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性阅读能力

/ 1

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性阅读能力

朱永升何必向

人类的阅读活动原始于文字的产生,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学士的阅读经验,也如散珠碎玉,丰富而珍贵。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它是与听、说、写并列的。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要接受和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是应付不了的。所以,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认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培养目标是赏读、研读。

一、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赏读)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欣赏性阅读能力。1986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首次对高中生提出了“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明确要求,1992年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也提出“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现在人教版的初高中语文课本都编有文学作品单元,也重在培养学生的欣赏性阅读能力。

中学生的欣赏性阅读目的在于借鉴。成年读者欣赏优美有趣的读物,从中获得身心愉悦,阅读本身可能就是目的。但中学生除此之外,还要借鉴作者观察问题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谋篇布局的思路,表情达意的技巧,从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门径。

如在孙犁的《荷花淀》中,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生动地将女人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刻画了出来:“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描述的是一个机智伶俐的妇女;“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更是一个直率可爱女子的真实写照。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是高度个性化的,欣赏人物语言,要听其言,想其人,度其心,还要看看作家怎么把握人物的身份个性,在什么场合让人物说出什么样的话来。

欣赏性阅读的潜在功能是提高中学生阅读的品位。中学生欣赏性阅读的对象不应限于文学作品。其一,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前一条显然包括记叙真人真事、说明客观事物、论说事理哲理、社会交际应用的非文学作品在内。其二,选作课文的古今文章,经过精心筛选,多为名家名篇,内容上含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美质,形式上则具有结构美、语言美、节奏美等美的因素。中学阶段学生阅读四百来篇课文,无形中为他们选择读物树立了一个高标,有助于他们课外阅读时舍弃或抵制那些观点偏颇、结构凌乱、故事雷同、文字拙劣、品位低下的粗制滥造的文字垃圾。

二、以质疑为核心的研究性阅读(研读)

研究性阅读有不同的层次。编辑审稿、主持人播音、导演演员读剧本、专家学者写论文,都要作一番研究性阅读。中学生的研究性阅读,主要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作较为深入的、带有创造性成分的阅读。

研究性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思维,中学阅读教学与成人个体阅读的显著区别,在于课堂上同时存在两种阅读主体,即教师个体和学生群体。一般来说,教师对课文的理解欣赏水平高于学生。如何使学生的理解欣赏水平提高到教师的高度?传统的作法是讲解分析,即教师把自己的(或从教参中抄来的)阅读体会和盘托出,奉送给学生。实践证明这样做费力不讨好。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己去探寻、研究、思考,发挥每一个阅读主体的创造精神。如果引导得当,学生群体的阅读水平有时会超出教师个体,达到意想不到的广度和深度。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去研究,有助于发展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方法上,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质疑思辩。如《曹刿论战》一文,教学参考书上往往强调:本文在写作上方法主要通过对比,突出了曹刿的远谋以及肉食者(鲁庄公)的鄙陋。但是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审视鲁庄公的言行,就会发现,在他的身上也不乏闪光之处。至少他能“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说明他能尽职尽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大敌当前,曹刿一个贫民百姓求见,他也能接见,并且纳谏,说明他是个明君。当战争取得胜利之后,他还能放下君王的架子,虚心地向曹刿请教获胜的原因。综上所述,难道还有人会认为鲁庄公是鄙陋的人吗?

研究性阅读的核心是质疑,即提出疑问。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张载说“学则须疑”。义务大纲要求初中生“就课文的内容、语言、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精华的继承。课文反映了什么内容,是否真实,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有无更好的写法,语言表达有哪些特色,有无更好的表达方法……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研究,才有可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中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的能力,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