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的解剖学特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穴位的解剖学特征

连家国

连家国(曲阜中医药学校山东曲阜273100)

【中图分类号】R2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7-0303-02

【摘要】穴位在医学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对于穴位的解剖特征论述较少,本文通过对穴位的十大解剖学特征论述,为临床上更好地应用穴位诊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穴位解剖学特征敏感点

治疗急性或慢性疼痛患者时,针刺医师总是能用指尖在病人身上探触到一定数量的疼痛点。每位患者身上疼痛点的数量,少到2-3个,或多达上百个。这些疼痛点的位置,大多数同经典针灸学的穴位位置相一致。这些点从不疼痛演变为疼痛的过程,与这些点的解剖学结构有密切关系。可是,目前教科书上论述的关于穴位解剖特征的内容较少,故此将穴位的主要解剖特征加以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解剖特征

1.1神经束的粗细

穴位大都分布于周围神经系的肌神经和皮神经的神经束附近。神经束越粗,其附近的穴位越重要,如环跳穴等。当然,在疼痛发展过程中,神经束上的某一部位是否形成穴位,这一条件,并非具有绝对重要性。下列的其他解剖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也扮演一定的角色。

1.2神经在组织中的深度

人体内最大的神经干是坐骨神经,起源于第4、5腰椎和第1、2、3骶椎。坐骨神经经过臀部时,由于深藏在肥大的臀肌之下,所以该部位几乎没有形成穴位。坐骨神经进入大腿后肌肉群后,升到浅层,在该部位和膝后腘部才形成穴位,如承扶、委中等穴。同理,来自臂神经丛的神经干在上肢的上臂部仅形成很少几个穴位,如手五里、青灵等穴。在肘部升入浅层后,分别形成前臂外侧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两个重要穴位,如曲池、少海。正中神经走行到前臂内侧形成内关、大陵等穴位。所以,除了神经干的粗细,神经干的深浅也是形成穴位的要素。

1.3神经干穿过深筋膜处

身体内的筋膜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浅筋膜是皮肤下疏松的结缔组织,其功能是把皮肤的真皮同下面的深筋膜联结起来。在四肢部位,深筋膜包被肌肉和其他深部结构,是较致密的结缔组织。其功能是固定肌肉的相对位置,并分隔不同的肌群。当神经从内面穿出深筋膜进入浅层时,通常形成穴位。上面提到的前臂外侧神经点,都是这样的情况。

1.4神经干穿出骨孔处

周围神经穿出骨孔处,就形成穴位。列如,三叉神经在面部穿出眶上孔、眶下孔和下颌骨的颏孔,都形成了穴位,如鱼腰、四白等穴。

1.5肌门

人体支配肌肉的肌神经含有传出纤维、传入纤维和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肌神经进入肌肉的地方称为肌门,也有人把这一点叫做运动点。很多穴位是由肌门所形成。大多数肌肉只有一个肌门,较长的肌肉也可能有两个肌门。除少数情况外,多数肌门都位于肌肉深部,因此,这些位于深部的肌门点变为穴位的频率并不高。

1.6神经干和血管束相伴行

肌神经通常有动脉和静脉相伴行,形成神经血管束,在肌门处进入肌肉。在形成穴位的过程中,血管的生理功能还不清楚。可是,在疼痛发展的早期阶段,肌门附近的血管,经常能引起该部位变为疼痛点。同位于浅层的皮神经相比,如果肌神经和皮神经粗细相似,由于很多皮神经没有相伴的血管,位于深层的肌神经穴位比位于浅层的皮神经穴位更容易变为酸痛。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位于前臂近端外侧,在肱桡肌和桡侧腕长伸肌之间称为桡神经深支点的穴位。桡神经深支有血管相伴而行,位于这两块肌肉的肌间隔膜中,位置相对较深。该神经的粗细,同没有血管束伴行的前臂外侧皮神经相似。同前臂外侧皮神经所形成的穴位相比,桡神经深支所形成的穴位,变为酸痛的频率较高。如手三里等穴。实际上,在日常的就诊病人中,90%以上的人在桡神经深支穴位上有疼痛感。两者变为疼痛的频率区别,主要就在于有否相伴行的血管束。

1.7神经干所含的纤维成分

前面提到,神经纤维的粗细,决定于纤维外面所包被的髓磷脂的厚度。一般来说,与皮神经相比,肌神经的大小差异较大。皮神经仅含有传入纤维和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肌神经除含有这两种纤维外,还有通往骨骼肌的传出纤维。如果所有解剖学条件都一样,同皮神经所形成的穴位相比较,由肌神经在肌门附近所形成的穴位,更容易转变为疼痛点。两者的差别,就在于神经纤维的成分。所以,神经纤维的成分,也是穴位的解剖学特点之一。

1.8神经分叉处

严格说来,在神经穿过深筋膜处,或神经穿出骨孔处,或神经从肌门进入所支配的肌肉处,都是神经束或神经干形成分支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肌神经分叉变为更细小的神经。另一方面,也有神经束或者神经干在某处形成二个或更多的分支而形成穴位,并没有穿过深筋膜、骨孔或进入肌门。象这样由大神经分叉成小神经所形成的穴位,大多位于四肢的肘、膝关节以下,特别是手和脚的背面和掌面,如太白、阳溪。

1.9韧带的敏感处

韧带的解剖学结构包括肌腱、骨支持带、厚筋膜、关节囊和副韧带。这些结构都由致密结缔组织所组成,并含有丰富的传入神经感受器,对压力、牵张和触摸很敏感。这些敏感部位,也形成很多穴位。例如,肱二头肌韧带在肱骨头结节间沟部位形成了这类穴位。另一个例子,是肱骨外上髁处的前臂长伸肌群韧带所形成的穴位。有“网球肘”时,不难在该部位触摸到疼痛敏感点。

1.10头骨骨缝处

在头骨骨缝处,如冠状缝、矢状缝和人字缝等处,形成不少穴位。这类穴位,大多位于前囟点、翼点、鼻根点和星点,如囟会、太阳。有慢性头痛史的病人,这些穴位都会感到疼痛。

2结论和讨论

作为总结,有二大明显特征。第一,每个穴位,都具有上述十大特征中的某几项。比较二个穴位,具有较多上述特征的穴位,更容易变为疼痛敏感点。第二,上述穴位的十大特征,是按特定顺序排列。比较二个穴位,如果某穴位的解剖特征排列较前,该穴位更容易变为疼痛点。因此,在针刺治疗时,由于穴位解剖学特征差异,有些穴位总是比另一些穴位先变为疼痛敏感点。以上描述了形成穴位的某些解剖学特征,由于穴位有多种解剖学特征,所以穴位随时可能出现于身体的很多部位。当然,本文所描述的穴位解剖特征并不完备,形成穴位还有其他解剖特点。不过,运用以上十大特征,已经能够预测,在急性和慢性疼痛患者身体表面,哪些点会形成敏感点即穴位。具备了这种预测在何处出现敏感点的能力,才能正确了解和有效治疗疼痛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