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胸痹病辨治思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金匮要略》胸痹病辨治思路

蔡玥

蔡玥

(安徽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230038)

【摘要】《金匮要略》以脉象言病机,以“阳微阴弦”高度概括了胸痹“本虚标实,阳虚阴盛”的病机特点,同时提出了“通阳补虚”的治疗大法。本文探讨了《金匮要略》对胸痹的临症思路、辨治规律,以期对现代临床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词】《金匮要略》胸痹辨治思路

【中图分类号】R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4-0072-02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中正式提出“胸痹”病名,并详述其病因、病机,施治方药。仲景精于脉证把握,病证描述言简意赅,分证施治明确,对于后世临床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1脉证辨识思路

1.1太过不及与阳微阴弦的含义

仲景在辨析胸痹症状时尤重脉象,在基本病机描述中指出“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瓜蒌薤白白酒汤证有“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太过与不及在脉象上反映为脉来势的微甚,在病理上提示阴阳、正邪之偏盛偏衰,比如弦脉为阴气偏盛而阳气不足或是肝木偏旺乘犯它脏,又如“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寸口主上焦,属阳,见沉迟则提示上焦阳气不足,又兼有寒邪阻滞,关上小紧数,数本属热,但与小紧同见,乃是邪盛而动之征,是中焦痰饮趁胸阳不振而上乘。“阳微阴弦”表述中的阴、阳历来认识有三[1]:一、左脉为阳,右脉为阴;二、寸脉为阳,尺脉为阴;三、脉浮取为阳,沉取为阴。多数医家根据第三条瓜蒌薤白白酒汤证中所言寸口、关上之脉,将其理解为是寸、关、尺部位的阴阳划分。然而三种解释结合临床见证各有道理,且实质相类。第一种认识中,左手脉主候心肝肾,心为阳脏,肝体阴而用阳,肾阳温煦一身之阳气,此三部见沉弱之阴象,故候阳微;右手脉主候肺脾命门,肺金属阴,脾土太阴,而命门为水之阳亦属阴,若现弦脉,则为阴盛。第二种认识中,寸主上焦,并候心肺,寸微则胸阳不振;尺主下焦,并候肾与命门,尺弦则下焦阴寒有水饮。第三种认识中,脉浮取见微者,正气不足,虚阳不达;脉沉取见弦者,是阴寒内伏、有水饮之邪。可见三种解释都认识到脉象上的微弦并见是正邪双方并存,一盛一衰的体现,提示胸痹基本病机乃是阳虚不振,阴邪内盛,阴乘阳位。可见阳微阴弦讲的是脉象,其实质是病机。上述三种解释乃是从不同角度将高度概括的病机特点具体化,皆是对仲景通过表象把握胸痹病因病机的规律进行认识,这也正是仲景以脉象言病机的实质和精神所在。

1.2独重脉象、辩证层次由浅入深

《内经》言“有诸内必形诸外”,脉象是机体内在病理变化的外部反映之一,脉象的阴阳属性能够反映内在正邪、阴阳的相对关系,因而“有此脉提示此病机,有此病机故现此脉”。“脉当取太过不及”是临症总体印象、辩证之纲,而“阳微阴弦”是进一步细化的病证特点,是对脉象和病机统一性的高度概括。仲景独重脉象说明脉象对于疾病本质的把握还是具有关键作用,尤其是病者寒热、疼痛等自觉症状并不明显或是病者神志不明、不配合检查的时候,脉象的阴阳属性能够明确病性而指导治疗方向。同时,广义阴阳是一对相对概念,并没有固定所指,这里仲景提出脉象“太过不及”、“阳微阴弦”是对能体现阳虚阴邪偏盛病理变化的脉象的总括,而在具体施治时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脉象“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其描述确切,辨明了病位与病邪性质,指导遣方用药。临床上,具有类似病证的不同个体,脉象可呈现出多样性,但阴阳属性同一。故无论从寸关尺的脉位,左右手脉,还是浮取沉取来辨别,胸痹一病都应当表现出正虚邪盛,阳虚阴盛的脉象,也正因此后世医家才有对“阳微阴弦”的多种理解。临床上,某一疾病或是某一证型的脉象不拘泥于单一的表现形式,就脉形而言,胸痹可以出现紧、弦、细、缓、结、沉、迟、涩、微、弱等不同脉形[2],但规律是阳气虚弱和阴邪偏盛的征象同时出现,因而上述脉形可以有不同的组合形式,而在诊脉时需综合考查,在注意阴阳总体把握基础上辨别病位、病性,即尤怡所说“阳微,阳不足也,阴弦,阴太过也”。

