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论语》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优缺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6-16
/ 3

略论《论语》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优缺点

熊勇

关键词:《论语》文学史地位优缺点

皓月当空,大江横野。由此曾引起诗人发出奇特的质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春雨初歇,蛱蝶乱飞。由此又诱发诗人产生古怪的念头,“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面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鲁迅先生更是思潮起伏:“我想,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受到特定环境的感染,诗人们才有那样的质问、念头。作为学者的鲁迅,则依据有关记载,产生了那样的联想。那记载主要是如下一段:“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在鲁迅的联想的基础上,有的学者也认为:“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声,虽然只是一种声音,没有任何歌词,但那种自然而健康的韵律实际上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文学创作的开始。”并且还指出:“散文的产生较晚于诗歌,它是语言和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而以文字为其必要的条件,未有文字,早有诗歌,而散文则产生于既有文字之后。”

综合起来,鲁迅等人一共阐述了三种观点:第一,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第二,诸如“邪许”或“杭育”一类“举重劝力之歌”,标志着我国诗歌(或文学)创作的开始;第三,未有文字,早有诗歌,而散文则产生于既有文字之后。

迄今为止,国内外历代文艺批评家,对文学艺术是怎样产生的问题,大约已做出十来种解释。在我国文学批评界,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理论,以及与此相连带的上述第二种观点,已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对上述第三种观点,也尚未有人提出疑议。

参照上述几种观点,我们不妨以出现“举重劝力之歌”的遥远年代为起点,以出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春秋时期为终止,将这段历史称之为我国诗歌创作的“初级阶段”。我们也不妨以人们开始利用文字进行散文创作的年代为起点,以出现我国最早的散文集子《尚书》的春秋时期为终止,将这段历史称之为我为散文创作的“初级阶段”。

《诗经》问世时,我国的诗歌创作已经历了漫长的旅程。《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周代的社会生活;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为我国诗歌的发展,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开辟了无比广阔的道路。而《尚书》只是收集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在写人叙事时,仅注重人物形象的自我表现,仅运用了一些生动的比喻句等。当然,它为我国散文的发展,也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总的来说,《诗经》无论在思想内容方面,还是在艺术形式方面,都比《尚书》丰富得多、纯熟得多。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到,当时,《诗经》象一朵鲜花,盛开在祖国的文学园地里,它显得特别绚丽夺目。而作为文学艺术作品,《尚书》就不那么引人注目了。也正如有的学者所总结的那样:“西周、东周和春秋时代的诗歌已有了很高的成就,产生了一部伟大的《诗经》,其中有许多很优秀的作品,而流传下来的散文却不多,出色的也少。这也许由于当时散文的写作水平还比较低,同时也不易保存。”

大约在春秋战国之交,我国散文领域里又出现了一部作品,它便是《论语》。十分明显,《论语》问世之时,我国散文创作经历的旅程,仅仅比《尚书》问世之时稍长了一点。可见,《论语》正是在“当时散文的写作水平还比较低”的基础上起步的。因此,它必然显得步履艰难。然而,这种艰难的跋涉,正是走出“低谷”的开始。

《论语》一书成于多人之手,这些人有孔子的弟子,还有孔子的再传弟子。《论语》在流传的过程中,某些人可能又对它进行了润色和加工。大体上可以确定,《论语》的作者多属于“士”的阶层,或者说多属于文化界人士。这就决定了它是一部讲究某些文学艺术性的作品。

与《论语》的作者相比,《诗经》的作者,包括工、农、商、学、兵、政等各界人物。在这些人物中,有西周初年的老前辈,有春秋中叶的晚生,他们是在五百年间涌现出来的诗人。不难看出,这支创作队伍的实力是较为雄厚的,因而也就使得《诗经》取得了突出的文学成就。

与《论语》的成书过程相比,《尚书》也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同样是一部在较长时期内逐渐形成的作品。因此,它集中体现了许多人的创作才智。它的诞生,必然为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尚书》的重要篇章,大多出于古代史官的手笔。这也就决定它主要是一部史料价值极高的作品。

而《论语》的内容则不同,首先,它记录了孔子的大量言论和一生的主要事迹,从中反映着孔子的思想和观点,也载有孔门弟子的言论和事迹。其次,它既从正面反映了孔子和弟子们的教学、学习生活以及日常生活,又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生活。再次,描绘了孔子、孔门弟子、时人三者交往、接触的情景,从而揭示出三者之间的一系列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写出他们各自的面目。

在艺术方面主要体现在:第一,它善于描写人物的言论、对话,善于塑造人物的性格、形象;第二,它注意选取有独特性的题材,以此来寓寄某些深刻的哲理;第三,个别章节具备了简单的情节结构;第四,语言风格、修辞方法多样化;第五,个别章节运用了各种艺术表现手法。

