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屏世界情感天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3

荧屏世界情感天下

陆军

——从《艺术人生》的成败得失管窥谈话类节目的情感流变趋向

江苏省东台市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陆军

一、引言

“用艺术点亮生命,以真情温暖人生”,曾经热播一时的《艺术人生》从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素雅,作为央视继《实话实说》之后又一个标杆性栏目,她自身遇到怎样的困惑,抑或酝酿怎样的超越或蜕变,对国内谈话类节目的形态流变有怎样的导向和启示,无疑都是值得关注和期待的。

二、结构《艺术人生》的两大板块元素

有人将《艺术人生》的热播归功于她的明星效应,也有人将此归因于她“让人流泪的艺术”。其实综合两者,便是《艺术人生》成功的真谛。星光闪耀之下的光环效应,泪光涟涟背后的情感渲泄,既是构成节目好看热播的两大看点,同时又是结构节目成功的内外两大板块元素,就象一个人的两只脚,一只踩在社会、文化背景的土壤上,一只踩在电视艺术的节拍上,一路走来,踩踏出一条风光无限的电视谈话艺术之路。

1.外部要素关键词:民族心理、社会转型、文化消费

从节目之外的要素分析,《艺术人生》的成功首先归因于她深植在民族文化心理的厚土上。“西方民族重理性,东方民族重情感”,的确,以中华民族为主干的东方民族是情感丰富的民族。“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溢露似沾巾”、“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或寄相思之情,或诉离别之苦,或叹人生遭际,多少人间普通的情感,经过文人墨客的反复吟哦、艺术升华,积淀养成了民族心理上特有的“审美情趣”,并成为民族性格的一部分。因此,对“情有独钟”的中国人来说,情感是最容易拨动的那根心弦,而《艺术人生》正是通过电视语言传递出富含民族传统文化而又具有现代气质的人间真情,以恰当的方式成功地拨动了许多人心中的那根弦。

其次,《艺术人生》的成功归因于节目价值的情感取向对社会转型期人们心理需求的机巧性把握与暗合。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人们心理上藉以寄托的社会结构正在被消解,新的社会秩序尚在构建重塑之中。利益格局的重组,价值体系的重构,促使人们在新的坐标点上重新排队、站位。精神上失去了核心价值的引领,或主动或被动地忙于角色转换的人们,依附于传统社会架构中的安全感不再,在一种被放逐、漂流的心态支配下,人们一方面急需心灵的慰藉,以舒缓减压角色嬗变造成的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另一方面,又纷纷筑起藩蓠,相互防范,造成情感上的疏离。因为压抑,所以需要释放;因为封闭,所以需要打开。我们处在一个太需要以哭泣为主要方式的渲泄内心情感的时代,如果有可能,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一个场合,需要在某些人的带领下,大家一起哭泣,那就是在《艺术人生》的演播现场。

再者,《艺术人生》的成功归因于她恰当地溶入并引领着电视文化消费的新趋势。从较早的《真情》节目开始,到现在的《艺术人生》等一批情感趋向的谈话类节目的相继兴起,从本质上体现了工业化的成果,反映了在物质日益富足的情况下,在精神园地的枝蔓与荒疏之后,人们在精神层面上开始有了“修剪与复耕”的需要。人们开始不再满足于感观刺激带给心理上浅表的愉悦与释放,在浮躁与渲嚣之后,人们更愿意深沉地坐下来,默默地倾听。个人或少数特殊遭际和人生况味,扩大为人所共享同悟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这样的谈话更多的有了“疗伤”的成份。

2.内部要素关键词:名气、暴露、互动

当然,仅从民族的、社会的、文化的等外部因素的视角来阐释《艺术人生》的成功之道是不够的,《艺术人生》的一炮走红,更多的还是得益于其对电视谈话艺术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以及对结构节目的有机元素的恰当运用。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她“善走捷径”。我们看到,坐进《艺术人生》演播室与朱军促膝深谈、相拥而泣的不是成名已久的艺术大家,就是风头正劲的业内大腕,抑或是正在迅速走红的影视新星,这些公众人物本身就有很高的知名度,受众关注度,积聚了很高的人气。因此,他们的如约而至,使《艺术人生》很容易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其次值得称道的是她用了“反弹琵琶”的手法。《艺术人生》最吸引人之处,莫过于她对明星的“反包装”行为。不同于一般娱乐性栏目的是,明星嘉宾被请进来后,不是接受包装,相反,而是被“褪去包装”,暴露公众人物更为接近真实的另一面。明星们来这里不是“娱一把”,“乐一把”,往往是要“哭一回”。这与一般人都有的“窥视”心理需求是相吻合的。

