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其经济发展的若干影响及相应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1-11
/ 2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其经济发展的若干影响及相应措施

杜宏斌

杜宏斌(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摘要】现阶段,“三农”问题是当前的重中之重,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方法之一应将大量滞留在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并缩小不断扩大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乃至农村内部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基于趋利行为,这些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的较少,到经济发达地区居多。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经济发展;相应措施;三农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9.22【文章标识码】C【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1-0005-02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目前我国13亿人口中,9.1亿生活在农村,现有18.5亿亩耕地,农村现有劳动力为4.8亿。按我国农村现有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有1.7亿劳动力在农村就足以保证农产品的供给,这种人口众多,耕地较少的国情,导致现有的劳动力要素不能得到合理而有效的利用,使得极为有限的耕地承载着过多的农业劳动力,导致农业生产率始终得不到提高,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致使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农民生活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现阶段,“三农”问题是当前的重中之重,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方法之一应将大量滞留在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并缩小不断扩大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乃至农村内部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基于趋利行为,这些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的较少,到经济发达地区居多。首先,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由于受经费、交通、通讯、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求职务工的信息不通畅等因素的制约,还处在“亲帮亲”、“友帮友”的自发无序的流动状态,流动性大且不易管理,供求关系不易衔接,盲目性比较大;其次,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我国农村劳动力主要来自于县及县以下地区,在这些地区的人口中,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1%,初中文化程度的31%,而只有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却达到了58%,因此,虽然农村流动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普遍高于流出地的人口,但却低于流入地的人口,随着城市就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日益提升,普遍偏低的综合素质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瓶颈”;再次,机会成本与非农就职风险,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进城的另一重要因素。目前城镇工作人员是以职称、职务为标准来领取工资和报酬的。而农民通常在其所居住的村子里有住房,他们进城后必须从市场购买或租赁房子,这样他们便要付出购买房子或租赁房子的实际支出成本和放弃原有住房的机会成本。同时,由于目前我国的劳动合同、保险制度的不健全和一些私营企业的风险道德问题,导致对他们的工资兑现、因工致伤致残的医疗及保障方面还存在有许多问题,这又成为制约农村富余人员进城的另一重要因素。最主要的是中国实行了几十年的城乡分割式的管理制度,他们虽然己经流入了城市,但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其户口还留在农村,没有能够获得城市户口,而是作为一个长期往返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特殊群体而存在,也即形成了人们常说的“农民工”或者说“流动人口”。这一群体的出现,实际上使我国在原来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上又派生出了三元结构。

二、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1、对农业的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就业,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总成本。同时,劳动力转移也促进了农业土地的规模化经营,经济学的研究和资源配置的实践已经证明:规模经济是一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包括农业生产的规模、非农业企业的规模和城镇化规模。目前,常年稳定性外出打工经商者纷纷要求退出责任田,一些季节性外出者也要求减少责任田,这样,一部分农业劳动力转移出去或就地通过乡镇企业吸收从事非农业产业,使另一部分农业劳动力相应得到较多的农业资源,可加快规模经营的过程,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业的产业结构和市场农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会减少单位土地上劳动力的绝对量,更重要的可以减少过剩在农业内部的滞存量,减少制约土地集中使用的因素,有利于今后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2、对农民的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发展了农村“劳务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城镇经济发展增强了实力,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还带动了农民的二次创业,培育了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不但如此,农民进城务工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开阔了眼界,丰富了阅历,学到了一定的知识和技术,提高了能力,开放了思想,就业机会也增加了。经过城市里多年的艰辛努力,他们逐步完成了知识和资本积累,激发了更高的理想,他们或者定居城市,或者回乡在城镇创业。与此同时,其社会地位也逐渐得到改变。

3、对农村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了农村人口的素质。一是农村劳动力在流动的过程中或流动就业结束后,开阔了视野,接受了工业社会和城镇社会新的意识、观念和思想。二是农业劳动力进城务工或向较富裕地区流动务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劳动力的素质,也形成了农业生产无形而巨大的生产能力。

4、对社会的影响。①加大了对农业监管的难度。随着非农转移的加速发展,承包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越来越突出,成为农民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最后防线。但是由于有偿、合理、灵活、有序的土地流转制度流转机制建设没有及时跟上,迫使大量劳务输出人员城乡两栖兼业,无法解决后顾之忧。在近年来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一些人甚至弃田抛荒。抛荒现象尤其是常年抛荒呈逐年加重之势。同时,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年轻的有文化、有一技之长的青壮年随“流”而去,使得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在农村减弱,导致劳动力供求结构逆转,少数地区实现收益与预期相背,“青壮去务工,种田童老姑”的现象在一部分地区较为普遍,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农业技术进步难以跟上。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且农村劳动力流向主要是东部沿海和一些大中城市,从而进一步扩大了转移地区与发达地区的二元结构经济的对立。②加重了城市人口承载负担。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日益紧张的劳动力矛盾相冲突。如果农村劳动力不受节制地向城市转移,将有可能超过城市工业和服务业对劳动力的接收能力,造成世纪城市劳动力新的过剩。

三、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1、完善与加强农村劳动力合法权益法律保障体系。

当前,我国的农村劳动力问题已得到全国上下的高度关注。2009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劳动合同法(草案)》公布,各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些解决农民工问题和保护农民工权益的制度规定。特别是《若干意见》的正式发布,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具有重大意义。但在立法方面,我国目前仅在《劳动法》中涉及保护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条款,但劳动权益只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一部分,只有完善与农民工其它权益相关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工会法律制度、户籍法律制度等,才能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以全方位的法律保护。

2、强化农民智力投资意识,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一般来说,农村劳动力素质与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关系,因此,应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各部门的作用,从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多方面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社会多主体参与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为非农产业输送合适的高素质劳动力。从近期看,可根据市场需求,定向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班。通过加强职业教育等措施,形成职业技术教育网络,改变劳动力的素质结构,提高劳动者运用科技的能力。

3、积极提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全方位服务。

①加强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和中小企业发展步伐缓慢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载体约束。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需要载体,而城镇化、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是最佳的选择。

②积极开拓国外劳动力市场,努力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国际空间。我国农村劳动力问题势必与人口问题一样,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将继续存在,为最大限度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必须广开视野,利用国际劳动力市场,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农民问题的解决。在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拓展国外劳动力市场,依靠全球性资源开发利用我国的农村劳动力。在有组织地开发国际劳务输出市场的同时,允许一部分农民到国外自谋职业。实行有组织地开发与自谋出路相结合,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谋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③各级地方政府应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劳务信息服务,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和整理劳务信息,建立就业信息服务网络等,解决农民的信息闭塞问题;提供法律跟踪服务,聘请劳务律师对劳务输出的全过程进行法律咨询服务,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制定劳务输出优惠政策,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等,以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积极有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