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高校两型校园建设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3

武汉市高校两型校园建设研究

孔靓黄学忠

孔靓KongLiang;黄学忠HuangXuezhong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武汉430415)

(WuhanBioengineeringInstitute,Wuhan430415,China)

摘要:在国家倡导构建两型社会的背景下,面对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管理,创新机制,着力建设两型校园,已成为高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武汉市高校两型校园建设应该从文化建设、制度建设、理论创新等方面入手。

Abstract:Underthebackgroundofinitiatingconstructionoftwo-stylesociety,facingthechallengeofresourcesshortage,constructionoftwo-stylecampushasbecomeaninevitablechoiceofsustainablehealthydevelopmentofcollegeasinsistingon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strengtheningmanagement,creatingmechanism.Weshouldconstructtwo-stylecampusinuniversityinWuhanfromtheconstructionofcultureandsystem,theorycreationetc.

关键词:两型校园;高校;建设研究

Keywords:two-stylecampus;college;researchon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7-0286-02

0引言

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市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简称“两型社会”试验区),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武汉市城市圈建设的充分肯定、对湖北未来发展的殷切希望、对中部地区的高度重视。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是培养人才和促进科技进步的主要阵地,担负着为两型社会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历史重任,理应率先垂范建设两型校园,努力探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校园的方法与途径,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及其管理方式和技术措施贯穿于校园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教育普及等全过程,以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校园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以确保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1两型校园的涵义

两型校园的说法源于两型社会,两型社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简称,是指在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等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以节能减排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为重点,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政治、生态等多种需要。因此,两型社会是一种以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新的人类社会发展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具体表现形式。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小部分,相当于一个细胞,学校与社会之间有一层薄膜,可以互相渗透,学校依靠社会生存发展,同时也影响社会发展,学校是个小天地,社会是个大世界,学校小天地的建设必须融于社会大世界的建设中,两型社会建设向高校提出了“两型化建设”的要求,高校作为学校不可或缺的一个等级层次,在两型校园建设中,与两型社会建设须臾不可分。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学校,也就是要在学校里自觉地开展两型化建设。因而,两型校园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的简称。资源节约型校园,就是以提高学校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出发点,优化学校资源配置,提升学校办学效益,能不断促进自身有效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学校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校园,就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及运行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校园布局结构合理且环境优良、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且环境优美、集学习、工作、生活、休闲功能于一体的人工生态系统。[1]

两型校园是两型社会的缩影,是两型社会建设在学校教育教学以及学校发展中的反映。建设两型校园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高校参与两型社会建设伟大实践的必然选择,是高校紧跟时代,贴近形势,服务社会的具体体现。

2武汉市高校两型校园建设的内容

高校是传承文明,培养两型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培养的人才直接影响着两型社会建设的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未来。因此,武汉市高校必须在服务两型社会建设中处于领先位置,并起到辐射作用。这就要求武汉市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服务两型社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强烈的“两型意识”和先进的“两型技术”。

2.1节约型校园建设是武汉市高校两型校园建设的关键随着高等教育逐步实现由精英化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过渡,武汉市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张,学生人数快速增加,也带来了大规模开展校园基础设施建设。高校作为资源占有和能源消耗大户,在高校内部的资源配置和管理使用上,还未能做到物尽其用,存在着大量的浪费现象,这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趋势是相悖的。同时,由于武汉市各大高校在硬件设施、管理条件和手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以及学生学习、生活区域的特殊性,教学实验楼及相关公共场所水电费均由学校支付,学生宿舍水电费也是采取分摊形式收取,使得武汉市高校中的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创建节约型校园的任务就被严肃地摆上了武汉市高校的议事日程,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基本目的就是实现校园各项资源的节约。创建节约型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是高校履行社会责任、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也是高校提升办学效益、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高校作为中国培养人才和促进科技进步的主要阵地,它具有人员众多、知识性强、流动性大的特点,能够源源不断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最长远的支持,在节约资源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在高校里接受节约教育,感受节约氛围,形成节约地思想意识,这些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走出校园后将成为社会的中间力量。他们会用节约的方式去工作和生活,将科学文化知识以及良好的理念、意识和习惯带入社会,将节约理念延伸到社会建设的各个角落,带动全社会广泛开展各种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活动,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用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逐步形成文明节约的社会行为潮流,使校园节约工作在社会上产生裂变效应,发挥校园节约的辐射作用。[3]

