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赛普治疗风湿免疫疾病的疗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1

益赛普治疗风湿免疫疾病的疗效研究

赵扬

山东省威海市市立医院风湿免疫科264200

【摘要】目的:本文就益赛普治疗风湿免疫疾病的疗效进行研究及探讨。方法:选取我院近一年收治的88例风湿免疫疾病患者,按照抽签法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44例。参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法,实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加用益赛普治疗,比较不同方法下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3%,高于参照组的77.27%,P<0.05。结论:应用益赛普治疗风湿免疫疾病具有理想效果,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均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益赛普;风湿免疫疾病;疗效研究;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淀率

风湿性免疫疾病(RA)在临床中比较常见,是一种慢性、炎性、系统性的免疫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患者是以关节肿痛、晨僵等为主要表现,随之病情进展,可致使患者关节畸形并丧失关节功能,为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威胁[1]。为提高风湿免疫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我院对近一年的部分患者采用益赛普治疗,效果较为理想,现将研究成果整理如下:

1基础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分析

此次研究是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12月期间收治的风湿免疫疾病患者作为对象,共计88例;均符合由美国风湿协会制定的《风湿疾病标准》内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女患者分别为42例、46例;年龄范围为31--64岁之间,平均(48.3±4.1)岁;病程为0.5--4.5年,平均(2.3±0.7)年;类风湿关节炎52例,强制性脊柱炎36例。按照抽签法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44例。两组数据比较无差异,P>0.05。

排除标准:将合并血液疾病者、严重内分泌失调者、药物禁忌症者以及妊娠或哺乳期女性者予以排除。

1.2方法

参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口服柳氮磺砒啶,0.25g/次,3次/d,可依据患者实际病情调整药量,单次不得超过0.75g。口服甲氨蝶呤,5mg/次,1次/周,3周内逐渐加至15mg。实验组在参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赛普,皮下注射给药,20mg/次2次/周;病情好转后可改为25mg/次,1次/周。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后比较疗效。

1.3疗效判定标准[2]

经治疗,患者晨僵、关节肿胀、压痛等症状消失,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淀率以及类风湿因子等指标的改善程度在75%及以上,则为显效;患者晨僵、关节肿胀、压痛等症状明显减轻,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淀率以及类风湿因子等指标的改善程度在30%--75%之间,则为有效;患者症状、指标等均未见明显变化则为治疗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记录并整理研究数据,核对无误后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分析及检验,治疗总有效率为计数资料,以(n,%)的形式表示,比较结果行卡方值检验;其他计量资料的比较结果行t值检验;当P<0.05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2研究结果

经不同药物疗法后,实验组与参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7.73%、77.27%,实验组高于参照组,经统计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3讨论

风湿免疫疾病具有进展性、侵蚀性以及持续性等特点,患者所表现出的关节肿痛、畸形等症状对其日常生活及工作具有严重影响,且长期患病,患者还需承受较大的心理及精神压力,故需为患者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中多为风湿免疫疾病患者采用非甾体消炎药物治疗,能够对前列腺素的合成起到抑制作用,从而发挥消炎、镇痛的效果,但患者在使用该类药物时可能会出现各类不良反应。我院现阶段主张为患者使用益赛普治疗,作为基因重组人II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可结合人体内的TNF-α使其失活,阻碍TNF-α作用于细胞表面受体,以发挥抗炎、抑制骨破坏作用,从根本上抑制病情进展,减轻类风湿因子对关节软骨的侵蚀作用[3]。此外,患者长期使用益赛普对骨关节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此次研究中,对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法,对实验组患者加用益赛普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参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7.73%、77.27%,组间比较P<0.05;这一结果足以说明应用益赛普治疗类风湿免疫疾病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应用益赛普治疗风湿免疫疾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邵艳春.观察益赛普治疗风湿免疫疾病患者的临床状况以及安全性[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26):77-78.

[2]陈惠霞.益赛普治疗风湿免疫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28):118-119.

[3]徐大华,纪伟,陆燕等.超声对益赛普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病变的疗效评估[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5,17(8):569-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