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瞬间与审美疲劳

/ 3

视觉瞬间与审美疲劳

成鲲(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湖北武汉

摘要:流于幻化的形体,顾此尘封的意义都蕴涵在人的审美情绪中,等待着一次又一次的被摧毁和被建立,甚至不懂得艺术的眼睛也能果断地分辨它其中蕴藏的玄机。情感的瞬间爆发迎来无限渴望与异想,而不同层次的情感堆砌,又造成了个体的分级消亡或者无限期的永恒长存。本文就设计中的视觉瞬间和审美疲劳做出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瞬间视觉社会心理情绪疲劳感

中图分类号:J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7

视觉传达清晰的道出了设计的初衷,那就是把信息传递给人来看,通过人眼来分辨或理解人的艺术,或者经过解构的非人的自然。对于视觉反射的识别过程并不像确定一串数字来得那么简单,它所富含的内在变化以及难以捕捉的规律性是众多相关问题的重心。善用瞳孔的功能将存于这个世界中惊人的景象释放在理论与现实的磨合处,是对放大后的隐含形态刺激视神经所产生的巨大能量所做的最恰当的理性思维。

一、视觉的瞬间体验

(一)瞬间视觉形态的形成背景

当一列火车飞驰而过,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危险和随之而来的恐惧感。我们可能会眩晕一阵子,等待稳定下来之后,有可能就把自己置于和列车同等速度的状态之下。由于速度太快,反应不过来,脑中将是一片空白,当时眼中所包含的只有列车模糊的影像而已。等到列车渐渐慢下来以后,车厢的轮廓变得清晰可见,车厢里乘客的脸孔也可以看得很清楚,我们又能回过神来,开始注意到四周的站台和行色匆匆的各色人等。

飞驰的火车是视觉发生的必然产物,因为车站总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发出每一趟车。因此,由这一原因所产生的结果——眼中的影像也是必然存在着,并且是合情合理的存在。我们暂且把这种情况称之为瞬间视觉中的一般规律。当我们对这种规律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之后,对刺激的敏感度会有所下降,这样便可以说明,不论是怎样奇特的影像,在适应了它的反射能量之后,也许我们仍将持续感叹于它的惊世骇俗,然而,心中不会再产生那一瞬间的视觉冲撞,只会在记忆里重温一瞬间的感觉,再把它变为精神上的崇拜之情,再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是淡出心灵,或是终身记忆。这些都是在必然的前提下所造就的不同结局。必然不会随人的感知为转移,而不同的结局就是感知的各个反映。

假设在列车的行进过程当中,强烈的阳光照射在车窗的玻璃上,反射出许多亮光来,众多的亮光不停的,没有规律的闪烁着。正好有一束正亮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在短暂的一瞬,位于眼睛中心的部分就会变得尤其的亮,就如同绘画中的高光一样,亮光后面的火车显得发白而刺眼,仿佛被光芒整个包围在中间。在众多描绘天堂或者神圣之地的电影中,这样的画面常常会出现。这种手法看起来已经比较普通了,但它原本总有被一个开先河的人创造出来,那么他又是怎样想到的呢?当然是注意观察生活中容易被一般人忽略的视觉体验所得到的灵感而受到启发。与一般规律相对应,同样把这叫视觉瞬间体验的特殊规律。

第一,必然性。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乃至涵盖这两者意义的整个生物圈,是时光流淌的必然产物。必然的道理是一因一果的前后关联。存在之物之所以存在以及能于人眼中得到不同的方式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原因涉及的一种或多种结果的自我暗示。

第二,偶然性。偶然性在宏大的意义上归纳起来也是一种必然。只不过从人的角度来看,人们可能更热衷于去相信灵异的事件和愿意接受惊喜所带来的快感。因此,人们愿意相信偶然的发生。

