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7-17
/ 2

高等院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

陈志明

◆陈志明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当前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问题逐渐突出,加强高等院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势在必行。本文介绍了学生自我管理的模式,并从创建学生自我管理的环境、指导学生自我管理方法、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等院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高等院校学生的自我管理是基于学校教师的指引,并根据高校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的自我调节或约束。自我管理对于学生步入社会成为人才不可或缺,因此高校有义务、有责任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要从思想和方法上均加强这方面的指导教育,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一、高等院校学生自我管理的模式

1.学生个体的自我管理。学生个体理所当然是自我管理的主体,在大学四年期间,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不仅仅是为了度过大学生涯,在大学生涯得到自我提升,更重要的是培养出独立健康的人格,从而为步入社会做准备。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实现个体有利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不要损害其他个体的利益,要做到和其他学生个体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正式团体的自我管理。正式团体中的自我管理至关重要。在学校的正式团体主要包括校级和院级学生会、党组织以及各种具有正式组织结构的运动联合会,例如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和足球协会等。这些正式团体具有较为严格的组织纪律以及具有相当规律性的定期组织活动。在这样的团体中,学生的自律能力以及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均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因此在团体中的自我管理能够有效地实现学生自我素养的提高。

3.非正式团体的自我管理。非正式团体最大的特点是属于自然结合的群体,例如文学爱好者组成的小团体、音乐爱好者组成的乐团等。这些团体具有一定的自由性,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健全其身心和全面发展;而同时又能够在自由氛围的前提下,给予学生自我管理的实践机会,是对正式团体的一种重要补充。通过在非正式团体中的自我管理,可以充分发挥非正式团体的有益作用。

二、培养高等院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具体措施

1.创建学生自我管理的环境。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民主和谐以及温暖的集体氛围。在当今高校的班集体中,由于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差异很大,学生个体经济条件也有很大差别,此外,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性格,例如有些学生可能比较孤僻不合群,对于这样的情况,必须发挥集体的温暖作用,真正关切每一位学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个性。民主和谐的集体氛围,需要提高每一位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班集体的各项决策中。在班集体的各项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团队精神,通过约束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来提高其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2.指导学生自我管理方法。作为高校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方法上指导学生的自我管理。教师可以利用心理学上常用的情绪管理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情绪熏陶法,是指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得学生感觉到人生的正能量,培养出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从而缓冲环境压力和不利的生活条件,通过真善美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坦然面对人生所遇到的不同困难。又如情绪沟通法,是指积极主动地和他人交流沟通自己的情绪,通过这种方法得到情绪上的宣泄;并且通过了解别人的情绪状况,从而在某些方面得到慰藉和启发。

3.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做事需要首先会做人,做人当以诚信为本。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当今社会,存在过多的浮躁现象,往往都唯利是图,这样的社会风气很容易影响到高校的大学生。然而作为今后的栋梁之才,大学生的诚信品德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在学生的自我管理中加强诚信教育的权重。具体到高校,离不开专门教育部门的宣传和指引。

4.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为了更好地进行大学生自主管理,在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上也要花大功夫、下大力气。知识专业构成上,各个专业教师要合理调配,功能互补,形成合力;知识结构上,要掌握相应的人文科学知识,尤其是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学历结构上,应体现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上,要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

三、结论

学生的自我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其对培养学生个体的综合素养不可或缺,有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步入社会早日成为有用之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在大方向的引导方面,要引导学生在自我管理过程中正确处理自我矛盾和与他人的矛盾,营造好和谐温馨的学习和生活氛围;而另外一方面,同时要注意教导学生不应该过于圆滑世故,而应该积极向上,充满年青人应有的纯真活力。

参考文献

[1]彭文英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培养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2,(15)。

[2]丁丽娟陈海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