2.2环境友好型校园是武汉市高校两型校园建设的目标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校园是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保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建设环境友好型校园体现了武汉市高校科学发展的要求。高校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良性的发展态势。在这个环境中,全校师生员工与环境良性互动,共荣共生。每个个体和组织都能在这个环境中寻求合理定位和满足,个体和组织的发展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空间,并支撑和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这样环境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规则,有一套制度和机制,特别是需要科学规划,全面统筹。如何处理好发展与公共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处理好学校生产及生活服务中的污染排放、清洁生产、绿色科技等问题,都应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解决。

建设环境友好型校园也是武汉市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要求。环境友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倡导好的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提倡重视环境要素,反对铺张浪费和生态破坏,这些理念也是和谐校园建设追求的目标。另外,建设环境友好型校园不仅能在观念层面、文化层面体现环境友好,更重要的是能在生态层面,学校建设和发展能呈现新的面貌,校园环境得到改善和维护,广大师生员工得到更多实惠。

3武汉市高校两型校园建设可借鉴的举措

3.1广泛宣传,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师生两型意识高校不仅应注重教书育人,而且要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意识,要把两型观念注入到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中去。把两型校园建设提高到关系全校师生素质、学校管理水平、学校发展质量的高度。武汉市高校可通过加强对师生员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强化全员节约和环保的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如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宣传栏等宣传媒介,通过班会、黑板报、橱窗、广播台等多种形式开展“创建两型校园,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等专题活动。加强两型教育,将两型教育列为新生入学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倡导崇尚节俭、热爱环境的生活方式,增强勤俭节约的意识,养成环境保护的习惯,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从每一个环节做起,做到厉行节约人人有责。用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教育改变师生的消费观念,从自身做起。[2]积极推广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形成人和自然的、人和人、人和社会的和谐相处,和睦共生。

3.2健全节约管理制度,使各类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武汉市高校可通过制度体系建设,建立有利于节约的制度和激励机制。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统筹整合校内资源,努力降低办学成本,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行政办公、公共服务、基建、科研和后勤等各个方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深入推进改革,要建立有利于节约的制约和激励机制,建立以严格、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为基础的各项管理制度,把节约指标列入校内各部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之中。比如资源定额配置机制、目标责任管理机制、奖惩机制、利益挂钩机制等。在教学设备、行政办公设备、用房的管理上,应采取定额配置,实行“定额配置、动态管理、超额付费、节约归己”的机制。在水、电等能源的管理上应采取“有偿用能、按表计量、定额分配、超额收费”的使用与管理方式。同时将节约资源、能源工作纳入到二级管理考核体系中,使得各学院、各部门的资源占用或使用情况与本学院、部门的利益挂钩,提高各学院、各部门的成本核算观念,迫使各学院、各部门形成自我约束机制,想办法堵塞漏洞,节约开支,提高办学效益,以达到资源共享、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

3.3借鉴循环经济理论,切实提高教育资源效用在资源管理与利用的过程中应遵循循环经济理论,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武汉市高校除了可以积极推广节能型设备,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方法,依靠科技进步来降低能耗外,还应有效统筹整合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4]避免浪费和提高效率是节约内涵的两个重要方面,要渗透于建设两型校园的始终。因此,要以改革促发展,统筹整合各类资源,努力挖掘资源使用潜力,不断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例如,对人才合理配置,切实提高高校人才资源的利用效率。合理配置人才,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积极构建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促进各类人才的协调发展,避免造成人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积极创新高校人才管理模式,促进人才合理配置,使教师的配置与学科建设的需要相结合,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特长的人才配置在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上,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发挥人才队伍的整体功能,把高校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转到主要依靠人力资本上来。此外,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要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多种人才的需求,做到专业对口、人才对路,尽量避免在人力资源输出方面的使用性浪费,实现高校办学效益的最大化,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4结语

两型校园建设是教育系统落实“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决策的重要举措。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型社会呼唤两型校园,武汉市高校建设两型校园,不仅是武汉市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武汉市高校应有的社会责任,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建设两型校园的紧迫性和艰巨性,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师生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养成勤俭节约、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有效整合办学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推动高校两型校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鑫芳.如何使构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深入校园[J].中国环境管理,2006,(3).

[2]徐关前.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意义解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9,(2).

[3]蒲济生,勾小群.论高等学校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思路及措施[J].管理科学文摘,2007,(9).

[4]冯之浚.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8年武汉市教育局科研项目:武汉市高校创建“两型”校园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08k070)。

作者简介:孔靓(1980-),女,湖北武汉人,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管理工程系,硕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