必然和偶然这两个哲学上的范畴作为视觉瞬间成因的两大背景,也同时蕴涵了艺术的深刻哲理,给人瞬间体验的艺术形象或行为,都逃不掉必然的前提和偶然的遭遇,也许这些前提和遭遇是艺术家故意拿来或无意识获得的,那么如何将它们运用在更深层次的视觉体验创作上就成为对艺术家能动性的测试,也来源于对视觉瞬间及长期构成的领悟力的培养。

(二)瞬间和长期视觉感受的产生缘由

1.普遍的社会心理

第一,厌恶感。视觉世界用无穷的变化来影响人的视知觉。尽管人们一般总希望以自己的眼光看世界,但一个规律性的事实是:个人的眼睛仍然是社会性的。一个常见的现象是换手机——年轻人喜欢换手机比老年人来得明显,是因为年轻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老年人受保守观念的影响较重,因此,年轻人看中了就一定要买,老年人则多数会说‘有一部就行了’。其实,喜新厌旧的心理在人体内自然存在着。注重功能性和注重美观都有一个从新到旧的适应过程,即便是相同的一种新的功能,首先出来的那个会受到瞩目,后见面的那个会不受到重视,而第三个出来的会被疑似抄袭,并带来厌恶感。一个是无变化的重复所造成的,另一方面,这种重复也会让人印象深刻,只不过,这种印象是负面的。记得电视广告中脑白金是典型的让人感到厌恶又具有深刻印象的广告片之一。

第二,强化视觉。脑白金让人映像深刻是由于长期的反复播放。不论结果的好坏,从推销品牌的层面上讲,它是成功的。但是脑白金仍然还是考虑到了人群中可能会出现的厌恶感,而在其一贯不变的强化宣传手法下也不忘变化出新的表现方式和故事情节。这一点有别于一些总是在重复同一段简短台词或者画面的极单纯手法的广告片。

视觉的强化不光体现于长期的重复之中,它也能为瞬间的视觉效果强调感观的意外获得——通过加强必然中偶然的成分,来营造更为惊心动魄的感观体验。就像日本动画片中的忍者,并没有闪现一次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是在几个不同地点闪现了几次之后才消失掉。这样才能描绘出忍者的实际运动过程,体现‘快’和‘多变’。通常能让小孩子有这种向往。再如港片的武打戏中,一个镜头是用剑来切西瓜,只看见几道剑光闪过,停留片刻,西瓜才错落有致的落下,成为瓣状;又如恐怖电影中时隐时现的幽灵,当它朝你扑过来时,总是快速的闪动着,这种强烈的令人窒息的压制感就是瞬间的反复强化带来的冲击效果。

第三,错视与错觉。在名侦探柯南的侦探故事中,有一集讲的是在飞机上,犯罪者利用空中小姐对前后座位的视错觉制造了不在场证明的假相。在现实生活中,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适应或不适应形成思考问题的固有模式,这种普遍心理所蕴涵的对某些不常见现象的错视、错觉造成幻觉的产生。多数现实中的瞬间被人们忽视,甚至已经变成习惯;还有一些因为不常出现,就变成偶然且更具有奇幻色彩。比如在日本享有盛誉的恐怖侦探小说家江户川乱步的作品中,有一篇是描写杀人的镜子的。结尾几句这样写道:“有钱的单身者为他满足欲望的试验付出了生命。圆形的镜子房间让他发了疯似的大喊大叫,渐渐地,里面停止了声响——直到人们把圆形房子整个砸碎,目睹他流着血的躯体,那恐怖的扭曲的神情依然停留在惨白变形的脸上。”这个恐怖怪异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内面都是玻璃的圆形容器,虽然我们想象不到待在里面,眼睛看到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视幻空间,但仍然能够试想那的确是让人精神错乱的一些景象!

