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术后硬膜外镇痛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3-13
/ 1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术后硬膜外镇痛中的应用

刘海生黄敏李鹏林夏振洲

刘海生黄敏李鹏林夏振洲(湖南省郴州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8医院麻醉科423000)

【摘要】目的:观察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不同年龄病人术后硬膜外镇痛中的应用。方法:ASAⅠ~Ⅲ级下腹和下肢择期手术病人500例,按年龄段分为两组(A组380人,年龄为14~60岁,B组120人,年龄为60~90岁),分别给予A组:术后硬外首剂注入吗啡3mg,再接PCEA泵(0.45%罗哌卡因100ml)。B组:术后硬外首剂注入吗啡2mg,再接PCEA泵(0.36%罗哌卡因100ml)。结果:A组与B组按WHO的疼痛分级标准均取得满意效果,而且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针对不同年龄段病人,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术后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中的应用疗效是确切的、可行的。

【关键词】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

【中图分类号】R61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9-0236-0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下腹及下肢择期手术病人500例,ASAI-Ⅲ级,年龄14~90岁。按年龄段分为两组(A组380人,年龄为14~60岁,B组120人,年龄为60~90岁),分别给予A组:术后硬外首剂注入吗啡3mg,再接PCEA泵(0.45%罗哌卡因100ml)。B组:术后硬外首剂注入吗啡2mg,再接PCEA泵(0.36%罗哌卡因100ml)。两组病人手术大小、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镇痛泵行PCEA,持续剂量2ml/h,镇痛时间约50小时。监测并记录BP、ECG、HR、SPO2。

1.2观察与评估:镇痛效果按WHO的疼痛分级标准及VAS评分:0级:安全无痛;1级:轻度疼痛,平卧无痛,翻身咳嗽轻痛;2级:中度疼痛,静卧痛,翻身咳嗽加重,尚可忍受,影响生活及睡眠;3级:重度疼痛,不可忍受,严重干扰生活及睡眠。记录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的BP、HR、SpO2、疼痛分级及术后不良反应(血压下降,呼吸轻度抑制,皮肤骚痒,恶心呕吐)。

2结果

两组病人术后镇痛效果按WHO的疼痛分级分见表1,表2。

以0级为无痛,大于0级均为疼痛,作出两组无痛率对比图可见年轻组无痛率略高于老年组,但两组在四个时间段的无痛率均大于80%,且48小时后的无痛率均接近100%,说明镇痛效果在两组均取得满意效果。

以0,1级不影响生活状况两级为有效,比较两组有效率,在12小时和48小时,老年组均略高于年轻组,两组的的有效率均在95%以上。

综上所述,两组病人在四个不同时间观测其疗效,无痛率均在83%以上,有效率均在95%以上。镇痛效果还是让人满意的,研究证明,在术后的12小时左右是病人最为疼痛的时段。而两组病人在这个时段都有较高的满意率。

不良反应:见表3,表4。

术后的6个小时左右为不良反应的高发时段,血压下降主要是罗哌卡因作用及病人体质原因,而呼吸轻度抑制、恶心呕吐、皮肤骚痒则主要是吗啡的不良反应。本次研究在这两组病人中,根据两个样本率之间比较u检验,P值小于0.05说明两组之间术后不良反应率无统计学差异,而且这些不良反应出现的机率不高,一半以上出现之后6个小时就消退,其余24小时后均消退。

3讨论

青壮年病人和老年病人机体各器官功能是有很大区别的,对麻醉药品的剂量及其耐受也有不同。正是针对此种差异,本次研究采取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不同年龄段病人术后硬膜外镇痛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术后疼痛是外科病人术前恐惧和术后不满的主要原因,良好的术后镇痛可以提高病人的舒适度、降低交感神经系统反应,避免高血压、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等[1]。也可降低术后应激反应,促进病人康复。临床实践证明术后硬膜外镇痛可消除或减轻病人痛苦,有利于病人咳嗽咳痰,提前下床活动,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病人术后恢复[2]。罗哌卡因近年来被广泛地应用于术后硬膜外镇痛,其主要的特点是对神经的阻滞作用强,维持时间长,特别是对感觉纤维的阻滞优于运动纤维,另外它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及心脏毒性较小[3]。这些特点尤其适合用于术后硬膜外镇痛。

参考文献

[1]AlbrightGA.Cardiacarrestfollowingregionalanesthesiawithorbupivacaine.Anesthesiology,1979,51:285-287

[2]CoxCR,ChckettsMR,MackenzirN,etal.ComparisonofS{-}-bupivacainewithracemic{RS}-bupivacaineinsupraclavicuarbrachialplexusblock.BrJAnaesth,1998,80:594-598

[3]戴体俊,喻田,唐显玲.麻醉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