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技术概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3-13
/ 1

舞台技术概览

李新

舞台技术和舞台技师,在戏曲发展史上的地位越来越显著。

传统戏曲没有布景,所谓“景”是从演员口中唱出来的,或是从演员表演手法中模拟出来的。

最早的“值台倌”一般由“后台”,即乐队中那个敲小锣的兼任,那他干些什么呢?从表面看,移桌搬凳、扬幡挂旗、递枪接箭,有时还要为演员喂茶擦汗,好像梨园杂工。其实权力很大,指挥开场、收场、催场,等于一个向观众直接露面的舞台监督。“值台倌”是特种技术,既要担任舞台装置工作,还要管道具制作、舞台特技,如果舞台上出现事故还要采取临时应变措施。“值台倌”必须对所有戏曲剧情都非常熟悉,他起了一个场头与场头之间的连接作用。

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由最早的“值台倌”发展到现在的舞美队,分工越来越细,舞台技术工作,由简单陈设到布景灯光的运用,经过多次变革的漫长历程,现在已经成为戏曲艺术二度创作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舞台技术主要体现于舞台装置:

早期(清末民初)的古老舞台装置是台中垂挂竹帘3幅,司鼓在帘后指挥前台,竹帘两侧各垂帐幔一幅(从素面发展到绣花)作演员进出的上下场门。台中摆一桌二椅,披上绣桌围和椅帔,桌子围帔上绣上戏班名的绣字,台口左右侧各安放松灯两盏作照明用。

20年代至30年代初的舞台装置是采用“三门四柱”式绣棚面。台口有一横贯全台的“外太平圈”,绣满纹图和显眼的戏班名字样,配上垂挂伸缩式的大幕作分场用(该大幕一般是商家赠送,均贴上广告及赠送人名字)。

30年代末,时装戏(包括武打戏)兴起之后,台面改为拉洋片式的画布装置,虽然吸收了西洋话剧舞台装置的风格,但仍保留“出将入将”两幅绣帘。台中安上垂挂式或横拉式的通用布景,分为宫殿、厅堂、闺房、花园、楼台、庙宇、佛堂、山林、溪河等图像,以用于各个戏里所需的环境。此时期的舞台改用鸡心型汽灯二到五只作照明用。

40年代,有了火力发电条件,舞台装置逐步走上现代化,相继出现了舞台特技和电光布景的革新。

50年代后,由于社会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戏曲剧团大演现代戏。舞台普遍改为布幕、镜框式舞台形式,同时也开始了戏曲装饰布景与话剧写实布景相结合的尝试。

60年代后,厚今薄古,开始采用天幕布作幻灯投影,台前普遍用定向面光灯具。

70年代后,随着电影电视的普及,戏曲舞台上出现了三维布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舞台技师不仅仅是为了体现舞美设计的意图,提供戏剧演出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剧本力图描绘的意境。他的任务,就是用具体的造型来体现有生命力的布景,直接启发观众的想像和感情。人们逐渐意识到舞台技术应该是整个戏曲艺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组成部分,如果说剧本和导演是戏曲的灵魂,那么演员就是活的形象,音乐是时间形象,舞台美术是空间形象。可是空间形象由谁来体现呢?就是舞台技师,又称为无名英雄。

舞台技师是舞美设计必不可少的得力助手,他帮助舞美设计完成“眼睛的音乐”,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所以说舞台技师是戏曲艺术的二度创作者。

那么当前舞台技师又面临着哪些新的改革矛盾呢?

第一,随着社会高科技的发展,广大戏曲观众欣赏要求的不断提高,社会观念的不断更新,舞美制作、装置难度越来越大,这就要求舞台技师要不断快速地提高舞美制作、装置的水平。

第二,当前中小型戏曲剧团普遍存在着一个经济困难的问题,这就要求舞台技师既要迎接高科技,搞出舞台的时代创新,又要节约金钱。

一出戏的舞美装置怎样搞才算好呢?这很难说得清楚。一个优秀的舞台技师,不管制作了长短不一多少台戏的布景,每搞一个新戏的舞美装置都希望能超过以往的水平,能出一点新意。为此要经常进行各种尝试,幻觉的、非幻觉的、写实的、写意的或两者兼有的,总之什么都作尝试。

舞台技师和舞台技术越来越受到审美的重视,因此继往开来便成为舞台技师更为神圣的使命。

责任编辑王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