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煤种变化的BTU控制策略补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2-12
/ 2

自适应煤种变化的BTU控制策略补充

黄庆州

(华润电力(海丰)有限公司广东汕尾516600)

摘要:针对华润电力(海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丰电厂)1000MW超超临界机组掺烧煤种较多,经常出现高、低热值的煤种进行混烧(比如:大友+普通印尼),BTU手动控制目前不能满足煤种实时变化的需求,从而导致在变负荷时经常出现负荷加减速度慢或者超调现象严重。为了更好地适应煤种的变化,提高机组的自动控制水平,采用新的BTU控制策略实现了机组的整体运行安全性和经济性。

关键词:超超临界机组;BTU;自适应控制

1前言

随着电网容量的增大、用户对供电质量要求的提高,电网调度对火电机组负荷变化幅度和速度要求越来越高。

海丰电厂双机投产后,经过对协调系统的优化和调整,仍然存在协调偏差的现象,部分原因在于入炉煤煤质的变化。

海丰电厂BTU的设定采用手动设定,协调情况机组煤量无法根据入炉煤煤质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而采用负荷和压力的反馈进行煤量的修正时间太长,无法满足快速升降负荷和启停磨煤机的要求,导致煤量超调,水煤比失调,机组负荷、主汽压力、主汽温波动较大。

本文首先通过现状把握,然后制定对策并实施,最终采用最优的控制策略下装至DCS进行效果验证,最终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2现状把握

2.1现状1

海丰电厂2×1000MW超超临界机组设计煤种发热量为4797kCal/kg,实际电厂燃烧煤种及发热量情况如下表: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协调情况下因为BTU手动设定,而且未及时根据煤种情况进行修正,会导致BTU设置不合理,最终导致锅炉主控和负荷指令偏差大。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偏差高至350MW,经常偏差大于50MW。

2.3现状3

从图中可看出升、降负荷过程和启停磨煤机过程中协调调节较差,主、再热汽温度波动大。

2.4现状4

从图中可看出升负荷过程和启停磨煤机过程中协调调节较差,负荷指令807MW,实际负荷涨至840MW,主汽压力设定值22MPa,实际主汽压力23MPa,负荷和主汽压力超调。

3控制策略的实施

3.1控制策略的试验

方法一:引入“功煤系数”。通过功煤系数对煤量指令及BTU系数进行修正。功煤系数定义:单位功率所消耗的实际煤量。实际应用中对于正压直吹式系统采用给煤机指令/机组负荷表示。功煤系数用以粗略估计进入炉膛的实时煤质,煤质越好(包括热值越高、水分越少,一次风压力越高)功煤系数越小,反之越大。通过对某厂1号机组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其功煤系数变化范围在4.936到9.536之间,功煤系数大小和机组负荷大小、燃料风门开度大小没有固定关系。

方法二:通过发热量对各台给煤机进行修正,即锅炉主控进行发热量系数换算后再分配到各台给煤机。

方法三:通过发热量对各台给煤机的反馈煤量进行修正,即各台给煤机进行发热量系数换算后再与总煤量指令进行比较。

3.2控制策略的实施

经过讨论和论证,方法三可行。总体思路如下:通过发热量对各台给煤机的反馈煤量进行修正,即各台给煤机进行发热量系数换算后再与总煤量指令进行比较。每台给煤机处手动设定不同煤种对应发热量,作为修正总燃料量的粗调手段,BTU自动积分作为细调手段,适应不同煤种间切换时减少对协调的扰动,从而使锅炉主控燃料量趋于接近实际燃料量,实现BTU的自动调节。

现逻辑在原逻辑的基础上,对各台磨煤机增加了热值矫正模块,并且增加了新逻辑投切开关,可以实现无扰切换和运行过程中逻辑的投入和退出。

4现场应用效果

2号机组利用十一调停的机会,进行了逻辑的下装,2016年10月18日进行了逻辑投入试验,10月21日投入了BTU自动。

1号机组BISET和负荷指令偏差大,2号机组逻辑下装后BISET和负荷指令偏差小。

10月份的BTU投入自动前后的对比,BTU投入自动后锅炉主控与负荷指令偏差基本在50MW以内,调节良好。

11月份的BTU投入自动后锅炉主控与负荷指令偏差平均值29MW,在50MW以内,根据”负荷-煤量”对应曲线煤量偏差平均在12t/h。

5效益评估

根据经验数据机组参数对煤耗的影响关系(通过计算锅炉效率的变化得到,计算过程复杂,不是一个公式能概括):燃料低位发热量变化1000KJ/kg,影响煤耗0.3g/kw.h。大友煤与印尼煤发热量偏差5103Kcal/kg-3850Kcal/kg=1253Kcal/kg*4.2=5262.6kJ/kg。影响煤耗1.57g/kw.h。因煤耗量多且实际协调调节过程复杂,按10%的实际影响量为0.157g/kw.h.

根据上述计算,海丰电厂全年发电82亿度,折标煤0.157*8200000=1287(吨);11月标煤单价577元,节约成本577*1287=74.26(万元);全年平均单价477元,节约成本477*1287=61.39(万元)。

6结论

本文所提出BTU控制策略对多煤种的电厂具有良好的适用性,能达到实际的控制,提高机组的自动控制水平,具有非常好的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姚峻,高磊,陈维和等.900MW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及AGC策略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电力,2005,38(8):62-65.

[2]徐建中,陈益飞.INFIT系统在超超临界发电机组汽温和协调控制中的应用[J].江苏电机工程,2015,34(3):72-74.

作者简介:

黄庆州(1987-),男,广东惠州人,工程师,从事节能统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