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学角度谈养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4-14
/ 2

从中医学角度谈养生

张贵芬

张贵芬

贵州省思南县民族中医院贵州思南565100

宋末元初著名的医药学家和养生学家丘处机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他特别强调了卫生之道即养生之道的重要性。对于如何提高生命质量、如何防病抗衰、如何延年益寿,我们的先祖在不断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极为系统的、操作性很强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医、武各个方面都有较多的体现,尤为系统和完善的养生体系主要集中在道家与医家文化中。道家与医家自古不分家,有“医道通仙道”之说,也有“十道九医”(即十个道士中有九个精通医道)之言。

我国中医学在关于养生之道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保养精气

中医学认为,精气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繁衍的基本物质,它来源于先天,禀受于父母,为“男女媾精”所成,所以又称先天精气。人的生长、发育、壮盛和衰老都与此精气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精能化气,人出生后此精藏于肾内,须赖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补充,故《黄帝内经》又称此精气为肾气。所以,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保养精气,使精不妄耗、保持充满,这样便可增强人体机能,使精、气、神饱满,从而达到祛病强身、抗衰延年的目的。

保养精气,除了在日常生活中使七情六欲尽量保持平和外,最重要的就是节制情欲、避免房劳。中医养生学说认为精、气、神为人身之三宝,精能化气,气能生神,精满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体健,体健则无病。道家全真教也以“全精、全气、全神”的“全其本真”之意来为教派命名,皆在保全人身三宝和炼养人身三宝,从而达到“我命在我不在天,炼成金丹亿万年”的终极理想主义追求目的。

二、调节饮食

圣人有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见人之在世,饮食、男女之事不可或缺。男女之事,已在“保养精气”一节中做了简单论述,此节专谈饮食。

日常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切勿恣食肥甘厚味与辛辣炙烤之品。肥性滞,甘性缓,多食易助湿生痰,腻滞生痰,痰浊阻滞脉道、蒙蔽清窍,易患中风、偏枯或消渴之症。如《内经?素问?奇病论篇》论消渴症(即今之糖尿病)谓:“此五气之溢也,名日脾痹。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此即“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膏梁之疾,消痹痿厥”之谓也。此外,亦不可嗜酒、嗜肉太过。所谓“酒能乱性,肉可昏神”,此言不虚也。对于唁洒的具体害处,汪昂在《勿药元诠》中有详论日:“饮酒过度,则脏腑受伤,肺因之而痰嗽,脾因之而倦怠,胃因之而呕吐,心因之而昏狂,肝因之而善怒,胆因之而恐惧,肾因之而烁精,膀胱因之而溺赤,二肠因之而泄泻,甚则劳嗽、失血、消渴、黄疸、痔漏、痈疽,为害无穷。”

三、调节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和、乐观的情绪和豁达开朗的精神状态,对减少疾病、促进健康、延长寿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中医学认为,七情过激、情志失调是导致各种内伤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并认为“百病生于一气”。如《内经》有云:“余知百病生一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又云:“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喜怒不节,生乃不固。”所以,中医养生学特别强调涵养精神、调摄性情,从而使人体阳气平和、阴平阳秘,起到保养精气、增强气化功能的作用从而达到防老抗衰的目的,主张在精神上要尽量排除外界事物的干扰,不要妄动七情,要少生私欲杂念。如《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有:“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谓:“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中,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因而,在生活中要清心寡欲、了无挂碍、无争无贪、听凭自然,这样便可使人体真气充沛、阴平阳秘而诸疾不侵,正如《内经》所云“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四、生活规律

在古代,人们都顺随自然之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生活着。而身处现代发达社会的人们,却因各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而毫无规律、起居无常地生活着,因而各种奇病、怪病便接连不断地向现代人袭来。

《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黄帝问岐伯日:“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日:“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可见,“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规律生活对人的身体健康、寿命延长是何等的重要。

五、适度运动

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加快新陈代谢,从而起到强身健体、延年抗衰的目的。华佗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相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他创立五禽戏通过模仿不同特性的动物以养五脏,一日虎戏,勇猛矫健,归于肝,可补肝强筋;二日鹿戏,轻灵快捷,归于肾,可补骨益肾;三日熊戏,沉稳有力,归于脾,治疗消化不良;四日猿戏,轻灵活泼,归于心,可条畅情志血脉,治疗精神疾患;五日鸟戏,轻灵飘逸,归于肺,通达肺气皮毛和关节。他模仿虎、鹿、熊、猿、乌五种动物的运动特性创编了名垂千古、泽被后世的“五禽戏”。这样动静相兼、内外结合地进行运动,才符合阴阳平衡的天地之道,才能使求健康者练出强壮的身体。

我国传统中医学有许多关于养生之道的宝贵经验,有待我们进一步去继承创新并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任秀玲,《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五行[J],内蒙古医学院中医学2008,23(4):241

2《黄帝内经》嗍,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121—466

3周怡谋,阴阳平衡饮食有节[J],家庭医药2008,2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