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疾病临床与病理特征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5
/ 2

肾小球疾病临床与病理特征分析

毛小群

(岳池县人民医院四川广安638300)

【摘要】目的:研究肾小球疾病临床与病理特征,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20例肾小球疾病患者纳入此次研究工作,在B超引导下进行肾活检穿刺,对肾脏病理类型、病理和临床表现联系进行系统化研究。结果:20例肾小球疾病患者取肾活检成功几率为90.91%,基于B超引导,肾活检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的符合病例有18例,符合率为90%,不符合病例有2例。结论:在B超引导下,肾活检穿刺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对疾病治疗提供指导,进一步优化肾小球疾病诊治效果。

【关键词】肾小球疾病;临床;病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R6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2-0100-02

在实践过程中,为不断优化肾小球疾病诊断效率,要有效结合患者病理特征与临床表现。一般情况下,临床诊断肾脏疾病方面,以肾脏活组织检查为主[1]。需接受B超引导,通过对肾活检技术的应用,为诊断并治疗肾小球疾病提供了必要帮助。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肾小球疾病临床与病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及20例患者家属知情后开展研究,随机将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20例肾小球疾病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20例患者年龄为21~74(34.75±4.73)岁,男女分别为12(60%)、8(40%)例。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均被确诊成肾小球疾病,10例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5例为慢性肾炎、3例为蛋白尿待查、1例为隐匿性肾炎、1例为乙肝相关性肾炎。

1.2方法

肾穿刺。患者接受穿刺之前需进行常规性检查,以保证治疗过程中不会发生疾病感染亦或是高血压等诸多肾活检禁忌症。在肾穿刺过程中,需借助超声波加以定位,同时经皮肾活检检测。患者需平卧并局部麻醉,通常情况下,可以注射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2]。如果患者过于肥胖,则可以使用B超作为引导,利用治疗针麻醉。需要注意的是,活检针需在进针深度为20毫米的情况下取出。在完成手术治疗后,患者需多饮水,且平躺时间不能低于24小时。另外,要对患者的尿色变化进行观察,同时监测穿刺部位的渗血情况。术后一天,患者需接受B超检查,进而了解肾周血肿的程度。

肾脏病理检查。将患者穿刺抽取组织样品送入实验室进行测试。在检测过程中,对光镜进行使用检查的时候,可以使用福尔马林溶液加以固定,并在石蜡包裹的基础上连续切片处理标本。应将切片的厚度控制在2毫米左右并染色处理,使用冰冻切片的方式进行免疫荧光测试。

1.3评价指标

参考WHO《肾活检病理诊断标准》对肾小球疾病患者的病理分类进行确定。

1.4统计学分析

文中涉及的有关数据在计算以及整理时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计数资料以及计量资料分别采用百分率和均数±标准差表示,用卡方和t值进行检验,组间数据经过比较后,如P<0.05,代表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针对20例患者采用肾活检技术,取材次数为22次,有两例是重复取材,取材的成功率90.91%。各个样品中含肾小球数量不低于6个,最多不超过40个。患者行手术治疗后,接受尿常规检查后,2例发生镜下血尿,1例发生肉眼血尿,并于术后两天自行消失。肾周血肿病例有3例,经过止血治疗三天后,30内成功吸收。根据临床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发现,20例肾小球患者中,系膜增生性肾炎有4例,2例膜性肾病患者,硬化性肾炎1例,IgA肾病患者有10例,微小病变型患者2例,1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患者,见表。

表肾小球疾病肾活检临床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

3.讨论

通常,肾小球疾病主要包括继发性、原发性、遗传性三种。但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在肾小球疾病中的占比最大,也是诱发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在临床治疗肾小球疾病的过程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肾活检技术。特别是伴随医学科技水平的提高与医疗设备的改进与升级,在超声引导作用下,针对肾小球患者实施肾活检,不仅可以使检测几率与成功几率提高,同样此技术的应用在肾脏病学领域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在此次研究中,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吻合的病例有18例,比重为90%,而不吻合病例有2例,比重为10%。根据以上研究数据分析,肾穿刺活检在肾小球疾病临床诊断方面的作用显著,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主要包括系膜增生性肾炎与IgA肾病,而此次研究中,20例患者中为系膜增生性肾炎与IgA肾病的例数分别是4(20%)例、10(50%)例。一般来讲,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最基本的表现就是肾病综合征、血尿与肾炎综合征中的一种,而IgA肾病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的占比相对较高,也是常见病理类型,以蛋白尿、血尿和无症状血尿为主要表现[3]。另外,研究中的隐匿性肾炎病例有1例,以肾功能正常为主要表现,且并不具被其他的临床症状。接受肾活检以后,肾小管间质出现病变情况,所以应在临床治疗中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的内容。另外,20例患者中有1例被疑似确诊成乙肝相关性肾炎,根据肾活检结果将此并排除。由此可见,将病理检查与临床检查相互结合对肾小球疾病患者进行诊断,能够不断优化诊断几率且临床治疗有效率也随之提高,为提高治疗疗效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广可行性显著。

综上所述,在临床诊断并治疗肾小球疾病中,临床检查和病理检查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必须要科学利用肾穿刺技术对患者病情临床变化的状况加以了解并熟悉,进而为后期临床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必要保障,不断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优化患者预后效果,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与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肾小球疾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刘金祥,李璐瑶.基层医院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分析[J].浙江医学,2017,39(24):2275-2278.

[2]陈文华,毋崇岭,乔永峰.肾小球疾病患者尿红细胞形态学特点及其与病理学结果的关系[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3):344-346.

[3]张帆,童玲,高二志,等.抗肾小球基膜病合并IgA肾病或膜性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8,27(2):11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