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针灸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

唐朝辉

唐朝辉

湖北省鹤峰县走马镇中心卫生院445800

【关键字】针灸胃肠动力障碍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胃肠运动异常所致的一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常以吗叮啉、西沙比利等促胃动力药物治疗为主。针灸治疗本组疾病常具有很好疗效。现对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麻痹性肠梗阻、胃轻瘫、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贲门失弛缓症及胃肠功能紊乱等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相应的基础研究作一概述。

1临床研究

1.1肠易激综合征本病是指一组包括腹痛、腹胀、腹泻和便秘,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改变可资解释的症候群。其特征是肠道功能的易激性,病理生理学基础为胃肠动力异常。属于中医“泄泻”范畴,脾肾虚弱是发病的病理基础。郑关毅等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在每日固定时间针刺双侧足三里治疗本症30例,有效率达90%。刘桂珍采用针灸加心理疏导治疗50例患者,选足三里、内关、中脘、天枢、太冲、脾俞、肾俞、命门等穴轮流针刺,每次3~4个穴位,同时用艾条悬灸神阙穴30min,治疗1~6疗程。针刺同时给予心理疏导。结果表明,针灸加心理疏导的治愈率为72%,有效率为96%,与单纯针灸(有效率84%)或单纯心理疏导(有效率80%)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1.2麻痹性肠梗阻

是一种由于肠道肌肉神经病变引起的肠壁肌肉运动功能性障碍,以致肠管无力,肠腔内容物通过障碍的疾病。腹部手术后经常发生。中医学属“肠结”、“关格”范畴,常因脾肾气虚、胃肠传导无力所致。裘小玲采用针刺双侧足三里、天枢、地机穴和气海治疗本病36例。针刺得气后,天枢、足三里接电针仪。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第2疗程加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天枢、足三里。2个疗程后均有效。

1.3胃轻瘫

是一种以胃排空延缓为特征的临床症候群,常继发于糖尿病和胃部手术后。现代研究认为胃动力障碍是发病机理中最重要的因素,胃肠运动不协调,胃壁顺应性的降低以及胃电活动的异常与本病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认为本病为气血亏虚,脾胃受损,加之精神因素致肝气犯胃,肝胃气滞,使脾胃升降失司所致。近来研究发现,对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所致的胃轻瘫,针刺足三里、脾俞、肾俞、胰俞、肺俞、太溪,加灸曲池、足三里,可使绝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获得改善,治疗有效率达90%以上。

1.4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是一组非常多见的以上腹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群。常见症状为上腹隐痛、腹胀、嗳气、烧心、纳差、便秘与腹泻交替等,上胃肠道运动障碍是引起临床症状的主要原因。本症属中医“胃脘痛”范畴,其辨证分型中最多见的脾胃虚寒型与胃动力功能减退关系最为密切。治疗本症应取背俞、任脉经穴为主,针灸并用,常取得较好疗效。

1.5贲门失弛缓症

系食道的一种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因下食管括约肌松弛障碍,导致食管功能性梗阻。属中医“噎膈”范畴。临床以吞咽困难、胸膈痞满疼痛和食物返流为其主症。樊树英针刺治疗60例患者,以中脘、双侧足三里、内关为主穴,电针治疗,同时根据不同辨证分型配相应穴位,有效率为86.6%。本病治疗应以正虚为本,针灸疗法对早期患者疗效满意,乐于被患者接受,故针灸治疗贵在一个“早”字。

1.6胃肠功能紊乱

又称胃肠神经官能症,是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疾病,常无器质性病变。主要病因为精神刺激或劳累,发病机理为胃肠动力障碍。中医认为本症多为脾胃之气受损,脾阳不振,或由余邪未尽所致运化功能失调,传导不畅为患。曹飞等采用温针灸双侧足三里治疗40例患者,每次留针30min,2个疗程后痊愈31例,好转7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5%。总之,胃肠功能紊乱是一种波动较大,易反复发作的症状,在治疗过程中,应嘱其避免过度劳累和注意心理调整,会取得更佳的疗效。

2基础研究中医脾的功能虽然涉及很多系统,但主要与消化系统的功能有关,是胃肠道生理、病理变化的反映,脾虚与胃肠动力障碍有相关性。近年来,通过针刺以足三里为主的经穴,达到调整脾胃功能,改善胃肠运动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针灸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打下了理论基础。

2.1针刺对胃蠕动的影响

胃镜和B超观察到针刺足三里能降低胃张力,解除贲门、胃体和幽门痉挛以及幽门的迟缓关闭,使胃蠕动亢进者趋于平缓,胃蠕动迟缓者趋于正常,表明足三里对胃蠕动功能具有双向调整作用。对于健康受试者,针刺足三里后胃蠕动波的频率和幅度均有增加。因而针刺对消化机能的影响与原来的机能状态密切相关。

2.2针刺对肠道运动的双向调节作用

有研究发现针刺可加速小鼠的肠运动,但灸则为抑制。而针和灸对副交感兴奋所致的肠运动亢进均为抑制作用,对交感兴奋所致的肠运动减弱均为增强作用。对于胃肠术后的患者,针灸可以缩短肠鸣音恢复的时间。X线观察到针刺小肠俞可以增加肠蠕动。不同的手法对肠运动的影响也不同,针刺家兔足三里,强捻转刺激对肠运动有抑制作用,而弱刺激或单纯留针则增加肠运动。

2.3针刺对紊乱胃电的影响

针刺足三里、中脘、胃俞、内关,可使胃动力障碍患者的胃电图不规则波明显减少,胃动频率紊乱趋于正常。针刺胃电节律紊乱的家兔足三里、内关,能明显降低过慢、过快紊乱波和总紊乱波的百分数,调整胃电节律紊乱,使胃基本电节律趋于正常。电针足三里、上巨虚能纠正吗啡所致狗呕吐后的胃电节律紊乱。可见针刺使胃电波幅过高的降低,过低的升高,接近正常水平。

综上所述,针灸对于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并被众多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结果所证实。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对于提高临床疗效,进一步阐明针灸机制,从而探寻治疗这一常见疾病的有效方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今后的临床研究应着重于具有双盲对照的前瞻性研究,疗效结果应尽可能采用标准化的判定标准。基础方面,除对胃电影响的研究外,应进一步深入到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的研究。总之,对于胃肠动力障碍这一胃肠系统常见病症,除药物治疗外,针灸亦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并且有一定前景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郑关毅,陈为民.针刺足三里穴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上海针灸杂志1996;15(4)∶20—21.

[2].刘桂珍.针灸加心理疏导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中国针灸1997;17(10)∶61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