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永吉(安丘市职业中专,山东潍坊262100)
要解决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矛盾,就要重视直观教学。所谓直观教学包括利用教具演示、建立意象以及电化教学手段,直至近些年来经常应用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等。在立体几何教学中运用直观教学,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易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表象,进而利于学生去观察分析,完成从生动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的过程,很容易建立起空间概念,以达到学好立体几何的教学目的。
一、充分利用模具图形,引导学生走进空间
学生学习立体几何感到困难,原因之一是习惯于在一个平面内思考,缺乏空间想像力。教师就要借助实物、模具、图形,引导学生由平面走进空间。教师备好一套常见的多面体(长方体、正方体、正三棱锥、四棱锥)等模具,在基本概念教学中,适时演示,指导学生学会使用课桌上的现成立体几何学具。同时,教师结合授课内容,常作黑板示范,画出空间各元素线面间常用多面体的直观(示意)图,表达出图形各元素间的位置、度量关系和性质特性,培养学生眼、手、脑并用的习惯,培养学生建立图形与概念间联系的能力,克服平面几何学习中的思维定势,实现从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的过渡,强化空间概念。
二、提示形象的产生过程,建立意象,做好直观性教学
形象是客观反映于人脑的映像,它是人脑中的内部图像,是人们对数学问题形象化的理解,并在感知、表象的基础上经过加工而产生的。在数学形象思维中,能否及时产生意象,对于整个思维活动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突出对数学形象的加工建立意象,这就要对数学形象进行分析,而这种分析又是从对数学形象的观察开始的。
例1: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E、F分别是AB、AD的中点。求证:EF∥平面BCD(如图1)
1.发现关系,形成表象。四边形ABCD为空间四边形,即A、B、C、D四点不在同一个平面上。
首先连结BD,假设由点A、B、D确定一个平面,由点B、C、D确定一个平面。
这就是证明平面外一条直线与已知平面平行。这样,通过分析,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中形成了一个鲜明的表象。
2.找出本质,建立意象。上图对图形的感知认识中,关键是在平面BCD中找出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EF平行,就得出结论:EF∥平面BCD。
在△ABD中,∵E、F分别是AB、AD的中点
∴EF∥BD
因此,要想证明EF∥平面BCD,只要证明EF∥BD结论就迎刃而解了。
在意象的建立过程中,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对数学形象的认识不只停留在感性认知阶段,而要上升到理性认知,从本质上把握数学形象。
三、以趣激学,培养思维的变通性,达到直观教学的效果
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思路开阔,善于随机应变的能力,当原来的设想和办法行不通时,能迅速改变思维方向,达到原定的目的。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原来的思维方式,形成良好的感性认识,有助于解题、证题,促进了学习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达到了直观教学的效果。
例2:正方体ABCD-A1B1C1D1的边长为a,求:从点A到点C1的最短距离。(如图2)
若我们改变一下说法,这道题就饶有兴趣了。正方体ABCD-A1B1C1D1的边长为a,A点处有一个小蚂蚁,C1点处有一点蜂蜜,小蚂蚁想尽快吃到蜂蜜,求小蚂蚁从点A到点C1所走的最短路程。
在解这个题时,大部分同学认为先从点A到点B1,然后再到点C1,即从点A到点C1的最短距离为(姨2+1)a。其实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学生的思维方式没有变通,没有形成良好的感性认识。
假设BB1是一个转动的轴,我们把BCC1B1这个平面打开,与平面AB1成为一个平面(如图3),求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从点A到点C1的距离,其实答案就是在平面中AC1从点A到点C1的距离。
通过打开平面BCC1B1这一变通思维,学生就很容易地明白了最短距离是AC1,找到了正确答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做好教学的直观性
多媒体技术以其图、文、声并茂及活动影像的特点,为我们提供了理想的教学、学习环境。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语言描述、文字表述、图像演示、动画模拟等多种媒体组合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一种生动形象的教育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从而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效果。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可以创造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调动人的眼、耳、手、身等多种器官都主动地参与进去,使人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提高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对问题的解决能力。
总之,在立体几何中,适时适度地运用直观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