视觉形象的变化组合与瞬间移动使人错视进而产生错觉,错觉的产生实际上已经改变了视觉形象的原有形态,取代它的是一个对于不认识它的人们来说全新的视角和更能抓住眼球的感观吸引。

2.特有的审美倾向

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差异,以及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的各种社会因素,从价值观到人生理想再到无止境的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使审美标准发生了偏移。

急性子不喜欢拖泥带水,慢性子说那是急于求成;年轻人喜欢popmusic,年老者喜欢民间歌谣;外国人喜欢中国的漫长文化,中国人喜欢国外的生活方式。喜爱的事物代表的是美的东西,而代表着每个人美好的东西又不胫相同。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对同样往事拥有不同回忆的原因。这些对过往情节的记忆,有的是瞬间形成的,有的是长期累积而成的。

同样是一个古董花瓶,将它放在博物馆里和放在卫生间里的效果却是不同的。博物馆里的花瓶总是让人想要去拥有一个,而卫生间里的花瓶会让人觉得把它放在那里,不要动它就好了。这是看第一眼的感受。一段时间之后,再看博物馆里的花瓶,就会觉得它越来越珍贵,而卫生间里的就会越来越老旧,变得不值钱了。同样是过时的戒指,对于不懂事的儿女来说也许不值钱,而对于拥有它几十年的母亲来说,却是用多少钱也买不来的无价至宝。

情感的介入可以让瞬间的感受变成永恒的感受,也可以从第一眼开始就没有视觉上的感受可言,还可以让瞬间的感受逐渐褪去。

二、审美疲劳在时间上的正反比例

(一)视觉体验的周期分布

1.正常分布

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及深,波浪式的前进。瞬间的视觉体验和长期的视觉体验都存在着一个表象的理论分布周期中。正常的分布周期我把它说成是严格按照时间的推移来划分体验的深浅程度,通过对视像的一次认识到多次认识,了解同一视觉现象在周期里和周期之外受众的视觉表现。

比如在一个画廊中,看到一幅画作,觉得很好,便立刻记忆下来,若干天后,偶然在杂志上又看到了那幅作品,立刻记忆起来,依然觉得很不错;不久,在另一个画廊里,看到一幅更不错的作品,在这个时候,记忆里对前一幅作品的好感已经在淡化了,再过不久,看到这幅作品,就会觉得疲倦了。

2.特殊分布

相对于正常分布而言,特殊分布的特点在于它并不是依照时间的先后来规定视觉感观转变的周期。比如同样是那幅不错的作品,让人任何时候,任何状态都不会忘记,并且对作品的感情总是存在着的。相反的,这幅作品从一开始就没有让人产生感想,然而突然的,却对它产生强大的情感。有这两种可能性的存在。

(二)视觉疲劳感的产生

1.瞬间生成

在视觉体验的周期分布中所举的画廊的例子是讲述疲劳感产生的结果,那为什么疲劳感会在瞬间生成呢?它取决于情感和周期两个因素。

情感因素包含了人的特殊经历、当时的心态以及生活状态。第一眼的物就产生疲劳感,说明以前有过不好的类似经历,或者心中被某个相关的事物烦恼着,又或者正处于生活状态的某个非常情绪化时期等等。在那一刻表现出来的感受是长期存在的精神状态的一个缩影。

2.长期生成

长期生成的疲劳感是疲劳感产生的一般规律。一般来说,多新奇的感观刺激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新的视觉冲击形象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或被取代。

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的隐形竞争中潜藏着以人群的划分为基础的实质性战略:当可口可乐占据了整个成年人市场,成为世界范围的主流饮料供应商的时候,百事可乐马上改变了其所针对的消费人群,他们开始将目光转移到年轻人和孩子们身上,从立体广告到平面宣传都紧紧的围绕着年轻、活力的主题,强调这是代表了超越和梦想的年轻一代的品牌!

看过这个大品牌之间的竞赛实例,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利用人心理的情感属性,可以将对同样一件事物的疲劳感降到最低。百事可乐做到了,并且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参考文献:

[1]【美】梅格斯,柴常佩译.二十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史.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

[2]【英】赫伯特•里德,朱伯雄译.现代艺术哲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3]【日】中川作一,许平译.视觉艺术的社会心理.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