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训练对踝关节扭伤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定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早期康复训练对踝关节扭伤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定的影响

李敬亮

(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河南安阳455000)

【摘要】目的:观察踝关节扭伤后通过应用早期康复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定的影响。方法:选取36例踝关节扭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各18例。对照组采用软组织损伤常规处理方法治疗,康复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积极早期康复训练。6个月后发放CAIT汉化版自评问卷判定疗效。结果:提示康复组不存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定的百分比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踝关节扭伤后通过早期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踝关节稳定性,降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定的发病率。

【关键词】扭伤;康复训练;关节不稳定;本体感觉

【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7-0096-02

踝关节扭伤俗称“崴脚”,是日常生活及运动中较为常见的。多数踝关节扭伤患者因治疗不当或忽视后期康复治疗而出现踝关节功能障碍,表现为:踝关节肿胀、无力、疼痛和频发扭伤和反复出现踝关节打软,形成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定。长期不稳定不但会造成踝关节周围肌腱与韧带等稳定装置的损伤,还会累及滑膜和软骨,最终导致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加速关节退变。近年来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踝关节扭伤开始受到业界的重视。我科对此伤患在康复训练方面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期间入我科就诊的踝关节扭伤患者36例,将患者按照随机抽取法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每组18例。对照组中,男性9例,女性9例,年龄16~52岁,平均年龄25.2岁,左踝7例,右踝11例;康复组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17~55岁,平均年龄26.5岁,左踝8例,右踝10例。两组性别、年龄、伤患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开始前均向患者详细说明情况,表示认可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有踝关节扭伤病史,病程最短者2小时,最长<1周,有踝关节疼痛、肿胀、关节功能障碍。②压痛(+),纵向叩击痛(-)。③可以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

排除标准:①正侧位及踝穴位X线摄片提示有骨折及脱位。②踝关节韧带断裂:踝关节抽屉试验(+),内外侧应力试验(+),踝关节扭伤Ⅲ级[1]。③小腿肌肉、骨骼、神经损伤及其他不能配合且不宜康复治疗者。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软组织损伤常规治疗方法,即RICE原则,对症处理。制动:禁止扭伤关节负重及运动;冰敷:早期每间隔2小时冰敷15分钟,48小时后每6个小时冰敷一次;加压包扎:用弹力绷带做向心性缠绕包扎;抬高患肢;休息治疗;疼痛患者给予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

康复组:本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开展早期康复训练。①早期在不引起踝关节活动及疼痛的前提下用力、缓慢、尽可能最大范围的活动足趾,制动期间双下肢的肌力练习:做双侧髋关节前屈、后伸、内收、外展等4个方向的直抬腿练习;双侧膝关节的抗阻伸膝、屈膝练习;每个动作均为13次为一组,连续3组,组间休息30秒。②中后期患者局部肿胀缓解后,即开始踝关节的主动功能训练,尽最大角度做踝关节的背屈、跖屈、内翻、外翻,无痛范围内或以患者主观上能耐受的微痛为度。③根据踝关节角度障碍的程度进行关节松动手法治疗。④待患者疼痛及肿胀进一步改善后,利用瑜伽弹力带做踝关节背屈、跖屈、内翻、外翻的抗阻肌力练习。⑤早期负重、平衡能力及本体感觉训练:在疼痛能耐受的前提下尽早渐进性负重练习,从双足逐渐过渡到患侧单腿负重然后再过渡到不稳定平面的平衡板上练习及平衡板上抛接球练习,借助外力破坏平衡及诱发姿势的控制从而刺激本体感觉的恢复。⑥功能整合练习:采用患肢负重,健侧下肢利用弹力带抗阻做向前、后、左、右4个方向踢腿练习,在斜坡、不平坦等不规则路面步行训练,往返跑及“米”字跳跃的方式。

康复训练需遵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勿冒进。训练过程中疼痛控制在无痛或微痛范围内,不可出现剧烈疼痛等不适感觉,且治疗后疼痛应在2小时后恢复至治疗前感觉,否则即为训练力度过大,需调整运动处方。每次康复训练后及患者有夜间、休息时等静止状态下疼痛者均予以冰敷,但两次冰敷间隔时间必须>2小时。

1.3疗效判定标准

6个月后发放《踝关节不稳定评定问卷》CAIT(Cumberland)汉化版的踝关节自评问卷[2],用以评价患者在行走、奔跑、上下楼梯、跳跃等不同类型日常生活中踝关节处的主观感觉。问卷总分为30分,≥28分提示不存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定,27分及以下提示踝关节存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定。

2.结果

对照组中≥28分的5例,≤27分的13例,即27.78%的患者不存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定,72.22%的患者提示存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定的风险;康复组中≥28分的15例,≤27分的3例,即83.33%的患者不存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定,16.67%的患者提示存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定的风险。

3.讨论

踝关节是人体负重最大的关节,我们日常站立、行走、跳跃都需要依赖该关节的正常生理功能。踝关节扭伤,是很多人都经历过的损伤,也是骨科门诊及急诊科最常见的伤患,常因扭伤导致关节周围韧带、肌肉、肌腱等软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轻者会造成踝关节周围韧带拉伤,重者可以造成踝关节骨折、韧带完全撕裂。韧带内分布有大量的本体感觉装置,用于反馈关节活动状态[3],当韧带损伤后未能及时处理导致韧带愈合在拉长位置,这些本体感觉装置反馈关节活动状态将发生延误,使机体不能及时通过相应肌肉收缩来保持关节的正常位置,从而发生关节的反复扭伤,发展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对踝关节扭伤后患者早期预防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现代康复医学知识对康复组患者早期开始介入康复训练,扭伤后最初的急性期,休息时间尽可能短,踝关节长时间无负重对关节存在潜在伤害,造成感觉功能障碍,并可以导致关节组织生物力学和形态的负性改变。加强双下肢髋关节周围肌群力量旨在预防因制动带来的运动功能低下,和后期代偿踝关节的稳定性打下基础;通过关节松动技术来改善关节活动度及灵活性;中后期又针对踝周肌力、本体感觉、神经肌肉及姿势的控制能力等功能整合训练。使康复组在系统治疗后踝关节的稳定性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踝关节扭伤后通过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的强化踝关节稳定机制,重建踝关节生理功能,预防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定。

【参考文献】

[1]邱贵兴,运动医学骨科核心知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86.

[2]李淑媛,朱磊,张亚楠等.Cumberland踝关节不稳定评定问卷的汉化与信度、效度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30:814-819.

[3]于长隆,骨科康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