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骨骨折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鼻骨骨折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比较

李志平1樊跃强2

李志平1樊跃强2(1鹤壁第二人民医院CT室河南鹤壁458030;2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河南鹤壁458030)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7-0226-02

【摘要】目的比较平片和螺旋CT对鼻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3例鼻骨骨折患者均行鼻部侧位片检查和螺旋CT扫描。结果平片检查确诊骨折38例(52.0%),可疑14例(19.2%),阴性21例(28.8%);CT扫描全部阳性,其中单纯型42例(57.5%),复合型31例(42.5%)。结论平片检查受多种因素影响,在鼻骨骨折诊断中,漏诊、误诊率较高;螺旋CT检查能准确显示鼻骨骨折类型、部位、程度及周围组织结构受损情况,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鼻骨骨折体层摄影术螺旋CT平片

鼻部位于人体头面部正中,属于较突出的部位,在颌面部创伤中,易引起鼻骨骨折。对鼻骨骨折的影像学诊断,普通X线平片检查(以下称平片检查)因其方法简单、经济实惠,仍是一种重要的检查方法,但平片检查受投照体位、曝光条件、组织器官重叠、密度分辨率较差的影响,往往会产生漏诊、误诊等情况。CT检查以其空间定位能力好、密度分辨率高、可做图像重建等优势,对各种类型的鼻骨骨折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选择2010年3月-2011年9月入院,有鼻部外伤史并明确为鼻骨骨折患者73例。其中男56例,女17例,年龄15-58岁,平均年龄36.5岁,其中41例(56.1%)为打架斗殴所致,13例为摔伤、碰伤(17.8%),19例为车祸伤(26.0%)。主要临床表现为皮下淤血、局部疼痛、鼻出血和鼻梁塌陷或偏斜,此外有局部肿胀或皮下气肿[1]。

1.2方法73例患者均做鼻骨平片检查和CT扫描检查。平片检查采用500mA日本柯尼卡CR成像系统,管电压60KV,管电流量5mAS,摄取双侧鼻骨侧位片,创伤较重的可摄取鼻骨轴位片作辅助;鼻骨CT扫描采用东软螺旋CT,管电压120KV,管电流140mA,扫描矩阵512×512,层厚2mm,层间距2mm,螺距1,仰卧位,头尽量后仰,扫描范围从眼眶上缘至下颌下缘,扫描完成后使用MPR、SSD、VR技术,可多角度、多方位、更立体的显示病灶。

2结果

2.1鼻骨骨折类型根据有无并发症可分为:单纯型鼻骨骨折,包括单侧鼻骨骨折、双侧鼻骨骨折、鼻骨骨折伴鼻缝分离;复合型鼻骨骨折,包括鼻骨骨折伴上颌骨额突骨折、鼻骨骨折伴眼眶骨折、鼻骨骨折伴鼻中隔骨折等;根据骨折线方向可分为:横向骨折、斜行骨折、粉碎性骨折等。

2.2平片与CT诊断结果73例鼻骨骨折中,平片检查确诊骨折38例(52.0%),可疑14例(19.2%),阴性21例(28.8%);CT扫描全部阳性,其中单纯型42例(57.5%),复合型31例(42.5%)。

3讨论

3.1鼻骨解剖概要鼻骨位于两侧上颌骨额突之间,左右对称,上缘与鼻骨额突相接,相接处为鼻额缝,此处最厚;下缘与鼻软骨相接;内缘与对侧鼻骨连接,形成鼻骨间缝;外缘接上颌骨额突,形成鼻上颌缝。鼻骨上部厚而窄,较低平,不易骨折,下部薄而宽,向外突出于面颅骨,较易骨折。从外鼻看,鼻骨占鼻的上1/2,鼻下部为软骨及软组织结构,从侧面看,鼻骨仅占鼻腔的前1/2或1/3,鼻骨主要构成鼻腔的前壁,而鼻腔的侧壁主要由上颌骨的额突和鼻骨共同构成,鼻骨、额骨、上颌骨为直接支持外鼻的骨骼,筛骨正中板则为外鼻的间接支持结构[2]。

3.2平片诊断鼻骨骨折平片作为鼻部外伤后的一种重要的检查方法,仍广泛使用。常规摄取鼻骨侧位片,必要时辅以鼻骨轴位片,亦可在透视下选择合适角度行点片摄影。

在鼻骨侧位片上,鼻骨骨折表现为鼻骨细长致密影连续性中断,断端错位、分离、变形,如见以上征象,可诊断为鼻骨骨折。本组研究中的73例鼻骨骨折中,确诊率仅为52%,可疑率19.2%,阴性率达28.2%,可疑骨折及阴性骨折高达48%。说明平片在诊断鼻骨骨折中漏诊率较高。具体而言,平片对单侧鼻骨骨折,无移位、无变形的纵行、斜行骨折,受组织重叠、曝光条件、投照体位等因素的影响,平片显示欠佳,诊断价值有限。尤其是当鼻骨骨折伴有上颌骨额突、鼻中隔犁骨骨折和鼻窦壁骨折及骨缝分离时,平片则极易漏诊[3]。

3.3CT诊断鼻骨骨折CT检查密度分辨率高,可根据诊断要求利用窗口技术,适当的调整窗宽、窗位,在骨窗、软组织窗观察图像,对鼻骨骨折能做出准确诊断;利用螺旋CT获取的容积数据作MPR重建,在获取横断面的基础上可得到冠状面、矢状面、任一斜面、曲面的二维图像,能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观察,且重建层面薄,受部分容积影响小,图像质量高,更有利于显示细小骨折、不易发现的“隐性”骨折;CT图像为断层图像,组织之间重叠少,可清楚显示鼻部及其周围结构,对鼻骨骨折类型、骨折移位程度及周围组织损伤情况也能做出准确判断;3D显示技术如SSD,可描绘出复杂的三维解剖结构,立体感强,解剖关系明确;VR技术是表面遮盖技术与旋转相结合,可任意角度旋转,还可以采用不同方位进行旋转和切割对重叠的骨结构进行分离,将遮盖重叠骨去掉,把被遮盖股表面的骨折线、碎骨片清晰地显示出来[4]。

鼻骨区是多骨缝相连的复杂区域,受到暴力冲击后易引起周围组织器官的损伤,造成复合型、多发骨折。在鼻骨骨折的影像学诊断中,平片检查受曝光条件、密度分辨率差,观察角度单一,组织重叠多等多方面的影响,漏诊、误诊率较高;螺旋CT对鼻部行容积扫描后,利用窗口技术、MPR、SSD、V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在鼻骨骨折的诊断和判断骨折类型、损伤程度及并发症中,准确率高,能为临床治疗及法医鉴定提供可靠的、有效的影像资料。

参考文献

[1]陈炽贤.实用放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二版,1219.

[2]张惟,陈慧.鼻骨骨折的影像学诊断[J].中外医学研究,2010年2月,第8卷,第四期,56.

[3]张艾红.鼻骨骨折的影像学检查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11月,第6卷,第32期,80.

[4]赵仕懂,陈志武.多层螺旋CT在鼻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9年10月,第18卷,第5期,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