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1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胡雪芹

山东省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251800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没有生病时到医院“输液”过?你能说一说护士在“输液”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步骤吗?(生先消毒,再扎针入静脉血管中。)

师:药物是怎样到达病源部位的?(生通过血液。)

师:(课件展示:血液循环的途径图)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下,日夜不停地在心脏和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管道里沿一定的方向流动,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循环。我们体内的物质是由血液运输的,血液循环的途径也就是物质运输的途径。循环的动力都来自心脏收缩与舒张。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大本营”,血管是血液流经的管道。

活动:一滴血的旅程。

1.假如我是左心室(右心室)里的一滴血,离开心脏后,我会有怎样的旅程呢?当我回到心脏时,我会进入哪个心房呢?

左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右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学生观察血液循环示意图、思考后小组内交流,然后完成探究报告,最后每组的发言人上讲台前对照图片代表本小组交流。

通过交流,不断地修改、补充和完善,在学生的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两条血液循环途径: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总结指出一条是体循环,另一条是肺循环,学生区分后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分别在何处?止点呢?

(2)体循环和肺循环相比,哪条途径更长?心脏的结构与之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

(3)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还是一先一后?

2.假如我是左心室里的一滴血,离开心脏后,能否再回到左心室?如果能,要经过哪些途径?

左心室→????????????→左心室

学生重新审视血液循环的途径,认识到体循环和肺循环不是独立存在的两条途径,它们在心脏处汇合成一条完整的途径,也就是说经肺循环回到心脏的血液紧接着会参与到体循环中去。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

左心房←肺静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动脉←右心室

二、探究血液成分变化

1.回忆体内气体的交换:假如你是肺吸收的氧气,你是如何到达身体的每个细胞的呢?

2.动画展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指导学生观察气体交换后颜色的变化,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血液和氧气结合,颜色变成鲜红;血液和氧气分离,颜色就变成暗红。前者称为动脉血,后者称为静脉血。二者的区别是含氧的多少。

3.观察与思考:观察教材血液循环示意图,对比血液流经肺循环和体循环后,思考并讨论:(1)分别有什么变化?(2)血液成分变化的部位分别在何处?(3)血液循环途径中,哪些管腔流动脉血,哪些管腔流静脉血?

4.根据讨论所得,学生在练习本上用红(代表管腔内流动脉血)、蓝(代表管腔内流静脉血)两种颜色的笔绘出血液循环示意图,并注明血液成分的变化。

5.师生总结:

组织细胞

氧和养料↑↓二氧化碳等废物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

左心房←肺静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动脉←右心室

二氧化碳↓↑氧

肺泡

三、学以致用

某同学的膝盖发炎,需要输液。医生在该同学手腕静脉注射消炎药物。下面是药物经过的器官,请你排出药物经过各器官的正确顺序。

a.左心房、左心室,b.右心房、右心室,c.肺,d.主动脉,e.肺动脉,f.肺静脉,g.上腔静脉,h.下肢动脉。

四、巩固提高

1.有人说:“在动脉血管中流的血是动脉血,在静脉血管中流的血是静脉血”。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2.消化道中的葡萄糖,若要被头部的组织细胞所利用,其运输途径是怎样的?

五、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融入生活元素。《物质运输的途径》中单“物质”就是一个很抽象的词,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课题,并与后面所讲的血液循环的途径相统一,我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输液”场景,让学生思考药物如何从手上的静脉运输到病灶,从而非常自然地进入课题。

2.组织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在这节课中,我给每位学生一张探究活动报告单,通过小组内合作探究,绘出循环的路线,每小组必须推出一名代表展示本组的成果进行评比,从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

3.多样呈现,加深知识理解。由于这节课难度较大,加上直观教具较少,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分析、概括、绘图、游戏等活动,以多种形式,使知识呈现,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形成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