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4-14
/ 2

CT诊断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探讨

赵世元

青海省循化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摘要】目的:分析CT诊断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方法:2014年2月~2016年9月,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经CT诊断以及手术治疗的患者581例。

结果:诊断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43例,CT诊断敏感度95.36%(41/43),特异度96.84%(521/538),阳性预测值70.69%(41/58),阴性预测值99.62%(521/523),符合率96.73%(562/581)。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采用MRI检查29例,敏感性86.21%(25/29),与CT96.55%(28/2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硬膜病变、黄韧带增厚、神经根受压率低于MRI。CT诊断终板变性率低于MRI,差异有统学意义(P<0.05)。结论:CT在具体病变的诊断方面可能并不如MRI,但诊断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敏感性与MRI相近,同时患者接受率高,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关键词】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CT;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是常见的椎间盘病变,我国发病率约为0.3%~0.5%,近年来因人口老龄化,坐位工作者、腰部体力劳动者增多,发病率呈快速上升[1]。腰椎间盘突出是腰痛常见病因之一,约占门诊腰痛的1/5,占住院腰痛的半数以上。腰椎间盘突出治疗包括保守以及手术两类,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治疗的关键。明确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类型,对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临床少见,容易被误诊。本次研究采用对比研究MRI、CT在游离型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分析,以2014年2月~2016年9月,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入组。纳入标准:①经CT检查诊断;②最终明确病理类型;③临床资料完整。入选患者581例,其中男294例、女187例,年龄35~56岁,平均年龄(45.8±5.2)岁。平均病程(4.1±1.7)年。直腿抬高角度(57.1±5.6)°。

1.2方法

CT检查:GEProSpeed64层螺旋螺旋,层厚1mm,层距1mm,检查前训练屏气,俯卧位,先行椎间盘常规CT平扫,定位椎间盘,1%利多卡因局麻,于棘突旁椎板下缘穿刺,沿硬膜外进针,抵达椎间盘中心,注入对比剂碘海醇,进行增强扫描。114例患者联合MRI检查,选择Siemens1.5MRI磁共振成像系统,脊柱专用线圈,FSE序列进行T1WI腰椎矢状位成像,FRFSE序列进行T2WI矢状位、横断位成像,静脉注射对比剂Gd-DTPA,进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采用T1WI或脂肪抑制T1WI序列。参数:层厚2.0mm,间距1.0mm,矢状位,TR300~660ms,TE10~30ms,矢状位T2WITR300~4000ms,TE60~70ms,横断位T2WITR3000~500ms,TE112ms。薄层扫描:层厚2.0mm,矩阵512×512,FOV280cm×280cm,层间隔1.0mm。两位脊柱外科、放射科医师联合诊断。手术治疗作为诊断“金标准’。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计数资料采用例或率符号n、%表示,采用检验或Fisher精确性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81例患者,最终诊断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43例,另外见单纯突出型432例、膨出型94例、脱出型76例。CT诊断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敏感度95.36%(41/43),特异度96.84%(521/538),阳性预测值6.90%(41/58),阴性预测值99.62%(521/523),符合率96.73%(562/581)。43例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其中采用MRI检查29例,敏感性86.21%(25/29),与CT96.55%(28/2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9例患者都采用过CT、MRI检查,并经手术证实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主要表现如下1。描述分析CT诊断硬膜病变、黄韧带增厚、神经根受压率低于MRI。CT诊断终板变性率低于MRI,差异有统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本次研究显示,CT诊断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敏感度95.36%(41/43),特异度96.84%(521/538),阳性预测值70.69%(41/58),阴性预测值99.62%(521/523),符合率96.73%(562/581),处于较高水平。同时在诊断敏感性上与MRI86.21%(25/29)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CT可作为诊断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还可能引起神经损伤,并发马尾综合征、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损害患者劳动能力,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每一个医师都非常重视疾病的类型、严重程度、伴随病变的诊断。CT在具体的病变表现检出情况上,并不如MRI理想,特别是对于硬膜病变、神经根受压诊断率较低,但对于Schmorl结节、椎管狭窄检出率较理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考虑到CT的价格优势,CT在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以及病变分析上仍有较高的价值[3]。

小结:CT在诊断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敏感性与MRI相近,同时患者接受率高,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参考文献】

[1]王鹏,周庄,张恒,等.椎体软骨下骨与椎间盘退变[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5,29(3):375-378.

[2]彭宝淦.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疗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5,21(5):321-326.

[3]崔文峰,郝成俊,龚维成,等.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体会[J].骨科,2013,4(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