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经验总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电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经验总结

范丽娜丁盛

电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经验总结

范丽娜丁盛

(青岛市按摩康复医院针灸科;山东青岛266000)

【摘要】本文以笔者在临床运用电针治疗中风病的经验总结为基础,目的在于突出电针治疗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改善作用。

【关键词】电针中风痉挛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8)17-0037-01

笔者在临床实践及查阅资料时发现,对于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很难找到效果理想的治疗方法。经多年的临床实践,笔者对应用电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取得了一定效果,并总结而成此文。

一、中风病痉挛期治疗方案

1所有纳入此方案治疗的患者均为中风病发病后2周已进入恢复期或者后遗症期者,主要症状为患侧上、下肢肌张力均偏高者,符合改良的Ashworth量表法(MAS)中2级及以上级别,均纳入治疗。

2详细治疗方案:

(1)体位:仰卧位(可以令患者充分放松的体位)。

(2)选穴及进针方法:头皮针穴位选择无差异。体针穴位选择要避开肌腹穴位,避免针刺引起病理性反射亢进,主要选择位于肌腱或接近肌腹的穴位。针刺深度以选择的肌群有直接关系,如果痉挛的肌群位置较深,进针也会较深。电针连接穴位选择同一肌群的肌腱起止点穴位为最佳,以阴经穴位为主,如三阴交配阴陵泉,然谷配太溪,血海配中渎,内关配曲泽(或曲泽下1寸),肩髃配曲池(或曲池上1寸),合谷配后溪。

(3)针灸针选择及电针设置:针灸针选粗细为25mm以下比较细规格的,长度为40mm的针,进针深度为穿过所要放松的肌束的肌腱,以轻刺激为主,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引起神经病理反射或者肌肉抽动。电针波形选择为连续波,频率选择为最低频,量的调节大小以可感到(医者手指触碰患者皮肤或者患者自感)的振动为最大量,不可大量。电针治疗时间以40分钟左右为宜。

3禁忌症: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评级为2级或以上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有癫痫发作病史患者。

4疗效:作用效果在前期肌张力未见好转(MAS分级标准评级未见明显降低)时,暂停治疗后会有一定程度反复,需坚持治疗至MAS分级标准评级为0-1+级后,可取得较好的较稳定的疗效。

二、病案举例

1病史简介:患者王××,男,66岁,于2015年11月23日初诊入住本院。患者2年前无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伴失语、头晕、无头痛,立即就诊至青医附院,查颅脑MRI示:左桥脑梗死。期间间断康复未见明显好转,肌张力逐渐增加。入院症见:右侧肢体活动不灵,麻木,站立欠稳,右肩及肘关节疼痛,右上肢抬举能力差,屈伸受限,右手抓握能力差,偶呛咳,时有胸闷症状,言语蹇涩,纳眠可,小便频数,淋漓不禁,便质干,大便3-4日一行。神经系统查体可见意识思维清晰,运动性失语,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无眼睑下垂,双眼球各方向活动自如,眼球无凹陷,无眼球震颤,面部感觉正常,双眼闭合正常,咀嚼肌无萎缩,角膜反射灵敏,下颌反射未引出,额纹等深,患侧鼻唇沟变浅,泪液分泌正常,吞咽能力正常,伸舌偏左,无舌肌萎缩,无舌肌肌束震颤,软腭运动正常,悬雍垂居中,咽反射正常。患侧肌肉无萎缩,肌束无震颤。右上肢肌力1级,右下肢肌力2级,肌张力高,MAS分级标准评级为3级。右肱二,三头腱反射(+++),右膝、跟腱反射(+++),右巴氏征(+),指鼻试验及轮替试验不能配合。

2治疗过程:每周1-5日针灸,周末休息。每次治疗体位选择仰卧位,头皮针穴位选择顶颞前斜线(前神聪至悬厘),顶旁一线,顶颞后斜线(百会至曲鬓),用滞针法手法,使患者头部有紧张感,留针40分钟。体针取穴:肩髃、曲池、内关、合谷、血海、中渎、阴陵泉、三阴交、外关、后溪、太冲,电针连接穴位选择三阴交配阴陵泉,然谷配太溪,血海配中渎,内关配曲泽(或曲泽下1寸),肩髃配曲池(或曲池上1寸),合谷配后溪。针灸针选25mm(粗细)×40mm(长度)型号,电针波形选择为连续波,频率选择为最低频,量的调节大小以可感到(医者手指触碰患者皮肤或者患者自感)的振动为最大量,电针治疗时间每次40分钟。

3疗效分析:患者从2015年11月23日初诊开始,到2016年10月25日期间,间断治疗长达近1年,右侧肢体肌张力已基本恢复,尤其以右上肢肌张力恢复明显,右上肢屈伸已经基本不受限制,右下肢肌张力也有明显好转,MAS分级标准评级为1+级,扶拐杖可行走。右上肢肌力2+级,右下肢肌力3+级,右巴氏征(+)。

三、讨论

在中医古籍中,中风病是指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流利为主症的病证。轻者可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相近,包括脑梗死、脑内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通过长期的临床治疗中风病患者,发现电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具有兴奋肌肉及神经作用,所以一般对软瘫期(恢复期肌张力低患者)应用电针波形选择连续波或者断续波均有兴奋神经和肌肉作用,效果几乎无异。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痉挛期应用电针采用持续的适中的持续波,可以起到先兴奋后抑制作用,放松肌腱,进而放松整个肌束或肌群。本文所选用的穴位如三阴交、阴陵泉、然谷、血海、中渎、内关、曲泽(或曲泽下1寸)、肩髃、曲池(或曲池上1寸)、后溪等穴位均处于肌腱或肌腱与肌腹交界处,对于痉挛的肌束的放松也有很好的效果。

从西医角度看,痉挛是肢体被动运动的一种抵抗,是由于上、下行传导通路和节端的抑制减少使肌肉对牵张反射的活化增高引起的。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造成的瘫痪肢体的肌张力增高和痉挛比较常见。我们采用统一标准的MAS量表法,纳入病例,所有可以配合的患者大部分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当然,患者远期效果是否持久,还与其他因素密切相关,如患者自身体质、发病时间长短、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期间患者本人对治疗方案的认同及配合。本例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还和其本人及家属的积极配合分不开的。但是因其初诊时病史已有2年,且为脑桥梗死,故肌力恢复不理想。对比看,针灸早期干预治疗效果要比晚期干预治疗效果好且持久,所以中风病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治疗,尽量在患者患侧肢体肌张力未至过高时,抓住时机治疗,以取得好的疗效。医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耐心、信心及持之以恒的治疗态度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可增强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并予以坚持和配合。另外,多方配合,也是能达到最佳的临床治疗效果的必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