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寓于生物课堂内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环境教育寓于生物课堂内外

李东洋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新袁中学,223731)

摘要:环境教育是生物学科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进入市场经济发展的飞跃期,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愈来愈紧迫,为此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应紧扣环境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建立“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的环境教育模式。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环境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参与环境保护。

关键词:环境;环境教育;环境保护;污染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质量,然而,在对待地球家园的问题上,人类再也不能只知索取,不知保护,更不能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因此作为生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环境教育显的愈来愈重要。生物学科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要把环境教育寓于生物课堂内外。

(一)环境教育的紧迫性

我国环境方面的基本国情,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自然资源的日渐枯竭的情况在不断加剧,特别是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二是生态环境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自然资源总量趋紧。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发展方式依然比较粗放,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

二是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污染物排放总量远超环境容量,大气、水、土壤污染问题比较突出,雾霾天气频发。

三是生态系统退化。森林总量不足,草原退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严峻,全国生态整体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最紧的约束、最矮的短板,是一个躲不开、绕不过、退不得的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

(二)环境教育的目的性

环境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们正确认识环境以及环境问题,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养成文明的环境保护习惯,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保护环境的技能,从而投身于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行列。

养成环境意识是环境教育的核心内容。环境意识是人与环境的关系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思想、伦理道德、情感意志等观念形态的总和,它是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崭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环境意识主要包括人类的生态观、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质量观。

(三)环境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目标和任务

1、生物教学可以提供大量“关于环境”的知识,例如,我们生活的周围到处都有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声污染、固体垃圾污染,亦可联系书本知识了解污染、水土流失、温室效应等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在实际教学中培养自我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

2、生物教学应帮助学生“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生物学科的第二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过课本中的“科学·技术·社会”、“资料分析”、“问题探讨”等来进行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环境中亲身体验,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感受环境问题,端正环保态度。

(四)环境教育在生物课堂中的体现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本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师主要根据大纲和教材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关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以及环境治理的教学。具体在生物教学中的内容是:七年级主要进行热爱环境,关心环境的教育教学;八年级则以生态学的观点初步进行环境观、资源观的教育;高中生物则从微观、宏观两个方面去认识,阐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所以说环境教育函盖生物书本各章节之中,辐射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教师教学要从深度上和广度上进行环境教育。

(五)环境教学在第二课堂中的运用

1、开设环境问题讲座

高中课程培养目标中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强调了学习必须为社会服务,所以我们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开展一些专题讲座,例如,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可以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并滞留在大气中;同时人类还大量燃烧生物的遗体,包括煤、石油、动物尸体,甚至于人类的火葬。大大增加了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圈的速度和数量,致使大气中二氧化碳一再增多,吸收大量热量,使地球上的温度逐渐升高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解决方案----增加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量;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绿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氢能源、风能等。

通过对‘温室效应的危害’这一专题的训练,让学生对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有了较深的理解,有效的接受了环境教育。

2.让学生自己组织进行专题课外阅读

学校和老师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组织课外阅读,学校和老师要给予支持,提供一些专业性的环保报刊和书籍,提供一定的机会让学生识别“环保标志”、“绿色食品标记”、“植树节节徽”等图标图案的代表含义,向学生介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些措施。环境问题不再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全球的事情,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每个国家地区甚至每个人都应该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

(1)组织学生进行环境问题的调查和参观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让他们走进自然,深入社会,实地考察,将环保理念,潜移默化地深入学生的心田。结合课本内容带学生参观生活污水处理厂,去化工企业了解治污措施,到城市体验噪声污染等。通过调查访问和亲身实践,让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必要性、紧迫性产生共鸣,增强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2)组织学生利用重大节日参与实践活动

结合一些重大环境保护节日,如“3·12植树节”,“3·22世界水日”、“4·22世界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等,不失时机的开展专题宣传和环保公益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绿化美化我们身边的环境,净化我们的社区,让群众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六)研究开发环境教育和校本课程,进行研究性学习

教师可以加强课程的研究和开发,结合本地的环境现状,开发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校本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不断实践、不断修订和完善,形成有自己学校特色的研究性学习教材和校本课程。

在生物教学的测试和考试命题中,命题人可以将环境调查报告及环境知识相关内容列入其中,甚至可以适当增大其比重,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充分体会到环境知识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动力就更大。

环境问题是困扰人类的重大问题,环境保护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环境教育具有综合性、道德性、科学性、实践参与性,由此决定了生物教育在其中肩负的重任。生物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环境知识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在环境教育中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上述途径,强化学生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丰富环境科学知识,提高环境保护能力,培养具有良好环境公德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刘培桐环境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2]朱政威赵占良主编生态与环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3]于志坤臧玉静主编生物新教材解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4]宋朝霞俞启定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年9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