会学生解读血常规化验单。因为血细胞对人体起作用的过程学生难以观察到,需要借助一些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学生看血常规化验单时,必须对各项目的正常值有准确的记忆,才能找出化验单中不正常的测量值,并且要对其综合分析,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4、教法学法

学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等经历,对血液有些感性认识,但学生对血液的成分、各种成分的功能又不了解,有着一定的神秘感,甚至恐惧感。因此要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设计给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主动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讨论质疑,使学生在思考问题中训练思维,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学习。

5、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1.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教师:我们体内波涛汹涌的红色河水带来了生命的律动,老师问大家,红色河水指的是什么?

学生:血液。

教师:血液之于我们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大家都来说一说对血液的直观感受吧。

(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交流对血液的认识,了解人体血液的状态和颜色以及特征。)

(2)教师:血液表现出的直观感受,离不开血液的成分,要弄清这个问题就需要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活动目的:注重结合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的发言中,可能出现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从而有针对性的引出相关科学知识。

活动2.演示实验,血液的分层现象

(1)出示加入抗凝剂的已分层的血液,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有什么现象?

(指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血液是否分层了?分几层?各层的颜色怎样?)

(2)待学生充分讨论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教师分发的表格中)

位置颜色约占血液总量

上面部分浅黄色55%

中间白色薄薄一层

下面部分暗红色45%

(3)引导学生讨论:你认为血液可能有几部分组成?为什么说血液是“流动的组织”?

教师总结: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上面的部分是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占血液容积的55﹪左右,是血浆。下面的部分是血细胞,不透明、呈暗红色的是红细胞;在红细胞和血浆的交界处,有很薄一层白色物质——白细胞和血小板。可见,血液中有大量的血细胞,这些细胞与血浆共同构成血液,完成物质运输等功能,因此,血液是一种组织,属于一种结缔组织。血液可以流动,因此称作“流动的组织”。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将学习逐步引向深入。学生准确描述出实验现象,强调描述中的生物用语。

活动3.了解血浆的组成和功能(让学生阅读课本P44有关血浆内容,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血浆是什么颜色的?

(2)血浆的由什么构成?

(3)血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活动4.三种血细胞的特点及功能

(1)通过图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展示显微镜下血细胞形态示意图。

(2)由红细胞的红色进行导入,引出血红蛋白,从而进行到红细胞的功能。由红细胞的功能出发,引发出红细胞的形态结构,提示学生结构与功能相统一。那么教师提问:如果红细胞数量过少或是血红蛋白含量会引起什么症状?贫血的症状又是什么?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将课本的相关知识与现实生活相借结合,学以致用。教师指导学生在青春期出现贫血是一个正常现象,不必惊慌。)

(3)由于红细胞只有120天的寿命,红细胞凋亡后并不会出现凋亡的红细胞积累过度,而是被白细胞进行吞噬从而导出白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将课本的相关知识与图片相借结合。教师指导学生讨论白细胞的变形运动以及伤口的“红肿”现象。)

(4)利用血小板的凝血功能引出血小板的结构与形态。

这时,顺便比较血清和血浆的不同。展示三种血细胞的比较表,学生讨论并完成。

名称形态结构功能

红细胞两面凹的圆饼型,无细胞核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

血红蛋白

白细胞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血小板个体最小不规则,无细胞核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活动目的:这部分知识是重点内容,要反复强调加深学生印象,因而教师采用多种手段(显微镜观察、阅读教材自主探索、填写表格)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设计给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主动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使血细胞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活动5.分析与讨论

请同学们当回小大夫,阅读血常规化验单,分析讨论,交流上面的数值作出判断。

(学生看化验单时,必须对各项目的正常值有准确的记忆,才能找出化验单中不正常的测量值,并且要对其综合分析。)

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和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活动6.反馈训练(出示一组练习题)

活动7.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能谈谈你的想法吗?(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

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中探究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并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6、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对血液的直观感受直接进行导入,并贯穿整节课,在课堂实践中设置多种活动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动起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和重点。并在课程的最后利用图片导出血型,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