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陶冶学生审美情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1

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陶冶学生审美情操

李国伟

◆李国伟陕西省富县北道德中心小学727508

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它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

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

一、语言揭示艺术美

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总还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永远会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

二、感受语言文字美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如教学《荷花》一课时,可创设情境,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荷花池”边。通过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便跃然纸上。学生边听边想,仿佛自己已“飞”到美丽的田野,来到荷花池,眼前出现一池婷婷玉立的荷花,它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进而让学生身入其境地用手摸一摸荷叶、荷花,去感受一下叶子的油滑、花瓣的细腻。随着语言文字的描绘,运用移情想象,学生把自己也想象成了一朵洁白的荷花。音乐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丽的意境之中。这样教学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了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与“美丽”,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获得了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相统一的效果。

三、感受插图形象美

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经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贫乏,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使学生呈现形象、唤起美感。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插图,把文字内容诉诸视觉的画面,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教学时,通过对插图的欣赏,能使学生获得主人公的整体的形象感知,理解他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舍身为国的品质,体会包含其中的壮美和崇高,受到心灵的震撼,学会“真正用人性的态度对待世界”。这样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将同时受到良好的训练而发展起来。

四、展示板书结构美

板书美,不仅强调老师要写得一手好字,还要求老师在板书时必须注意板书的位置、板书的条理。一句话,板书要合理。有的老师一节课把黑板写得满满的,写了擦,擦了又写;有些老师却不喜欢板书。前者往往给学生以杂乱的感觉,抓不住重点,后者则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所以,该板书的要板书,多余的板书则应省略。板书应力求简洁、明了,既要给学生以美感,又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板书,还可以教学生自己整理学过的知识,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板书,从而认识作者布局谋篇的结构美。

五、启发想象,体味整体美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其中概括着的、凝冻着的内容融化开来,再造意象的整体,从而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拓展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依靠具体的视觉形象,比依靠抽象的文字符号更容易唤起想象,而且由前者唤起的想象较后者要生动得多、丰富得多。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启发学生想象西沙群岛海底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想象海底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想象鸟的天下,到处是鸟蛋,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情景;想象满地是贝壳,孩子们在尽情地拾贝壳……让学生驰骋于想象的自由王国,在脑海里形成一幅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西沙群岛的美丽画卷,从而陶冶学生的整体美感。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