1.3以脉为纲、统领四诊、抓住主要矛盾

仲景虽重脉象,但并不忽略其他症状、体征。喘息咳唾、心痛掣背、胁下逆抢心等皆是胸痹重要见症,临症当脉症合参。脉象可有阳微阴弦之象,其他如舌象、病者自觉症状等也可有阳微阴弦之象,如舌淡胖苔白滑是阳虚而痰湿內盛,喘息咳唾、胸部闷痛、手足不温是胸阳不振、阴寒阻滞、血脉不畅。仲景简约其言,以脉象为纲提示我们要从疾病表征中抓住主要矛盾,余三诊皆当仿此。临症当四诊合参,首辨疾病阴阳属性及邪正对比情况,这也是《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精神所在。

综上可见,《金匮要略》对胸痹病的辨证思路“脉当取太过不及”是第一层次,辨证大纲,“阳微阴弦”是第二层次,是胸痹病的基本特征,而“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是第三层次,是具体证型的表现举隅,结合其他症状、体征,四诊合参,层层深入,准确把握胸痹具体证型,以指导治疗。

2证治规律

2.1针对病因病机,祛邪扶正有所侧重,总以通为用

对胸痹病因病机的分析,仲景提出“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以其阴弦故也”。前者说明胸痹发病的根本原因是阳气不足,阳虚是致阴寒生的内在基础;后者说明病位在上焦、胸中,阴寒内盛是发病的直接原因,阴邪乘虚凝滞胸中,使阳气不行,血脉闭而不通,不通则痛。“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本虚标实是本病的发病特点,而在疾病进展的不同阶段,根据发病新久、病势缓急、病者体质等实际情况,虚实两方面有主次之分,因而在治疗上扶正或祛邪又当有所侧重。胸痹典型证候瓜蒌薤白白酒汤证治在通阳散结、豁痰下气,瓜蒌开胸涤痰,薤白通阳散结,二药相配构成治胸痹主药。瓜蒌薤白半夏汤证症状更为显著,在“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基础上更见“不得卧,心痛彻背”,此为邪盛所致,是痰饮壅盛,胸阳痹阻,故加半夏逐饮降逆,以通胸阳、畅心脉。其后仲景以“亦主之”的形式提示胸痹重症之虚实鉴别施治:“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若阳虚不久,阴逆乍甚,当先消其阴,宜用枳实薤白桂枝汤;而阳气久虚,气久不行,致使阴邪闭郁,则温补阳气,阴翳可消,以补助通,宜人参汤。而“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此处见胸痹危重急证,病来势猛,寒湿骤凝,疼痛剧烈,且伴有筋脉拘急,肢冷唇青等症,急以大剂炮附子破阴祛寒,通里回阳,薏苡仁除湿宣痹,导滞下行,又可缓解拘挛,且用散剂,急散其阴。可见,仲景十分强调祛邪、通泄在胸痹治疗中的运用,同时,胸痹病机虽有正虚邪实两方面,但在一次处方中并不求面面俱到,而是抓住主要矛盾,分阶段治疗。对于胸痹轻症及正气尚充盛者,通阳豁痰自能助阳气复,而邪实因素去除后可再予温补阳气方药调治,补益之效更佳,且能够巩固前一阶段“治邪”的疗效,起到收尾的作用;若阳气虚损为主要矛盾时,温补阳气亦可收祛邪消阴之效且无再使虚阳耗散之弊。

2.2明辨病邪性质,贵在畅通气机,使邪有出路

祛邪要根据病邪性质的不同而采用相应的治法。仲景又以“亦主之”的形式提示当鉴别病邪性质施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胸痹之邪可有气滞、饮逆之分,当分而治之。病邪的存在是疾病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虚可以致邪,感受外邪入里传变也可以化生各种邪气,邪气内滞阻碍气机升降又使正气更伤,因而祛邪是治疗的关键,贵在导邪而令邪有去处,畅通气机。而具体治法因病邪性质及患者体质差异而不同。茯苓杏仁甘草汤证饮逆为重,杏仁降肺气以通调水道,茯苓淡渗利水使饮邪从小便出;人参汤证通过温补中焦阳气,以使气行,气机调畅则气滞、阴寒可消;枳实薤白桂枝汤证以薤白通阳以破阴气,厚朴、枳实宽中下气以畅腑气,桂枝温通而开毛窍,则阴邪逆气可从皮毛、肠腑而散;橘枳姜汤证中,橘枳化气行气,生姜辛散使邪气从毛窍而走。

综上可见,仲景治胸痹以虚实主次而通补分施,注意辨病情轻重、病邪性质及病势缓急;治邪尤以通泄为主,使邪有出路,重在通畅胸中气机以除闭结,同时重视中焦气机升降对通闭降逆的辅助作用;虽为胸阳不振,但助阳重在温补中下二焦。

参考文献

[1]范永升.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37

[2]齐文诚,张哲,张会永,刘仕利,于开锋,杨关林.基于中医内科书计量分析建立胸痹心痛证候分类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8):1733-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