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自伤行为患者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自杀、自伤行为患者的护理

张淑云

张淑云(大庆市第三医院163311)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3-0331-02

【摘要】目的讨论自杀、自伤行为患者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在病情稳定时,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病情,以缓解抑郁、愤怒、恐惧等不安情绪,及增进自控能力。

【关键词】自杀自伤护理

一、概述

自杀指故意采取自我致死的行为。自杀死亡指有充分依据可以断定死亡系故意采取自我致死的行为。自杀未遂指有自杀动机和可能导致死亡的行为,但未造成死亡的结局。准自杀又称类自杀,可以是一种呼救行为或威胁行为,试图以此摆脱困境。准自杀者有自我伤害的意愿,但并不真正想死,采取的行为导致死亡的可能性很小,一般不会死亡。

自伤是故意伤害自体的行为,患者的目的只是损伤自己的身体而不是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自伤的方式不同,可用刀或其他器械切割,或者吞食异物。在精神障碍患者中,自伤也很常见,其原因可能与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抑郁、焦虑等症状)有关。必须指出,患者本意是进行非致死性自伤,但因可能危及重要器官或血管等,导致残疾或死亡,因此不论何种自伤都应积极予以处理。

二、护理评估

1.评估主观和客观资料

(1)自杀、自伤行为史:以往有无自杀、自伤行为病史及其严重程度。

(2)自杀、自伤观念:有自杀、自伤观念者尚不一定采取自杀、自伤行动;有自杀企图者很可能采取自杀、自伤行动;有自杀、自伤计划者则可能一有机会就采取自杀、自伤行动。

(3)自杀、自伤意志:越坚决者越可能自杀、自伤。

(4)遗嘱:留有遗嘱者很可能立即采取自杀、自伤行动。

(5)兴奋表现:如活动增加、激动、易激惹、自控能力缺损、不合作(如藏药、拒食)等;服毒,或吞食异物等。

2.相关因素

(1)病理生理因素:如人格缺陷、谵妄、精神病症状、抑郁发作等。

(2)社会心理因素:如不安心住院,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生硬,或出院前有自卑心理等。

(3)自杀、自伤后的表现:自杀、自伤中是否呼救;明确表白希望死,为没有死感到遗憾,这表明患者想死的意志坚决,有可能使自杀、自伤未遂中途再次自杀、自伤,甚至造成自杀结局。

三、护理目标

不发生自杀、自伤导致的躯体损害,人际关系和行为方式改善;能有效处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恰当表达需要及欲望。

四、护理措施

1.安全护理和生活护理

(1)提供良好病房环境。应安排在重病室重点观察,严格执行病区安全管理与检查制度。将自杀自伤企图明显或易激惹的患者分开活动与居住。

(2)注意服务态度,适当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注意对患者的品德和安全教育。

(3)减少外界刺激,了解患者兴趣爱好,鼓励参加喜爱的活动,适当安排工娱疗,宣泄缓解恶劣情绪。

(4)应主动关心患者,并请家属配合,给予患者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支持,鼓励或组织病友之间交流养身经验;鼓励家属探视,但不讲令人不快的事,争取病友、家庭和社会支持。

(5)白天除午睡1~2小时外,尽量不卧床。晚餐不宜过饱,晚餐后不宜多喝茶水或引起兴奋的饮料,不参加引起兴奋的娱乐活动。入睡前,可温水洗脚,帮助入睡。密切观察睡眠情况,对睡眠不佳者,及时给予心理安慰,教会患者用放松疗法帮助入睡。

2.心理护理

(1)护理人员以耐心、热情、接纳的态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如经常与患者在一起,关心和同情患者,鼓励患者倾诉内心的痛苦,使之感到医务人员能够了解或分担其痛苦。

(2)在病情稳定时,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病情,以缓解抑郁、愤怒、恐惧等不安情绪,及增进自控能力。

3.特殊护理

(1)了解病情,以及既往自杀、自伤行为的形式、程度等,掌握住院患者自杀、自伤发生的规律。对其过激言行采取不辩论的方式,但不轻易迁就。

(2)引导和帮助患者诉说引起焦虑、抑郁、愤怒的原因和内心感受。观察患者抑郁、焦虑、愤怒时的严重程度和言行,及时预测患者的心理、生理需要,主动满足患者需求。患者出现妄想及幻觉时,可设法转移其注意力,引导到现实中患者感兴趣的事物上来,并给予适当安慰和良性感官刺激,以减少错觉、幻觉、妄想等不良刺激。在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上告诉患者,当感到某人对自己有威胁或听到某人要害自己时,要及时告诉工作人员,以便及时帮助患者排解或转移焦躁、愤怒、敌视情绪。

(3)对自杀、自伤企图明显的患者应严加防范。例如,清除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和物品;其活动应持续在工作人员视线范围内,班班交接,必要时应专人护理;一旦发生自杀、自伤时,要沉着、冷静地做初步抢救,并及时报告医生进一步采取措施。

(4)对自杀、自伤后的患者要做好事后心理护理,引导患者讲述自杀、自伤原因和经过,以便进一步制定防范措施。

(5)遵医嘱正确实施药物治疗。例如,幻觉妄想者,及时应用抗精神病药;焦虑抑郁者,用抗焦虑药或抗抑郁药;失眠者,及时用催眠药等。

参考文献

[1]孙滨,张莉.54例精神病人自杀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中华综合临床医学杂志,2004,4: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