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心理与收视安排浅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4-14
/ 2

观众心理与收视安排浅论

陈荣霞

陈荣霞

(中央电视台北京100866)

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000-01

2006年1月18日中央电视台创办了国内第一个专门的地方戏栏目----《地方戏之窗》,2010年3月1日,该栏目与《九州大戏台》合并,宗旨和定位仍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宣传中国地方戏艺术,推介名家名剧,铸造戏曲精品。

该栏目每年从全国各地众多的地方戏剧种中精心筛选出一批具有较深的思想性、较高的艺术性、较强的欣赏性的剧目,进行录制播出,为央视和各剧种保留下众多具有历史价值、文献价值、艺术欣赏价值的剧作。

地方戏栏目创办至今,收视率和收视份额稳居戏曲频道之首,本文拟就近几年该栏目的收视安排和收视份额略作分析。

随着电视戏曲事业的蓬勃发展,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戏曲频道的总体布局也在适时调整,播出时段安排不断更新。

戏曲频道成立至今,播出时间表已经调整、更改了数十次,地方戏栏目的播出时段和播出时长也进行了多次调整,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如何调整,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旨不变,服务好广大观众的原则不变。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戏曲观众覆盖面很广,社会各个阶层均有铁杆戏迷,各地观众的收视需求和审美心理不可能完全一致,因而众口难调,但是越是众口难调越要精心周密地调,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收视需要、将各剧种最优秀的戏曲剧目呈现给广大观众,这是电视戏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职责。

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观众的收视心理和地方戏曲电视节目的播出安排。

一、指导思想:以重视收视而不唯收视的指导思想进行节目编排

诚然,收视率和收视份额是电视栏目的生命线,电视戏曲工作者要在确保完成收视指标的同时,本着重视收视而不唯收视的指导思想和编排原则进行节目的播出宣传。

戏曲观众具有较高的审美品位,他们非常喜爱技艺精湛的老艺术家的表演。上个世纪拍摄的老一辈戏曲表演艺术家的戏曲电影艺术片是无比珍贵的,常香玉的豫剧《花木兰》、新凤霞、赵丽蓉的评剧《花为媒》、新凤霞的评剧《刘巧儿》、小白玉霜的评剧《秦香莲》、丁果仙的晋剧《打金枝》、黄婉秋的《刘三姐》等等,每次播出均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追捧。而年轻演员由于知名度低、代表作少、艺术上稚嫩,所以较难赢得观众的喜爱,我们在进行节目编排时,将收视率高的、老艺术家演出的整本优秀大戏和年轻演员演出的折子戏或者某个唱段放在一起播出,这样,一方面使观众欣赏到了某个剧种老艺术家演出的最高水平,一饱眼福和耳福,过足了戏瘾,另一方面使观众在审美疲劳发生前欣赏到了年轻演员的演出片断,为展示优秀青年演员的风采提供了平台,同时保证了收视指标的圆满完成。

以重视收视而不唯收视的指导思想安排地方戏曲电视节目的宣传,长此以往,就会逐步形成以艺术大师为主流、优秀演员为重点、年轻演员适时展示的播出宣传格局。

以同一个剧种老中青几代演员为例,众所周知,越剧界拥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等重量级的艺术大师,同时也有茅威涛、谢群英、单仰萍、钱惠丽等处于艺术成熟期的优秀演员,更多的是艺校毕业的青年演员,因此戏曲频道要为他们几代人提供平台,充分展示,流派纷呈,切实做好宣传工作。除了安排《梁祝》、《红楼梦》、《追鱼》等经典剧目以外,还安排茅威涛主演的《西厢记》、《陆游与唐婉》,谢群英主演的《流花溪》、《一缕麻》,单仰萍、钱惠丽主演的《红楼梦》,小一辈青年演员梅秀文、裘艳主演的《何文秀》,郑荃主演的《唐婉》,绍兴小百花青年演员演出的《越剧折子戏专场》。实践证明,这样精心安排节目所取得的艺术效果和收视业绩都很好,达到了双赢。

通过节目的播出,老艺术家的薪火相传,观众渐渐熟悉了青年演员,收视也只是短期低迷,慢慢就培养出了喜爱青年演员的固定的戏迷。

如果只重视收视,只安排收视率高的节目,那么就会缺乏全局意识,影响对中小戏曲剧种的优秀剧目和优秀青年演员的宣传,就会影响到对地方戏曲节目整体的宣传力度,影响地方戏曲的长足、持续的发展;反之,如果不重视收视,栏目的收视率和收视份额不断下滑,形成恶性循环,栏目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力日益衰落,最终关门大吉,更是对地方戏曲的长足发展十分不利。

因此,确立重视收视、而不唯收视的播出宣传指导思想是正确和必要的。

二、剧种安排:以豫越黄等大剧种为主中小剧种适当宣传为节目编排原则

根据央视索福瑞的收视统计,观众十分喜爱豫剧、越剧、黄梅戏,每当播出这几个剧种,收视份额和收视率马上攀升,因此我们确立了以豫、越、黄为主,其他大剧种穿插其间,小剧种适当点缀的播出指导思想,这样既满足了绝大多数观众的收视需要,也保证了对中小剧种的宣传。

