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治疗结合面肌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针药治疗结合面肌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

赵曼

赵曼(云南省文山州人民医院云南文山663000)

【中图分类号】R7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6-0085-02

【摘要】目的观察传统疗法结合面神经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以常规药物和针刺治疗,治疗组同时结合面肌功能训练。结果治疗30天后,两组的痊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P<0.05)。结论在针药结合的基础上配合面肌功能训练对周围面瘫的康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传统疗法面肌功能训练

周围性面瘫是多发病,常见病,本病引起面部肌肉瘫痪的预后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处理是否得当,我科在常规药物、针刺治疗的基础上,结合面肌功能训练[1],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提高了痊愈率。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均来自我元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的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15-70岁,平均40.23±6.1岁,平均病程15.23±2.18;对照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16-69岁,平均39.1±5.3岁,病程16.8±1.98,两组资料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面瘫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神经病学》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以突发一侧面部表情肌肉麻痹的临床特点为诊断要点。(1)患侧额纹消失消失,不能蹙额及皱眉;(2)患侧眼睑闭合不能或不全,闭眼时眼球向外上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Bell征阳性;(3)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嘴角歪向健侧;(4)口轮匝肌瘫痪,不能鼓腮、吹哨;(5)颊肌瘫痪,常易储留食物;(6)角膜反射、瞬目反射减弱或消失;(7)可伴有耳廓及外耳道感觉减退,患侧乳突部疼痛,舌钱2/3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现象。排除脑血管意外、肿瘤、外伤等颅脑病变等因素引起的面瘫、中耳炎等疾病及有激素使用禁忌症的患者。

1.3方法两组均根据患者病情给以药物、针刺治疗治疗组同时结合面肌功能训练

1.3.1强的松30mg早晨顿服,连服3天后逐渐减量至15天后停服;甲钴铵0.5mgpotid,维生素B110mgpotid。

1.3.2针刺及TDP治疗,一次性无菌性针灸针,规格为0.25*40mm毫针,取穴患侧阳白、攒竹、地仓、颊车、四白、颧、翳风、健侧合谷,鼻唇沟平坦配迎香、颏唇沟变浅加承浆。干棉纱布覆盖住眼,加TDP照射,病程在急性期(1-7天)[2],给普通针刺,病程一周后用G6805电针仪器连接穴位通电治疗,采疏密波,频率疏波4HZ,密波60HZ,调节刺激强度,30天为一疗程。

1.3.3面肌功能训练[2]:指导协助患者进行患侧肌肉训练:(1)额肌:抬眉,让患者抬眉毛,若患者主动运动困难时可用手指协助上举患侧眉毛。(2)皱眉肌:让患者有节律的皱眉。(3)眼轮匝肌,用力闭眼。(4)鼻根肌,让患者皱鼻根部,手指放在患侧鼻翼上方帮助向鼻根部皱鼻。(5)提上唇肌:让患者提上唇,用食指中指放在患侧,轻轻上提。(6)提口角肌:让患者示齿,引口角向后上方,训练者手指向上方牵拉患侧口角,另一手掌紧贴健侧面部向中线方向推移,以助患者口角上提。(7)笑肌、颧肌:让患者引口角向外上方,可协助患者向外牵拉患侧口角。(8)口轮匝肌:让患者将唇噘起,用食指及中指分别推及上下唇,并可做吹口哨运动,鼓腮运动,可给患者吹气球增强力量鼓腮运动。(9)颌肌:让患者噘下唇,使下颌皮肤皱起,手指向颌中央推挤,以上动作主动运动困难时用手帮助做主动运动及助力运动,随着肌力的增加,逐渐减少辅助力量至自主运动,注意在急性期动作宜轻,训练力量及被动运动力量宜轻。以上动作可全套训练,也可根据患者病情加强局部训练。

1.4评定标准

1.4.1面神经功能参照《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讨论稿)》[3]Ⅰ正常各区面肌运动正常,面容对称。100分Ⅱ轻度麻痹抬眉和口角运动近于正常,但仔细观察可看出稍差于健侧,可自然闭眼。面容对称。76-99;Ⅲ中度麻痹抬眉和口角运动明显,但容易看出与健侧的差别,用力可闭眼。面容对称或轻度不对称。51-75分,Ⅳ中重度麻痹容易看出抬眉和口角运动,但与健侧的差别十分明显,使劲可闭眼。面容不对称。26-50分Ⅴ重度麻痹仔细观察方可看出抬眉和口角运动(刚可察觉到),不能闭眼。面容明显不对称。1-25分,Ⅵ完全麻痹各区无任何面肌活动,不能闭眼。面容明显不对称。0分。

1.4.2疗效评定:参考《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结合《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讨论稿)》的面神经功能评分,痊愈:达Ⅰ级。双侧额纹、鼻唇沟恢复对称,皱眉与闭眼正常,鼓腮时口角不漏气,进食时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说话和笑时无口角歪斜,面部表情正常。评分满分。显效:达Ⅱ级。双侧额纹、鼻唇沟基本对称,皱眉与眼闭合欠实,皱眉略显无力,颧肌肌力约为徒手肌力Ⅳ级,鼓腮时口角不漏气,进食时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笑时可见口角略不对称。评分75分。好转:由Ⅳ-Ⅴ级治疗后改善为Ⅲ级,评分在75-50分之间。无效:经治疗后仍停留在Ⅳ级以上

1.5统计学处理:数据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x2及t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统计处理,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痊愈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茎乳突孔内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病变,通常认为可能由于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缺血、水肿所致[5],针对以上病因,针对以上病因,采用药物、针灸、面肌功能训练等多钟方法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美国面神经学会推荐的诊治指南的首选治疗方法就是激素治疗[7]。强的松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能明显抑制炎症毛细血管扩张,降低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和水肿形成,阻止对神经节和神经纤维的毒性和破环作用,因此可以有效的减轻面神经的炎性反应,减轻神经水肿。面神经麻痹的病理表现为该段面神经水肿和髓鞘脱失,严重者可有轴突变性。甲钴铵及维生素B1可有效防治病变神经的脱髓鞘病变。

中医认为面瘫为中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侵袭面部阳明,少阳脉络,气血阻滞,经脉失养,致肌肉纵缓不收而成,针灸治疗起穴位主要以阳明经、少阳经穴为主,采取近取与远起相结合的方法,起到行气活血,温经通络,祛风散寒之功。关于电针时机的选择,根据本人总结临床工作经验,倾向于急性期轻刺、浅刺,取穴宜少,急性期过后可加用电针治疗。TDP照射可以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针灸及早期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确切疗效已经被广泛认可,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面肌功能的训练的手段逐渐被大家所认识,根据面神经支配区域的肌肉功能设计开展的面肌功能训练可减轻运动的不协调程度,促进自然表情恢复,增强面肌力量[8],我们观察到在传统针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面肌功能的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疗法简单有效,不受场地、时间的等限制,患者可自主完成,患者易于接受,适合于广大基层人员开展。

参考文献

[1]袁杰,李平,麻名歌.面肌功能训练在单纯性面瘫康复中的疗效观察[J].人民军医,2004,47(2),73-75.

[2]周立志,黄燕,方伟,等,三种方法分期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9):18.

[3]原著,服部一郎等,主译;周天键.康复技术全书1989,759.

[4]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讨论稿)[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41,(2):22-24.

[5]杨万章,吴芳,张敏.《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9):786-787.

[6]细姣,古美华,丁丽.Bells麻痹患者的电生理监测[J].中国康复,2003,18(1):26-28.

[7]全世明,高志强.贝尔面瘫治疗指南[J].国际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30.(6):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