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歌剧《白毛女》选段《恨似高山仇似海》的情感表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5-15
/ 2

析歌剧《白毛女》选段《恨似高山仇似海》的情感表现

郑英菊

关键词:歌剧发展史《白毛女》情感表现

歌剧《白毛女》创作于1945年,是在延安秧歌运动基础上,由延安鲁艺文学院集体创作。它的问世使中国歌剧走向辉煌,是我国民族歌剧中的经典之作,也是新时代歌剧的里程碑。因此它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中担当着重要地位和作用。作品《恨似高山仇似海》是女主人公在歌剧《白毛女》中的一首经典唱段,在此我研究歌剧中喜儿演唱的咏叹调《恨似高山仇似海》的情感表现,更有它的审美价值。我认为这部歌剧《恨似高山仇似海》的创作手法是借鉴西洋歌剧的音乐创作与中国民族音乐完美的结合,使演唱者演唱风格更具特色,较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形象。同时这部作品从它的旋律、节奏、及唱词上多角度表达了主人公内心丰富的情感表现,这一情感表现正是体现了剧中的中心思想:“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道理。”我还认为这部作品它的演唱艺术风格还要注意民族声乐唱腔中“声情并茂”、“唱、念、做、打”的恰当运用,更能充分体现人物的情感表现。下面就本课题,做一个简单的探讨。

(一)作品《恨似高山仇似海》在剧中的地位和作用

《恨似高山仇似海》是由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作曲,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彭丽媛都演唱过。它是我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经典唱段,写作手法类似西洋歌剧的咏叹调。旋律高亢、激扬,散板的运用使这段唱腔充满鲜明的朗诵性与戏剧性冲突。《恨似高山仇似海》讲述了喜儿从藏身的苇丛中走出,在山洞中躲藏,发出“我不死,我要活”的呐喊,她下定决心要向地主恶霸报仇雪恨。风吹雨打,寒冬酷暑,严酷的野外生活,使喜儿头发从黑到灰,从灰到白,最后成了鬓发完全雪白的白毛女。为了生存,她不得不与野兽搏斗,忍饥受冻。然而,她坚强地活了下来,表明她对不公命运的强烈控诉。

《恨似高山仇似海》这部作品还具有感染听众的作用,它大量运用了女主人公的哭腔唱法。用自己的身世和内心的痛苦,向听众传达自己的悲苦的命运。歌剧用了许多延长音,加重音调,反复吟唱,使听众感觉置身其中,用音乐和情感来打动每一个人。

《恨似高山仇似海》这部作品使全剧达到了高潮,也同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喜儿从黄家逃出,受尽凌辱,自己的父亲被黄世仁活活逼死。前面的剧情发展到此,可见喜儿的怨恨是何等的深,喜儿的性格发展进入了第三的一个阶段,主人公运用了控诉的唱法,“喜儿唱腔的咬字吐字,就是运用了快咬慢发,延长字尾的方法。”这种唱法加深了歌曲的力度,具有较强的戏剧性,旋律坚定有力,表达了喜儿内心爆发出来的仇恨和力量。正因为女主人公那如此坚定的唱腔,也预示了我们的斗争终究会取得胜利,引出第四幕喜儿获救后的众人大合唱,虽然旧社会满是黑暗,但我们的广大劳动人民终将冲破黑暗迎接光明。

由此可见,作品《恨似高山仇似海》在白毛女歌剧中起到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女主人公那种憎恨分明的情感也得到完美的体现,同时也点出了作品的主旨。

(二)作品《恨似高山仇似海》的情感表现

歌曲《恨似高山仇似海》是一首非再现的三段体曲式结构组成,作品的音乐是通过主人公喜儿内心情感的演唱来营造情景。这首歌曲还吸收了叙事歌曲的表现手法,深刻地塑造了剧中喜儿这一悲惨形象。下面我们就从歌曲的三个段落进行不同的分析,来体会主人公演唱这首歌曲的真实情感。

谱例1:《恨似高山仇似海》

1、第一部分(A部分),此部分共有十八个小节。

一开始就是三小节的间奏,仍然运用了三连音的演奏手法,音区由低到高,节奏紧凑,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给人感觉好似喜儿在快速奔跑,使听众有一种紧张不安的感觉,同时也表明了喜儿要去报仇,并为唱腔的开始作好铺垫。

第二部分旋律可以分为两个段落:第一个段落从歌词“闪电哪!快撕开黑云头—我受苦受罪白了头”,此段落速度加快,旋律线条也一直在高音区跑动,音域高亢,采用了一种宣叙调的形式。“闪电哪,响雷啊”表现喜儿在呼唤正义,撕开黑暗、拨开云雾。“我受苦受罪”运用了一种朗读的形式,“白”字音调加重并自由延长,在演唱时要恰当运用“甩”腔。更加深刻地告诉听众,喜儿的苦难,烘托出她的悲惨遭遇。一个“头”字,旋律先用了一个上行再用了一个下行,体现了自己对悲惨命运的一种无尽的抗争。

谱例3:《恨似高山仇似海》

第二个段落,主要讲述喜儿在山洞中的情景,过着犹如鬼般的生活,从“我吃的是树根—我要报仇”旋律有弱到强,由低到高,层层深入,表明喜儿的憎恨在不断的加强,越来越激烈。演唱时要句句逼近、铿锵有力,富有戏剧冲突性。此部分女主人公通过演唱方式,叙述了自己在山洞中躲藏的悲惨日子,使听众与歌者产生共鸣,为下一段唱词作好铺垫。本段充分体现了主人公生活的“惨”。

