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出发搞活少数民族群众文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3-13
/ 1

切实出发搞活少数民族群众文化

李静瑶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翻天覆地的三十年,是凝聚广大人民智慧的三十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滚滚车轮,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群众文化走过了蓬勃发展的三十年。三十年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群众文化从观念到形式有了深刻的改变。

我馆群众艺术部,在十几年的工作中不断摸索前行,尤其在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建设中有所心得:

一、提高工作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是搞好群众文化建设的基础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一批思想好、业务精、政治觉悟高的群众文化工作者,是无法完成党和人民所赋予我们的任务。我们的现状是老群文干部大部分升、调、离、退,相继离开本职工作。中坚力量少,年轻人多,专业人才少,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干部业务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参加培训、鼓励自学、脱产进修,选拔重用有才干的年轻同志。几年来它取得明显成效。

二、在大好的形势下,抓住时机对社会需求开展活动,丰富群文生活

艺术教育也就成了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从幼儿抓起、从启蒙开始,将知识性、训练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力求符合各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能更好促进儿童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达到普及素质教育的目的。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认识到应该负担起这个普及艺术教育的责任。因此我馆定期派人任教,不管寒冬酷暑、天气好坏,始终坚持按时上课,从未耽误过。上级领导及学员家属都十分满意。我们认为,我馆每名教师都有几个教学班级,每个班平均40人计算,这些教师的学员数字十分可观。虽然目前看不到很大的社会效益,但从长远观点看,这就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子孙后代造福的伟业。

三、不断向传统民间艺术学习,弘扬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忠实履行群众文化工作者神圣的职责

我们把向传统民间艺术学习,传承、弘扬民族文化遗产尤其是少数民族的艺术形式成为我们工作的主要内容来抓。我市以朝鲜族群众居多,艺术形式多样、地域特色强,大量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料。以前虽大力进行较全面的、系统的挖掘整理,但没有把真谛学到手,这就需要我们更下功夫,更细致地做好研究整理工作,为民族艺术的传承起到重要的作用。几年来通过不懈的努力已取得了初步成果,整理、汇编、改编了多套节目。2009年我馆编排的两个舞蹈节目,三个声乐类节目,一个乐器类节目获全国“群星奖”金奖。这些都是深入学习传统民间艺术的结果,是在前人挖掘整理民间艺术基础上的发扬光大。

多年来实践告诉我们,学习研究民间艺术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首先要解决思想上的种种错误认识,比如认为民间艺术已失去了魅力,与当代社会不协调;民间艺术太过于简单、单调、俗气等等,实际当你进入民间艺术这个汪洋大海之中时顿时会觉得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艺术源泉,从古至今的中外艺术史中不乏实例。只有知道民间艺术的真正价值才会热爱它,学习它,从而继承、弘扬、传承它。让子孙后代能够欣赏祖先流传下来的艺术是我们群文化工作者的责任。

四、在国家大力兴办文化为契机,积极鼓励集体、个人齐上阵,调动社会力量兴办群众文化事业。

我们基层群众文化事业是全社会的事业,理所当然应提倡社会文化社会办、群众文化群众兴。就目前状况看,国家对基层文化建设事业投入虽然逐年在增加和扩大,但如果只依靠国家的财政办文化,不但难以发展,就连文化机构的维持稳定也是困难的。因此,作为我们欠发达地区的基层群众文化馆就不能消极等待国家富裕了才动手,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同其它事业一样,只能靠改革旧的传统思想、改革传统体制、改革观念和模式,积极鼓励和支持群众对文化事业兴办的投资和参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文化,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的迫切需求。与此同时,基层各文化单位也要紧紧抓住机遇,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大力开展“以文补文”、“多业助文”等活动,以此来不断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

以上从四个角度阐述了我们从实际出发搞活群众文化的几点体会,其实只不过是一点做法和尝试,其中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待今后的不断充实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