我们看到,卸下戏妆、走下荧屏的名人们也与普通人一样脆弱、伤感,一样遭遇过挫折、经历过坎坷,让人会由衷的发出“谁在这个世界上都不易”的慨叹,从而获得某种心理补偿和满足。

再者,她恰当借助明星们身上的“戏份”,营造了气氛热烈的谈话场。由于被邀请来的嘉宾往往都有不凡的经历、丰富的感受,他(她)们扮演的艺术形象或创作的艺术作品,在人们心中很有影响力,许多人都有着较为可观的拥趸者。因此,这些嘉宾身上的“戏份”很重,只要拿捏得当,常常会形成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三要素之间互动的热烈场景,形成了一般节目孜孜以求的“谈话场”。

三、制约《艺术人生》的两个因素

当然,《艺术人生》走过的不总是铺满鲜花的成功坦途,她也有不太成功乃至失败的例子。

2004年10月27日档的《艺术人生》邀请香港歌星张学友作客。这期节目结束后,一位观众在网上留言:我又一次看到内地谈话节目与香港明星的不合拍,简直是鸡同鸭讲的经典案例。

我们来看看为观众所诟病的所谓“鸡同鸭讲”的片段:场景一:“我们都知道,张学友是一个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主持人朱军以这样的开场白展开了他对张学友的访谈。张学友瞅着朱军,一头雾水的:“什么‘得意’,我听不懂。”朱军不得不花上好几分钟来解释这个成语的含义。

场景二:朱军让张学友跳个舞,这时尴尬的场景出现了:张学友起来做了一个转身动作,朱军说,“你再跳一个,然后‘我’学。”但是看到朱军翘着个二郎腿,动都不动,张学友显然觉得他不是真有诚意学。

其实,在较早前一档期2003年12月8日《艺术人生》对《无间道Ⅲ》主要班底进行的访谈中,已经出现过类似的场景,当时朱军与黄秋生的对话最遭非议,网上甚至出现了“朱军下课”的呼声。当然把某档节目的成败仅仅归咎于某个主持人的发挥欠佳(当然这很重要)是不公平的,把脉“鸡同鸭讲”的现象背后的实质是内地与港台节目制作氛围模式的不同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

1.因素一:制作氛围模式

从节目制作氛围模式讲,由于《艺术人生》做得最成功、也最拿手的是关于内地老艺术家的故事,在人们印象里《艺术人生》就是要请那些有资历、有经历的艺术家们走进来说说他们丰富的人生,让观众们明白,一个艺术家的路要历经多少曲折才能到达,从而传递一些积极、美丽的人生快乐。这样的定位决定了节目持重、稳健、端庄的风格,而这与港台诙谐、轻松、幽默的氛围模式是迥异的。

2.因素二:文化背景

从文化背景差异上分析,由于港台与内地的社会背景、文化传承上的差异,导致双方在对自身经历的认知、情绪(情感)表达方式乃至谈话表述习惯上都有太多的偏差。而《艺术人生》如果仍然套用内地的思维模式、按照采访内地老艺术家的方式来处理,显然难以产生好的效果。因为节目制作氛围模式的不同,加上文化背景的差异,双方对话就很难产生兴奋点,一方发出的磁波另一方接受不到,就没有了产生共鸣的磁场。

当然,《艺术人生》获得的成功也好,遭遇的挫折也罢,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把握谈话类节目演变脉络、解读其流变趋势的蓝本。