《论语》和《诗经》相比,它不如《诗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广阔,不象《诗经》那样直接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他们的爱、他们的欢乐、他们的悲哀。它也不如《诗经》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技巧高超,不象《诗经》那样,给后世文学创作以深刻的影响。但是,《论语》取材的独特,内容的充实,手法的灵活,也都能使人耳目一新。此外,《论语》与后世文学创作,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论语》同《尚书》相比,《尚书》中所辑录的帝王,权贵的誓词,谏言等,实际上等同于各朝君臣的诏令、奏章等。至于它所辑录的官方的重要文件,多是陈述各种大计、法规的。正如前所说,《尚书》中收集了许多珍贵的史料。这些史料,涂抹着浓厚的政治色彩,不可能有多大的文学价值。与这种情形不同,《论语》则是以孔子和其弟子们为主要描写的对象的。用一种形象的说法便是:《论语》犹如一个侦察密探,伴随春、夏、秋、冬的脚步,追踪师徒们南、北、东、西的足迹,记下他们的言论,描摹他们的声容情态,赶写他们的学术活动、日常活动、社会活动等等。显然,《论语》所描写的这些内容,具有很大的文学价值。诸如前所说,《论语》的艺术特点也是《尚书》不能比拟的。此外,《论语》的语言通俗浅近,《尚书》的语言艰涩深奥。人们容易读懂前者,不易读懂后者。总之,《论语》对《尚书》的创作传统,有所继承,有所发展。

《论语》的出现,给我国散文领域带来新的转机,它唱出了我国散文创作向前迈进的序曲。在它的影响或带动下,《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诸子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相继出现,遂掀起我国散文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通过《论语》与《诗经》、《尚书》各方面的粗略比较,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在我国文学史上,《论语》的地位低于《诗经》,高于《尚书》。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论语》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地位上。

下面,我们再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简评《论语》的优缺点:

先谈《论语》突出的优点:

1、艺术形式具有简约美

《论语》的许多著名或重要的章节,象一幅幅墨竹画,以其短小的篇幅,甚至是微不足道的笔墨,造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我们基本上可以称《论语》为语录体散文。它共有二十篇,每篇包含若干小节,二十篇约包含五百小节。全书近一万六千字,平均每小节的字数仅在三十左右。最短的章节不到十个字,最长的“侍坐”章也只有三百一十五字。总的说来,《论语》的章节如此简短,无疑是造成它具有简约美特点的重要原因。

2、思想内容具有真实美

刘勰指出:“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他认为,好的作品,其文笔的简括,往往同它的真实性紧紧相联系。《论语》就是这样的作品,它不但具有简约美,而且具有真实美。《论语》的作者,其写作态度是严肃的,他们在写作时,对材料的取舍是客观的。因此,《论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是真实的,记载的人物言论是真实的,反映的生活是真实的,一言以蔽之,《论语》的内容是真实的。

本来,《论语》是一本为孔子树碑立传的书,它的作者们对孔子一般都是采取歌颂态度的。尽管这样,作者们在《论语》一书中,不但记录了孔子说的真情话(见“十室之邑”章),描写了孔子的正确做法(见“子入太庙”章),而且记录了孔子说的毫无道理的话(见“叶公语孔子曰”章),描写了孔子的可笑、可悲的行事(见“陈成子弑简公”章)。这就充分说明:《论语》的作者们,即使在描写孔子这样一位他们喜爱和尊敬的人物时,也不虚美,不隐恶。正因如此,他们所描写的孔子形象,是真实的,动人的。

3、章节之间具有对称美。

在《论语》的相当一部分章节中,有一对对从内容到形式具有对称美的章节。如:“默而识之”章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章,它们都介绍了孔子的品格,都注意让人物的感情加以自然地流露;“饭疏食饮水”章和“贤哉!回也”章,前者反映了孔子安平乐道的精神,后者反映了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它们都有叙事、议论和抒情等成分。象这类例子《论语》一书中还有很多。

以上优点,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论语》艺术形式的简约美,主要为后世的散文创作起了示范性的作用。《论语》思想内容的真实美,更是引起后世许多作者的高度重视。他们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更是努力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尽量地去塑造真实的人物形象。《论语》章节之间的对称美,给我国文学创作带来极为广泛的影响。后世许多人也有意无意地写出了一些具有对称美的作品。

从文学艺术方面看,《论语》既有突出的优点,也有严重的缺点:

1、由于《论语》是一部集体创作的作品,因此它没有统一的体例,它的二十篇的编排次序,实际上并没有什么道理,它那五百来小节基本上各成片断,这些片断相互之间,意思上一般不连贯。如果我们想找出一些在意思上关联或同属阐述某方面问题的章节来,那么,就得打破《论语》各章节的原有编排次序。

2、《论语》里还有前后重复出现的章节,也有内容、语言大致相同的章节,这就给读者带来一定的麻烦。由此说来,《论语》象一片沙滩,它的若干的精采章节,象撒满沙滩上的漂亮的贝壳。这些贝壳能使人爽心悦目,也给人一种零乱之感。《论语》如同再现了“东鳞西爪”,没有再现“云中游龙”的整体形象,还得通过“东鳞西爪”去悉心地揣摩。

3、《论语》的个别片断,不仅说教味浓,而且由于其语言过于简略,因此意思表达得模糊不清。这样,便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和欣赏兴趣。

按文学艺术的标准来衡量,《论语》确实存在着一些缺欠。这些缺欠是不可辟免的,是打着时代的烙印的。

注释:

①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唐诗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49页。

②王驾《雨晴》,《全唐诗》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738页。

③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93-94页。

④刘安《淮南子.道应训》,《诸子集成》第7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190页。

⑤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第一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5页。

⑥同上书,第18页。

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第一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9页。

⑧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文心雕龙注》,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38页。

作者简介:

熊勇,男,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艺术与教育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