在具体播出编排上,保证每个月都安排观众喜闻乐见的、在我国流布范围广阔的大剧种,如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晋剧、川剧、吕剧、秦腔、彩调、锡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大戏、折子戏常常活跃在荧屏,同时确保流传范围较小的、影响力较低的剧种的宣传,尤其是对达到一定艺术水准的、获得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遗产的剧种、剧目的播出宣传格外重视,如莆仙戏、高甲戏、五音戏、柳子戏、关中道情、淮剧、皮影戏、老调、丝弦、上党梆子、眉户戏等剧种均有较强的地域性,深受当地百姓欢迎,但是从全国范围来说,收视指标属于窄众范畴,不具备全国广大受众普遍喜爱的特性,同时越是宣传得少,就越是不利于它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这些中小剧种生存便更加艰难,举步维艰,作为国家级电视台,必须尽最大努力宣传好中小剧种,为弘扬、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为保护我国各地珍贵的剧种、为优秀地方戏曲作品的保留、流传、继承作出最大的贡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加强宣传就是停滞,停滞意味着倒退,倒退则是灭亡的前奏,这样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加速生存困难的中小剧种的衰落,导致剧种匮乏,后继无人,直至该剧种消亡。果真如此,这就是我们这一代电视戏曲工作者的耻辱和悲哀。

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有约365个剧种,如今已经有上百个剧种销声匿迹了,因而电视戏曲工作者对我国某些中小剧种,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中小剧种的宣传,负有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义务,我们对这些剧种要迅速、及时地进行抢救、挖掘、整理、提高。

为了切实做好保护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工作,目前很多省份都评选出了省级或者国家级的非物质遗产剧种,但是由于经费紧缺,剧目贫乏,主创队伍、优秀演员青黄不接,因此剧种的整体水平、剧作剧目的质量和影响力日益下降。一方面观众期待看到更多的优秀剧种和戏曲作品,另一方面,播出的某些作品水平、质量有些差强人意。因而亟待央视和各省市、自治区通力合作,对中小剧种的有一定艺术基础的作品加以锤炼、提高水平,尽快录制保留下来,使之发扬光大,成为优秀作品流传下去。

三、剧目选择:大戏折子戏精心安排巧妙穿插以大带小由点及面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由于我国中西部和东部经济发展不均衡,戏曲艺术的发展也是不均衡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长三角的戏曲艺术创作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优异的成绩。如越剧,除了经典传统剧目《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何文秀》、《碧玉簪》、《追鱼》、《西厢记》、《柳毅传书》、《祥林嫂》、《盘妻索妻》等等之外,每年均涌现出大批新创作或改编、提高的剧目,其中不乏精品,如杭州越剧院的《流花溪》、《女人街》、《一缕麻》,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陆游与唐婉》,福建芳华越剧团的《唐婉》,绍兴小百花艺术中心的《李慧娘》,温州越剧团的《泪洒相思地》等等,不胜枚举,越剧演员年轻、时尚、靓丽,形象俊美、漂亮、大气,声音悦耳动听,身材姣好,表演妩媚,因此全国各地的观众十分喜爱越剧,只要安排越剧,每每创出收视新高。

在播出安排上,我们就要把越剧、豫剧、黄梅戏等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剧种的整本大戏和其他中小剧种的折子戏巧妙穿插、合理安排,这样,既满足了观众的收视期待心理,也宣传了中小剧种;既保证了收视率和收视份额,又扶持了中小剧种。

如我们向观众推介莆仙戏时,为了取得良好的收视效果,就先推出莆仙戏折子戏,同一播出时段配以越剧或者豫剧、黄梅戏的整本大戏。通过这些莆仙戏折子戏,让观众了解到:昆曲是百戏之祖,而莆仙戏是昆曲之祖,它是中国戏曲剧种中历史最悠久、演出形态最古老、剧目最丰富、表演艺术上最具特点的剧种之一,它拥有历代艺人亲传的原汁原味的声腔体系和表演特点,音乐传统根基丰厚,唱腔体系完备,至今仍然保留着宋元南戏的声腔特点,一桌二椅的原生态、古朴优雅的演出,矮子功、木偶戏元素等表演功夫,但是由于隶属于闽南声腔系统,观众很难听懂,加上播出次数少,那么收视率很低,通过对莆仙戏优秀折子戏的宣传,渐渐改变观众的收视心态,从拒绝到接受,从接受到欣赏,从欣赏到期待,从期待逐步发展为喜爱,为今后时机成熟时推出本剧种优秀整本大戏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样大戏、折子戏兼有的编排方式,就如同一顿顿美味的大餐,冷盘热菜花样繁多,五彩缤纷,荤菜素菜巧妙搭配,各取所需,以此方式还可以将少数民族剧种,如壮剧、白剧、彝剧、藏剧、苗剧等进行大力宣传推介。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广大观众的审美水平日益提高,审美趣味日益多元,审美需求日益丰富,电视戏曲工作者只有不断努力,持续创新,才能制作出更多、更好的节目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才能以一批批戏曲精品奉献给广大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