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及类方方证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1

半夏泻心汤及类方方证浅析

张怀礼

张怀礼(云南省昭通市中医医院云南昭通657000)

【摘要】半夏泻心汤是治疗痞证的基础方,其加减变化衍生出了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具有辛开苦降、寒温并用、补泻兼施的相同功效,用于治疗误下邪陷,寒热错杂、水热互结、虚实夹杂所致的痞证及相关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泻心汤辛开苦降方证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1-0365-02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治疗痞证的基础方。《伤寒论》第149条云:“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概括了痞证的基本症状特点。痞证又称“痞满”、“心下痞”,主要表现为上(胸)腹胃脘部满闷不舒,一般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1]。

1半夏泻心汤

经典方证:《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汤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篇:“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组成用法: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炙)三两。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辨证要点:心下痞满、呕吐、下利。

方证分析:本为小柴胡汤证,因误下而致邪陷于内,寒热水火互结于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而形成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诸症。方中半夏和胃消痞,降逆止呕为主药;黄连、黄芩苦降泻热;干姜配半夏辛温开结散寒;人参、大枣、炙甘草甘温益气调中,以复其升降之职。诸药合用,辛开苦降,寒温病用,畅达气机,化湿泄热,散结消痞。

2生姜泻心汤

经典方证:《伤寒论》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鞭,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组成用法:半夏泻心汤另加生姜四两,而减干姜量为一两而成。煎服法与祖方相同。

辨证要点:心下痞硬,干呕食臭,肠鸣下利。

方证分析:本方证是因伤寒虽汗出而解,但却因汗伤中气,脾胃运化失常,食谷不消,水饮食湿内结,寒热错杂,气机失调,水湿聚积,下走肠间而致心下痞硬,干呕食臭,肠鸣下利等证。生姜泻心汤是半夏泻心汤另加生姜四两,而减干姜量为一两而成。重用生姜温胃止呕,宣散水饮,是为主药;与半夏相伍,则降逆化饮和胃;半夏、干姜与黄芩、黄连配伍,辛开苦降,散结消痞。人参、大枣、甘草健脾益胃,以复中焦升降之职。诸药合用,以达调和寒热,宣散水饮,和胃消痞之功。

3甘草泻心汤

经典方证:《伤寒论》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第10条:“狐惑为病,状如伤寒……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组成用法:半夏泻心汤重用炙甘草至四两。煎服法与祖方相同。

辨证要点:心下痞满,干呕心烦,肠鸣下利,水谷不化。

方证分析:本为生姜泻心汤证,反复误下,其痞益盛。因反复误下致脾胃俱虚,外邪内陷,寒热内结于中,气机升降失常,清阳不升,脾胃不能腐熟运化,水谷不化,清浊相混,下奔肠道,故肠鸣下利,浊阴不降,则心下痞满,干呕心烦不得安。本方即半夏泻心汤重用炙甘草至四两,意在缓急[2]。方中重用炙甘草以泻心除烦,健胃安中,缓和逆气为主药;人参、大枣补中缓急;半夏降逆止呕,又协炙甘草和胃散结。诸药合用,辛开苦降,共收缓中降逆,泻痞除烦之功。

4综合分析

除生姜泻心汤加了一味生姜外,三方的药味都相同。其症状表现都有“心下痞”、“下利”,从“干呕、肠鸣”到“腹中雷鸣、干呕食臭”,再到“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症状由轻至重。其病理反映了胃气虚弱、寒热错杂及气机逆乱的程度在不断的加深,病情逐渐加重。因此,主药的选择及剂量也相应变化。三方芩、连、姜、夏、参、枣、草并用,配伍精当。方中芩、连清泻中焦邪热;姜、夏辛降逆祛湿;参、枣、草补中缓急。体现了辛开苦降、寒温并用、补泻兼施的方证对应关系。

三方同中有异:半夏泻心汤以半夏为主,以治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等症的胃气上逆之痞证;生姜泻心汤减少干姜量,加大量生姜,增强了宣散水饮之力,以治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等症的胃中水饮停蓄之痞证;甘草泻心汤重用炙甘草,调中补虚的力量较强,以治痞满、干呕、肠鸣下利、谷不化,心烦不得安等证的胃虚气结夹湿之痞证。

拓展应用:三方加减,常用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道炎,口腔溃疡,急、慢性胆囊炎,急、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外阴溃疡等病。

参考文献

[1]毛进军﹒经方心得[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43.

[2]李心机﹒伤寒论通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