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学经典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2

加强国学经典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方世友

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现已步入了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精神文明呈现出许多与现代物质文明相关联的新特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乃至信仰、世界观、人生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广大少年儿童深受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的冲击,时尚、新潮、独立,富含个性,其行为带有明显的盲目性与反叛性。这不但导致其传统文化和现代人文精神缺失,有的连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也不具备了,在社会实践中反映出很大的不适应性。国学教育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如何定位、如何统一、如何形成主题、如何营造高品位,以充分放大其育人功能,铸就体魄健壮、情操高尚、人格完美、能力全面的一代新人,已成为现代教育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国学教育的现实意义

中国儒佛道三家及世界上许多古圣先贤都肯定人性善。在中国,儿童读诵最普遍的是《三字经》和《弟子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彰显了教育的真谛。

圣贤的智慧、教诲超越时空。圣学不太好懂,但它揭示了社会规律。人们生存于父子、君臣(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夫妇、长幼、朋友之中,其心术、威仪、衣服、饮食无不各有符合自然法则的规范。对于这些做人的规则,中国古人历来十分重视在儿童阶段的培养。做人的教育、生活的教育是中国儿童教育的主要内容。遗憾的是我们现代多注重孩子纯书本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习练,而忽略了其根本教育。这些根本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十分突出。

二、国学教育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四至十三岁阶段的儿童,涉世未深,心性纯净,仰赖父母之处尚多,理解能力虽薄弱,但记忆力最强。

教学慎于始,“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凡事能谨慎于开始,就能免于日后的忧患,教育孩子更是如此。在儿童天性未染之前,善言易入、善心易导、善行易养。所以,我们要把握先入为主的原则,把最好的经典教给孩子们,以潜移其气质,默化其思想,养正其品性,训练其技能。

三、国学教育的具体措施

开展“与经典为伴,以圣贤为友”、“读千古美文,做淑女君子”的中华经典诵读特色教育活动。根据年龄的差异安排诵读内容: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百家姓》;三年级学习《千字文》;四年级学习《弟子规》,背诵古诗词20首;五年级学习《孝经》,再背古诗词20首,六年级学习《增广贤文》,三背古诗词20首,七年级学习《声律启蒙》,四背古诗词20首;八年级学习《论语(上)》,五背古诗20首,九年级学习《论语(下)》,六背古诗词20首。

国学经典诵读特色教育活动是学校国学教育的重心,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枢纽工程,是构建学生人格的基石。

1、正心、正德、正见、正行

(1)培养纯善心性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所有孩子的心性都是善的,善心外在表现为品行的端正和纯洁。教育,就是培育、长养孩子的善心、善念、善行,纠正其偏差的观念、错误的言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正确对人、对事、对物

“人不学,不知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接受过教育。教育的内容首要的是明白人伦大道,让孩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在什么身份、处于什么位置时,应尽什么样的义务。人事关系明白之后,再进一步教给孩子与环境相处的道理。之后,他就懂得如何做人了,就能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具体要求为:

对人:明了父子的关系、夫妇的关系、兄弟的关系、朋友的关系、君臣(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知道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敬师长、体怀他人;教导团结协作的理念、培养宽厚待人的心性;晓喻见贤思齐、知恩图报的道理。

对事:强调“事虽小,勿擅为”的重要;要求“事勿忙,忙多错”的做事方法;注重礼仪、讲求信用,建立威仪与守信的观念;教育“承担责任、知过必改”的品行;培养“面对困难,冷静解决”的态度;教导是非判断的能力,培养好学的精神。

对物:明了人与动物的关系、与植物的关系、与山河大地的关系,知晓物资来源的艰辛和“节用爱物”的道理,感恩大自然的予赐。

(3)行为自我约束

容止安详,不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注意自我仪容整齐、房间自理是应尽的责任;要求出言谦恭有礼,知晓口为祸福之门,强调言语的重要;对于饮食,晓喻营养均衡、不偏食有助于身体健康。

2、树立远大志向

“志不立,无以成事。”我们应经常向孩子介绍古今中外圣贤之人,以他们奋斗的事迹和不畏艰难的感人历程,激励学生勤奋、好学的精神,启发他们无尽的潜能。受到这样教导的孩子,一定能勇于接受挑战,不畏艰辛,勇往直前。

3、落实经典教诲

(1)做到“四正”——心正、身正、椅正、书正

上课专注,座椅平正,姿态挺正,课本摆正。

(2)“凡道字、重且舒”——读诵精神抖擞,吐字清楚、抑扬顿挫,声调高低适度。

(3)“读书百遍,其意自现”——每天朗诵固定遍数,十遍、二十遍、三十遍……已背过的经典也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与生活相结合

许多学生虽然书读得不错,但与人相处的能力非常差,胆小懦弱,心胸狭隘,难以面对挫折。因此,老师应当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圣贤教诲。

5、积极开发教材资源

除了经典教材外,我们也不能忽视孩子易于接受的其它教学材料,如故事、现实的实例等。要利用丰富的美德故事资源,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故事、历代传颂的圣贤、伟人的事迹等等,结合孩子经文学习的进度、他们自身的状况,经常讲解给他们听,让他们在良善的人文熏陶中养正自我。

6、定期举行教学交流会、读书会

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老师间彼此切磋交流,有助于掌握更多因材施教的方法。中国圣贤的典籍非常多,通过读书会,可以开阔对古籍更深一层的了解,有助于充实自己,彼此相互勉励,受用无穷。

7、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电视、网路、报纸、杂志等等媒体,深入到家庭、学校,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目前的社会教育状况来看,负面的多,正面的少,其危害又往往为人所忽略。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认识到家庭、学校、社会各教育的现状与特点,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其有利因素,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让国学经典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发芽、开花、结果。如果家长与老师在理念上没有达成共识,在教育上步调不一,老师教一套,家长行一套,孩子会不知所从,教育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不利于孩子向既定目标发展。

8、培养优良师资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在现实的教育中,多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人文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几乎丧失了。就传道、解惑而言,如果仅仅止于言教,没有深入体悟求证,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无法进一步落实学习。《弟子规》云:“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如果老师不深入经意、义理,不在人品上扎扎实实地落实,不在道德修养上提升自己,是很难化己育人的。《礼记·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学生的各项问题,必须更深入细致地体悟经典的内容,不断汲取圣贤智慧与现代知识,融会贯通并内化为自己的学识才能。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的领域中不断推陈出新,引领学生积极向上。

让我们一起感悟传统文化魅力,品味先哲智慧人生,为加强国学经典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