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体育强省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9-19
/ 3

高校在体育强省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方慧

方慧

摘要: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后,中国体育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平台。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向全国体育战线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奋斗目标。各省也在其后提出了建设体育强省的目标。本文作者从体育强省的内涵入手,对在建设体育强省的过程中,高校所占有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自己的阐述。

关键词:高校体育强省战略地位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2)09-0014-02

现代社会体育集政治影响力、经济生产力、文化传播力、社会亲和力于一体,在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科技时代的今天,体育必须与教育结合,只有通过竞技运动和教育的结合,通过教育提高运动员的思想境界、文化水准、专项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才能为创造优异成绩奠定基础。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后,中国体育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平台。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向全国体育战线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奋斗目标。各省也在其后提出了建设体育强省的目标。

体育强省的内涵

体育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发展水平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们强身健体的意识就越强烈,体育的地位就越重要,作用就越显著。大力发展体育运动,对于增强全民族的身体素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谓体育强省是指:

——群众体育强

全社会相当多的成员热爱体育,关注体育,积极参与体育,全民健身、科学健身蔚然成风。全面建成覆盖城乡、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包括比较完善的城乡体育设施、比较健全的基层体育组织网络和形式多样的科学健身指导手段,努力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较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广大青少年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体质普遍增强。群众体育的政府投入、组织化、科学化、社会化水平、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等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接近东部发达省市。

——竞技体育强

在奥运会、全运会等重要国际国内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国为省争光。在奥运会、全运会上金牌、奖牌和团体总分稳居前列。发挥科研先导作用,完善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体系,推进市级体校和县级少儿体校均衡发展,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积极承办大型国际国内赛事,具有较高的大赛组织能力和水平,竞技体育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体育产业强

全面打造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具有地方特色、效益良好的体育产业体系。组建体育产业集团,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统筹谋划,科学布局,切实做好全省重点体育场馆建设和改造,逐步形成项目配套、功能齐全的体育场馆群,具备承办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的能力,创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赛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和完善大众健身市场和体育竞赛表演市场,重视和加强体育用品品牌建设,增强综合竞争力。开放搞活,外引内联,强化与省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推动体育中介、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旅游等产业全面发展。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提高,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体育文化强

打造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体育文化,使其影响力不断增强。立足体育以人为本、积极进取、公平正义、团结友爱、健康快乐等自身特点,全面推进体育文化工程建设,推动体育文化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积极倡导团结、友爱、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加强体育国际国内文化交流,体育文化的影响力达到较高水平。

高校在体育强省中的地位和作用

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说:“21世纪各大洲竞技发展仍不平衡,走院校化道路将是总趋势。”竞技运动与教育结合是趋势,更是必然。竞技运动和体育教育紧密结合的新模式,是中国竞技运动的一场革命,它将促进中国与世界竞技运动的整体性改革,并产生重大的影响。

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满足社会发展对多种体育人才的需求,既是新时期建设体育强省的客观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高校作为科技教育的最前沿,在体育强省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在体育科技和体育教育等领域,可以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优势,建立国内领先的体育科技创新体系、服务体系,利用体育科技有效解决体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建立完备的体育教育和培训体系,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和智力储备。

1、可以构建体育人才高地。

高校可以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教育资源,优化专业结构,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快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高层次体育人才。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学、科研、训练三结合模式,改革体育人才管理体制,完善体育人才激励政策,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高水平体育人才,构建体育人才高地。

2、能够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

竞技体育依托教育大环境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当今世界竞技运动金牌的争夺主要是科学技术的较量,而科技的较量又归结和依赖于教育的竞争。在高科技时代的今天,体育必须与教育结合,只有通过竞技运动和教育的结合,通过教育提高运动员的思想境界、文化水准、专项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才能为创造优异成绩奠定基础。当前我省培养运动员的单一训练体制是远离教育的,竞技体育和高等教育结合,将是改变目前训练体制的有力措施。

3、为体育人才打下坚实文化基础。

高校可以发挥自身教学、科研、训练结合的优势,依托教育办竞技,为建设体育强省做贡献,积极承担竞技体育的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构建从义务教育到研究生教育、从职教、成教到普教的上下衔接、左右贯通、严谨规范的教学体系,为优秀运动员文化学习提供优越的环境,积极推进优秀运动员学生化的改革进程,为转变现行训练体制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大刀阔斧”的革新。

4、为体育强省提供科教和人才支持。

建设体育强省,关键在于要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体育人才队伍,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不仅需要高水平的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而且需要高素质的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管理人员、体育科研人员、体育医务人员、体育保健康复人员、体育外事人员等。随着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还需要具有广博知识的、既懂体育,又懂经济的体育产业经营人员以及各类具有综合素质的体育人才等。上述不同类型和规格的体育人才,不仅是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体育事业前进的巨大动力。

5、为群众体育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高校大学生经过四年的高等教育,就会步入社会,他们将走入各行各业,他们体育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各个基层单位群众体育的质量。他们的体育水平也同时带动着群众体育的水平提高,同时也影响着青少年对体育的热爱程度,为体育强省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如何才能发挥高校在体育强省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想充分发挥高校在体育强省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1、加大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是实施体育课程教学和广大师生从事体育锻炼的物质基础。有些高校由于连年扩招,使得原有的体育设施无法满足当前的需要,使得有些体育活动无法开展。所以我们要加大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

2、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力度

我们要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是全民健身的宣传者,全民建设活动的组织者,科学建设的指导者,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引领者,场地设施服务的维护者,目前我们有65万名指导员,国家级5000名,这个数量和我们13亿人口比大大的不够。所以我们要加大力度,将高校作为作为国家级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基地,为社会培养体育指导人才。

3、盘活高校现有的体育资源

目前,大多高校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特别是节假日几乎是空闲。这与大多社区没有没有运动场地形成了反差。如果能对社区居民开放,居民的体育活动方式就会变得丰富多彩,更能调动他们的运动积极性,特别是寒、暑假期间,可以组织一些大型的社区体育活动,使高校的体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4、高校可以为社区体育活动提供专业的体育管理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一定要了解社会,针对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才。学校里的专业体育教师和培养中的学生都可以深入社区去帮助社会居民开展各类体育活动。通过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学校与社区的接触,而且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更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社会锻炼的机会。这对社会和学校大有益处,对学生而言,多参加社会实践,多接触社会,是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大好机会。

5、鼓励高校学生进入社区组织各种体育活动

体育强省需要大量与体育领域相关的人才,鼓励在校的高校学生进入社区,与群众打成一片,通过组织活动,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分认识体育,了解与体育相关的产业,为他们日后进入这一行业打下基础。

结束语

建设体育强省的道路任重道远,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高校做为体育强省的助推器,应该要高度重视其在体育强省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挥其固有的优势,从而为实现竞技体育再上新水平、群众体育开创新局面、体育产业实现新发展、人才培养达到新高度、科学研究取得新成果的体育强省的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作者简介:方慧(1973—),女,河南开封人,郑州轻工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体育和大众健身(河南郑州,450002)。

[参考文献]

[1]张建新杨金田建设河北沿海体育强省的战略研究2011.1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周长雷浅析中国特色的体育强国之路2010.12运动

[3]孙明鑫建设体育强国的发展战略研究2010.3贵州体育科技

[4]徐静郭亚珊论述“体育强国”的内涵兼谈社区体育发展理念的构建2011.10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