谱例4:《恨似高山仇似海》

3、第三部分(C部分),此部分有三十五个小节。

谱例5:《恨似高山仇似海》

此部分使全曲达到了高潮,更加深了主人公的仇和恨。开始的间奏有五个小节,运用了三连音和下行音阶,将喜儿的悲愤情绪推向高潮,虽是下行力度,恰恰是渐强进行。本部分采用了歌词、旋律

此部分有三十五个小节。此部分使全曲达到了高潮,更加深了主人公的仇和恨。开始的间奏有五个小节,运用了三连音和下行音阶,将喜儿的悲愤情绪推向高潮,虽是下行力度,恰恰是渐强进行。本部分采用了歌词、叙述性的语言,音乐较为疏散、宽广。“我是叫你们糟蹋的喜儿”一开始就点出自己的冤屈,并运用二度音程,给听众一种凄惨的感觉。“大河的流水你要记起,我的冤仇要你作证”喜儿用控诉的语言向苍天呼喊自己要报仇。“喜儿怎么会变成这模样”运用反问句,体现主人公对旧社会恶势力的无比憎恨之情。“为什么问你”旋律运用了鼓点敲击的创作手法,反问苍天为什么不作声。从“难道霹雷闪电”开始速度略慢,反复吟唱“我”,更加证明了喜儿受到的冤屈。此段反复运用了反问句,使全曲达到高潮,揭示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事实,主人公用了一句“鬼好”更令人深思,到底“鬼”好吗?字中有意,这更能体现喜儿受到迫害、忍辱偷生,对现实社会强烈不满的情绪。最后继续运用三连音,强调自己是屈死的鬼、不死的鬼,终结全曲。歌曲虽然唱完,但我们的斗争还没有结束,我们将和旧社会的恶势力拼搏到底。第三部分充分体现了主人公对社会的“愤”。

《恨似高山仇似海》多角度表达了主人公内心丰富的情感。深刻地体会到女人公的仇与恨,同时也使歌剧《白毛女》人物情景发展达到了高潮。喜儿反复吟唱自己的身世和遭遇,点出了整个歌剧的主旨,表现劳动人民对旧社会的恨比山高,仇比海深的情感。在这个人吃人的社会,我们年轻貌美的喜儿却变成了白发女,喜儿非但不喜,简直就是“苦儿”。是解放军进了杨格村把这“苦儿”从深山野洞解救出来,从此由“鬼”变成人,“苦儿”才真正成为“喜儿”,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这“悲”与“喜”的矛盾变化有力地表现了剧本的主题:“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综上所述,文章分别对歌剧《白毛女》选段《恨似高山仇似海》在剧中的地位和作用、情感分析以及作品的结构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而论证了歌剧《白毛女》中《恨似高山仇似海》不同层次的情感表现,使歌剧的艺术魅力更加有所体现。同时,让读者更加了解歌剧这种高雅艺术。通过对歌剧《恨似高山仇似海》的情感分析和处理,论证了作品其特有的艺术审美价值。通过对歌剧白毛女选段《恨似高山仇似海》的创作手法分析,了解此作品是借鉴西洋歌剧的音乐创作手法与中国民族音乐完美的结合,并为中国歌剧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此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通过对作品情感表现的分析,也使人们在演唱此作品时有较深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本质,并能完整恰当的表现作品的情感。本人在这次研究中,对《白毛女》歌剧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望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多的掌握这方面知识,为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畅.论歌剧《白毛女》的历史价值[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5,(5):23~26

[2]赵毅.中外歌剧咏叹调演唱特色之我见[J].四川戏剧.2006,(2):76~79

[3]张洪岛.欧洲音乐教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4]赵梅伯.唱歌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5]胡星亮.论中国现代新歌剧[J].社会科学战线.1995,(5):222-229

[6]阿庚.风靡半个世纪的《白毛女》[J].文史精华.1995,(9):46-51

本部分一直在高音上演唱,总体给人感觉就是虽凄凉,但却是那样的豪放,那样地不屈不挠。歌曲从一开头就点明了题目“恨似高山仇似海”,从“路断星灭我等待,冤魂不散我人不死,雷暴雨翻天,我又来”这段歌词,女主人公直抒胸怀,告诉听众自己还活着,自己还没有死。路断星灭我等待”中“待”字,刻画了人物此时的悲愤情绪,旋律带有哭腔,因此演唱时共鸣焦点也随之集中在口腔,声音位置与前面有所降低,恰是音乐情绪所需。“天灰地暗,雷暴雨翻天”的场景表明了喜儿生在黑暗的、凄凉的环境中,给听众制造可以联想的空间。两个“哎”字又讲述了喜儿的一种控诉,喊冤的情感。歌曲从前奏开始,反复运用三连音,旋律音节较高,体现了一种强烈、急促、紧张的感觉。在这种场景下,引出开头。

喜儿的唱腔中运用了顿音,第一句唱腔则引出主题“恨似高山仇似海”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效果。此段落旋律起伏较大,使整段音乐高亢激昂。在此段落中多处运用倚音,来体现主人公那种悲和仇的情感。此段落节拍是四四拍,节奏运用了散板的形式。节奏与速度稍慢,体现了一种紧拉慢唱的手法。总体来看第一部分体现了主人公对旧社会充满无比的“恨”。

2、第二部分(B部分),此部分共有二十八个小节。

此部分主要描述女主人公在山洞中躲藏的悲苦情景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能报仇并重获自由。

谱例2:《恨似高山仇似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