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评价的瓶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6-16
/ 2

论艺术评价的瓶颈

李振平

李振平(哈尔滨市香坊区文化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

每每观赏现代艺术作品时,总会由于对某些作品的困惑、不理解而提出类似的问题:这幡画表现了什么?这尊雕塑表现了什么?这幅摄影作品表现了什么?更有甚者从哲学的高度提出。现代艺术究竟要表现什么?大凡提出这类问题时,得到的往往是一个很时髦的回答:艺术非要表现什么吗?似乎是在说艺术已进入了非表现的时代,表现了什么明确主题统不能称其为现代艺术,就丧失了现代艺术的独特意味。往往只这一句话,观赏者便无法再问什么了,因为这话太深奥了,至少使欣赏者体认到一种不寻常的神秘内涵:现代艺术家的思维空间和艺术观念是“下里巴人”所无法理解的。

现代艺术仿佛成了斯芬克斯之谜,使更多的观赏者敬而远之,貌似神秘的现代艺术氛围笼罩了现代艺术家的谜底,于臆胧中它们变得深奥了。然而,一旦剥去那迷离面纱,就会发现那些故弄玄虚的现代艺术作品的艺术底蕴是那么苍白、贫乏,那些畸型发展的现代艺术,其实质不过就是艺术非理性思潮的产物。

“艺术非要表现什么吗?”,—句很普通的话,却道出了当今世界现代艺术创作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非理性的艺术创作。大凡从事现代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在问及其作品所要表现的主旨时,他们往往会做出类似的回答,当人们听到这答案后,便真正地开始对现代艺术产生困惑了。

限于目前人类还只能以理性把握一切,这往往使审美欣赏者习得一种以理性为主体的审美心态,这种习惯的审美心理定势,总是希求理解艺术,或者希求艺术能表现点什么。而许多艺术家出于对传统定势的反叛和逆反心理,偏偏要使理性在现代艺术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使现代艺术愈发令观赏者难以用理性驾驭,从而形成审美欣赏者与审美创造者之间强烈的心理反差,其结果是使观赏者和创造者双方均陷入对艺术的困惑中,都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现代艺术,或艺术究竟应该表现什么。一时间,创造者更加自由随意地创作了,而欣赏者则必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欣赏者随意把创作者的作品理解成什么都可以,其艺术作品的全部价值、意义和底蕴就在于此。这种艺术未免显得有些浅薄、单调和乏味。艺术创作的非理性表现手法,对于那些有着成熟世界观和艺术创作观的现代艺术家来说,无疑拓宽了其艺术表现的领域,丰富了艺术表现手法,为多向度地表现艺术内涵和人的深层心理创造了条件,从而使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丰富多彩。但是,对于那些没有一个成熟艺术观的创作者来说,这种非理性的艺术思潮和表现手法,是掩饰其艺术浅薄的借口,在这个借口的庇护下,许多人的艺术创作,不必经过冥思苦想、艰苦劳作,可以随意信手拈来,一蹴而就,只要任思绪“游及八方”,随时、随地、随手,随意都可有艺术作品诞生,艺术作品因此而更令人难理解了。艺术家的艺术惑觉也钝化了,作品由于内容的贫乏而失去了力度,尽管故弄玄虚地强化其艺术作品的苍白内涵,仍难免捉襟见肘。这种非理性,非逻辑,思维混沌的贫乏艺术,是任何人都可垂手而为的,艺术发展到人人随时都可以成为艺术家的地步,艺术也就庸俗化了,成为非艺术,艺术的庸俗化也就意味着艺术的贫困化。当众多的艺术家都在玩弄着这句时髦的话时,他们的艺术生命开始枯萎了,艺术创作进入了贫困境地了,而对艺术评价的瓶颈则是一句时髦的话题,它使任问一个拙劣的艺术家都可轻而易举地逃脱对其不负责任的艺术作品的责难,艺术的非理性倾向在反叛传统的宗教理性和社会道德理性束缚、带来艺术观念变革和丰富艺术表现手法的同时,也使现代艺术的发展走向贫困和衰落。

绘画艺术创作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从审美创造角度看,绘画艺术创作是审美心理结构中的理性功能与非理性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理性功能给予作品以艺术内含、艺术的力度、震撼人心的艺术内容和宗旨,非理性因素(如感性功能、直觉、无意识和欲求等)往往给予艺术作品以丰富多采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和风格。艺术创作只有把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结合起来,才能使艺术作品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文质彬彬方能创造完美的艺术作品和实现真正的艺术价值。

绘画艺术创作必须坚持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统一。现代派艺术创作者们,一向以沾沾自喜的是他们的艺术品具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即观赏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意理解,随意欣赏,只有这样,才还人以欣赏自由。他们认为,艺术的最大意味也就在于这种开放性和非确定性。这种做法有其合理性方面,它克服了传统的审美欣赏的决定论,即艺术作品的价值均由创造者所决定,忽视欣赏者的再度创造,使欣赏者处于被动地位。从而使艺术欣赏和创造原则由单向过程变成了双向过程,即艺术作品的价值是由创作者和欣赏者双方决定的,肯定了艺术欣赏者的创造作用。无疑这对传统的艺术创作原则是—个补充。但是,现代派艺术创造者们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一部艺术作品的价值兑现完全系于欣赏者的批评中,有些艺术家能够把握好创作和欣赏的内在尺度,使自己的艺术品既呈现出一定的确定性,又留有一定的非确定性,以给观赏者留有再创造的余地。

绘画艺术创作必须要把艺术共性与个性结合起来。艺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从文化美学的角度看,就是把审美的全人类共性和历史具体性与审美个性统一起来。审美个性就是艺术家创作风格特色和自我生命忘我的体现。审美共性是指超时代,超民族,超阶段的属于全人类共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质,特别是共性的审美心理结构,人类的共同的审美特性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它经过原始积淀、艺术积淀、生活积淀淀文化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绘画艺术和创作必须有机地把全人类的共性和艺术家的个性结合起来,把表现全人类和表现自我结合起来,只有这样的艺术,才能为人理解,才能实现艺术的职能作用。

应该承认的是,绘画艺术是一门形象艺术,一般地说,它是非逻辑的,它往往可以运用色彩和构图来表现人的直观感受,但终究无法离开实际生活。绘画艺术的非逻辑性,并不是象现代派绘幽家们所倡导的那样,是无逻辑的,混沌的,表现为一股无序的意识流。绘画艺术的创作,从与生活联系的角度看,它总是要遵循一定的生活逻辑;从思维的角度看,它也遵循形象思维的逻辑;从深层心理需求的角度看,艺术创造还遵循着一种生命情感逻辑。艺术有时就体现为生命需求的满足。艺术作为生命需求的存在物,它必须要反映出生命的节奏逻辑,反应情感变化,遵循情感逻辑。所以,绘画艺术的非逻辑性,并不意味着无逻辑,而是有逻辑的,不过这种逻辑性不同于思维认知的逻辑,而是一种生命情感逻辑。所以,绘画艺术创作还必须坚持逻辑性与逻辑性的统—,只有如此,才会有合理的艺术品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