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语文活动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浅论小学语文活动教学

张敏

张敏

(大名县北峰乡小学河北大名河北大名056900)

【摘要】笔者在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等层面上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在优化的环境中综合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走进学生真实的生活,打通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壁垒,建立起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与学的过程。

【关键词】活动教学;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探究

1.小学语文活动教学的意义

1.1语文活动教学能使学生更具主动性。

语文活动教学是一种主张通过活动方式,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以活动促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形式,强调学生在自主选择中获得成功,因而学生的主体活动是身心统一的活动,并能激起学生浓烈的探索兴趣,由于这兴趣是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的,就使学生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成为稳定、持久的探索动机、学习志趣。

1.2语文活动教学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充分发展学生个性”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面向全体”就是要尊重每一个个体。语文活动课具备了从差异入手,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种种条件。它能从不同的身心成长条件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通过因材施教,完善学生个体素质基础之长,弥补和限制素质基础之短;还能与课堂教学进行的社会化教育联系起来,从差异和趋同两方面同时让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朝着社会化和个性化共同进步的方向发展。

1.3语文活动教学能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语文活动课能辅助语文学科发挥整体性教育功能。因为它强调多种认识活动的协同作用,实现对世界的整体性认识。学生对各种知识的认识整体化,也使认识对情感的影响直接化,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倾向整体化发展,形成健康个性。

2.小学语文活动教学的特点及教学原则

2.1综合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我在教学苏教版第四册的《识字6》时,就围绕着这一目的开展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2.1.1挖掘教材内容,将语文与音乐相融合。语文课的教学不能只拘泥于字、词、句本身,必须要与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活生生的内容相结合。《识字6》所学的都是乐器名词,因此如果把“识字”与“音乐”巧妙结合起来,那么枯燥的识字教学顿生活力。教材上既然讲到了“二胡”,那么为什么不让学生亲手拉一拉它呢?既然讲到了“古筝”,为什么不让学生亲耳聆听它的优美旋律呢?相信学生会在这绘声绘色的学习中领悟音乐语言和文字语言的共同美妙。

2.1.2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经常接触到一些“乐器”。作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这些乐器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要让他们对此有所了解,教师不必一一作解,而应为他们指明一条“自主学习”的道路。《识字6》教学的课前准备,就是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中西乐器”的方方面面。这样,课还没上,学生们的知识就已经通过这些“综合性学习”活动得到了丰富。而更主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

2.1.3通过活动,让语文教学活起来。“活动”是激发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课堂上多一些“表演”、“竞赛”、“游戏”等活动,学生就多一分一展身手的机会,他们语言实践的机会也就相应增多。《识字6》有以搜集资料为内容的“课前活动”,也有“分组学习”为形式的“课内活动”,更有以“吹、拉、弹”的形式出现的“音乐欣赏和表演”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学会了搜集信息,学会了合作探究,更培养了他们欣赏音乐美、理解语言文字美的高尚的“审美情趣”。

2.2实践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教学必须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同时,还强调必须符合语文学科课程的特点,它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我在教学口语交际《春天来了》时,讲完了课本上的图“春天来了”后,随意问了一句“现在就是春天,想想在你的生活中,你还发现了什么?”这引来了意外的收获,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星期天,爸爸妈妈带我去西山看梅花。那儿都是盛开的梅花。我发现梅花大多数都是奶白色的,只有几株是粉红色的。最奇怪的是它的花瓣,有的是五瓣,有的是六瓣的。”有的说:“春天雨水多,昨天我回到家,突然发现家里的冰箱上都是水汽,贴的圣诞老人都掉了下来。我拿了餐巾纸去擦冰箱,可总觉得湿乎乎的。”有的说:“我家附近来了一个卖棉花糖的老爷爷,我觉得棉花糖像一朵白云,我买了一个吃在嘴里甜滋滋的。”――我没有拘泥于课本中出现的语言现象,也并未拘泥于让学生只发现周围与“春天”有关的人和事,而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所有人和事充分地表达出来。“冰箱上有水汽”、“卖棉花糖的老爷爷”等这些学生观察到的琐事似乎与本课的语文教学毫无干系,也似乎找不到一点与“春天”的联系,甚至某些表达毫无“章法”可言。但是从他们的言语中,你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们在观察,他们在思考,他们要将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的感想表达出来。而老师给了他们锻炼和表现这些才能的机会。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能力是很难只通过语言知识的学习来培养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交际的情境,将学生引入这一情境,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体验、情感。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我在教学中给学生说的机会了吗?学生是否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记住:在教学中学生永远是主体。

2.3自主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并“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因此,在教学课文《三袋麦子》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以活动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我做了以下两点尝试:

2.3.1“以读引学”。在教案中,通过一系列的“听读――初读――细读――演读”,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从而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能通过“读”来把语言文字内化成自己的切身感受。

2.3.2“以活促思”。在教学结构上,打破了传统的分段教学形式。我设计了让学生自由分成小猪组、小牛组、小猴组,然后抓住一个重点问题“小猪,小牛,小猴是什么样的人?你更喜欢谁?”进行讨论,学生根据组别选择相应的文字进行研究,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从读中悟,每个学生述说了心中小动物的形象,他们的发言精彩纷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思维的火花相互撞击,相互融合,创新在求异中进行。

2.4创造性

活动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就必然要求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重视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充分肯定,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功都给予充分的欣赏和激励,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并积淀起参与的信心,让他们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而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有效动力。

例如,我在教学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时,发现文章虽然不难理解,但要让很少见到真骆驼的三年级学生真正弄清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还真不容易。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定会对文章的学习失去兴趣。于是,我决定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组合成六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三个学习任务:一是把有关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的字句读一读,找出这些部分的结构特点;二是每小组各自研究如何向其他小组用表演的方式介绍这些部分的特殊用处;三是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创意最佳,哪个小组表演最佳,哪个小组参与面最广。

学生一听说要“表演”,他们便热情高涨了起来,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跃跃欲试,想和其他小组争个高下。小组成员们在临时组长的带领下,先仔细“研究”课文内容,有的甚至拿出笔在书本上圈点了起来(真高兴,这是学生“学会自学”的第一步)。

从学生一开始的小组讨论到合作探究,再到最后的精彩表演使我发现班上的学生竟然有这么丰富的想象力,而他们的语言表达和表演才能也不俗。“神奇的骆驼”更使我发现:语文如果这么教,其实更精彩,不是吗?他们在我的“不教”中学会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