四、结论:肯定式与疑问式

1、肯定式解读

①趋向一:情感热将继续领跑乃至风靡电视荧屏。

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情感元素是电视媒体争相打出的炙手可热的一张牌。江苏卫视作出了创立情感特色频道的战略选择,提出了“万水千山总是情”的核心口号;央视当红栏目《星光大道》中,情感元素也受到青睐并被成功“引用”。面对淘汰的无情,编导往往安排慈爱的父亲突然“现身”,为失利的女儿抹去委屈的泪水;连线远在千里之外的战友与成功的“雪山百灵”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让当事人在激烈竞争比拼之余,体味亲情的至真,体验友情的至纯,经受情感的冲浪和蹦极。整个节目被注入人性化的柔美。可以想见,情感类节目将越来越火,引领电视消费的新趋势。

②趋向二:情感消费将在横、纵两个坐标点上次第铺陈延展,呈现出趋向多元化的特征。

以江苏卫视致力打造的情感特色频道为例。他们既认识到“情感类节目通过展示人的情感,强调一种沟通和互动,帮助人们适度地宣泄,起到群体治疗的效果,缓解人们紧张、挫折、冲突的情绪,有助于减少社会的冲突和暴力,有助于创造社会的宽容环境”的情感共性”①;又看到了“同时情感本身具有多元性,不同的情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因此在统一的‘情感品牌’下可以有多元化的节目风格”②。其在晚间黄金时段倾力打造的“情感地带”正是这样一个彰显频道特色、展示多元风格的大型谈话类系列节目。“情感地带”包括“七档主题统一、个性鲜明的栏目”③。通过七档不同风格的节目,从不同角度切入,围绕情感做文章,从而在不同的品类上呈现出一种情感消费的信息群。

在纵向上,随着社会形态的演变,社会结构趋向稳定,情感类节目将由目前的“渲泄”向“建构”蜕变,人们在“一吐为快”之后,在一群生活富足而又寻求稳定的社会精英的带领下,从伦理、道德层面挑起“社会重构”的话题,那或许是社会从精神层面上向文明梯进的标志。

2、疑问式解读

①“名人路线”还能坚持下去吗?

“名人”、“明星”是结构《艺术人生》节目很重要的元素,她在帮助节目维持知名度的同时,也给节目贴上了“精英化”的标签。“名人路线”至少带给我们三个方面的疑问:A随着节目的延续,有朝一日“名人”“明星”人才库会不会桔竭?B是不是只有“成名成家”才有资格谈论人生,那些民间艺人、乡土明星,他们也在搞艺术,他们也有“一肚子话要说”,这些人能有机会上《艺术人生》吗?C嘉宾的平民化、视角的平视化会不会消蚀《艺术人生》身上“精英贵族”的气质,从而使她掉进“平庸化”的陷阱?

②还会一路“哭下去”吗?

以“哭”为主要形式的情感渲泄确实代表了人们需要抚慰、需要“疗伤”的集体需要,相信在这个需要释放、渲泄的时代,“哭”是必要的,但“哭”不是唯一的选项,“哭”过了之后,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社会转型期带给人们的不仅有心理及情感、精神上的碰撞,也意味着社会上必然存在着诸如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需要媒体发挥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

③煽情美学还有市场吗?

尽管朱军等《艺术人生》栏目组尽力否认,但《艺术人生》及朱军本人还是背上了“煽情”、“赚人眼泪”的嫌疑,含有作秀的成份,并且引起了部分观众的反感。随着人们欣赏口味的调升,这种所谓的“煽情美学”还有这么大的市场吗?有待时间的检验。

总而言之,《艺术人生》给我们开启了一个窗口,透过就个窗口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天空,这个天空上有智慧之鸟领航的雁阵,也有带着问号的盘旋掠影。

尾注:

①作者徐凌胡洁岚《频道特色化:省级卫视的突围之策——以江苏卫视情感特色频道为例》,刊于《视听界》2004年第5期第10页

②作者徐凌胡洁岚《频道特色化:省级卫视的突围之策——以江苏卫视情感特色频道为例》,刊于《视听界》2004年第5期第10页

③作者徐凌胡洁岚《频道特色化:省级卫视的突围之策——以江苏卫视情感特色频道为例》,刊于《视听界》2004年第5期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