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陕北传统民居的保护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1
/ 2

浅谈陕北传统民居的保护

黎鹏展

黎鹏展南阳理工学院

摘要:“传统民居”是指那些乡村的、非官方的、民间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它是我国建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有的建筑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等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窑洞是其中鲜明的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荣和壮大起来的。窑洞分为土窑洞、石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等多种。对于陕北传统民居,我们需要保护的关键不是传统形式,而是产生这种形式的社会动力过程,从而使对传统的保护有坚实的社会和文化力量作为依靠。它的本质在于创新而非固守传统。研究民居,理解民居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解决以后所面临的问题。传统民居的精神和文化应当被继承和发展,也应赋予传统民居以生气,使之富有生命力,使其成为真正安全舒适、适应环境及使用方便的各类建筑空间环境。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结合当地的固有经验,继承民族的,传统的,乡土的做法是很必要的。

关键词:陕北窑洞传统保护环境民居

人类的祖先非常懂得选择好的人居环境。在原始社会,先民们为了御寒和躲避野兽的侵袭,选择了“巢居”、“穴居”的居住环境。人居环境的创造和改善,既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也是一个与人类生息并存的永恒主题。民间也留下了许多因地制宜、纯朴典雅的民居形式,其强烈地域风土特点的传统作法非常值得挖掘学习和借鉴。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是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窗户有两种,一种是1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种是约3-4平方米的圆窗。其特点是冬暖夏凉。用石头作建筑材料,深7-9米,宽、高皆为3米左右的石拱洞,叫石窑洞。砖窑的式样、建筑方法和石窑洞一样,外表美观。一院一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得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窑洞一般修在山腰或者山脚下的向阳之处,窑洞上面的脑畔多栽树木和花草。窑洞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窑等。靠崖窑是在黄土垂直面上开凿的小窑,常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地坑窑是在土层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开挖窑洞;砖石窑是在地面上用砖、石或土坯建造一层货两层的拱券式房屋。

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由于地坑式窑洞难于防御洪水的侵袭,且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放弃了地坑式窑洞的建造,并陆续在地面上营建砖木结构房屋而居。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只能是喜忧参半:民众的生活条件提高了,但是谁能保证这种传统民居不会在某一天从这个世界消失,成为人类住房种类的濒危品种?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就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不断的从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非常宝贵的现实遗产中,不断发掘它对今天发展的积极一面,并且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作为今天设计的源泉。对自然环境(或称为自然资源)的保护,主要是对资源、特别是对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对人文环境(或称人文资源)的保护,则主要是解决好传承问题。

鉴于以上情况的发生,具体有以下几个保护战略原则:

生态优先战略。窑洞式穴居分布在我国少雨的黄土高原地区。有单独的沿崖窑洞、土坯或砖石的拱式土窑洞,以及天井地坑院落式窑洞,还有少数民族种类繁多的民居式。人居环境包括室内居住环境和室外居住环境两个部分。室内人居环境方面;在住宅规划设计中的容积率、绿化率、建筑密度、建筑间距、宜人居住面积,以及日照、通风、保温、隔热、隔音等技术规范指标,实际上也是生态指标。而现在的光污染(玻璃幕墙和景观灯光造成的)和装修污染则是在新出现的生态问题。室外居住环境:最重要的是住区的大气、水体、土壤的的环境质量,尤其是植被的造氧、造荫功能的发挥。改善人居环境,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健全的生态结构”,消除污染,我们应该注意加强“绿色”思想的宣传,这是人居环境建设要优先考虑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指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资源。如节能、节水、节地等。节能,就是要有效采取建筑物的保温、隔热、通风技术措施,并尽量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无污染清洁能源对窑洞中火坑的能源循环利用和建筑节能构造等技术、设备应加以消化与提高。节水,要大力推行中水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少建或不建大草坪等费水项目。

文脉传承战略。即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好文化脉络。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不能光是到历史典籍中去寻找,而是体现在现存的名胜古迹、古建筑、风土人情、自然遗产等方面。目前,上述方面尤其是古迹和古建筑的破坏是很严重的,要引起高度重视。要尽量把外来的居住文化和本土居住文化融合在一起,要尽量挖掘我国居住文化的精华,也不排除吸收外来居住文化。

经济适用战略。一方面要考虑建造成本的经济性,另一方面要考虑建成使用后维护成本的经济性。不搞奇花异草、名贵建材等华而不实的事;不搞超越“宜人尺度”、大而无当的事(如广场、马路、户型、面积分配等方面的失当现象);不搞大广场、大草坪等浪费资源的事,特别是住区景观要把握好尺度,满足生态要求即可。要强调必须在“有用性”的前提下,兼顾“审美性”。

以人为本的战略。营造好的人居环境,目的是为了人”能健康地生存繁衍、舒适安全地生活和工作。以人为本战略的实施,涉及到人居环境的许多方面。当前突出的问题是如何迎接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在人居环境建设中才去“适老”的措施,如老年住宅、柔情住宅、亲情社区等等。并要特别注意关心残疾人等弱势群体。

结语

总之古民居建筑,内容很丰富,建筑构造上也有特殊手法,同时也可以看出民族各地人们为了生活需要,而发挥了巨大的智慧和创造性。但是同时也需要有人来爱和保护,它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如气候、材料资源等,都是决定建筑形式变化的基本因素。另一方面也受经济条件的一定限制,若是经济力量强,则房屋构造装修也随之而究,如经济条件改变,则建筑标准也随之变化。新型建筑围护结构、新型多功能建筑节能材料也可考虑应用于陕北,并借鉴传统民众就地取材的经验,大力发展天然无害的“绿色”装饰材料。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加强“绿色”思想的宣传,提倡节能,保护自然,是大家形成一种共识,共同爱护并保护陕北传统民居,继续保持它的独特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