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2

浅析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刘宏博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摘要:本文从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的重要性,浅析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的办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

一、现状

从今年来高职院校招生上看,很多学校为了招生规模的扩大,采取单独招生或自主招生,使得生源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主动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欠缺。还有不少学生片面认为高职学生上学的主要任务是学好专业技能,找到相应对口专业的工作就可以了,从而忽视基础课程的学习。再加上,大班额合堂形式下思想政治教师无法细致的从某个学生的思想情况和生活情况入手,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教师虽然在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上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但仍然显效果不明显,教学效果堪忧。

虽然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国内高等院校在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水平的成功,但同时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首先,虽然很多高校都设有素质教育机构,如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毕业前会根据学生在校表现颁发学生综合素养认证,但由于学校没有正确认识素质教育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重视力度不够,缺乏政策和资源的辅助支撑;其次是教师观念并未完全转变,很多教师不愿将精力放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上。这主要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缺乏相关配套政策、专业素质教育老师没有开展素质教育的意识和动力、或自身素质能力不到位,学生缺乏参与素质教育的动力。大部分学生未能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自身素质的提高漠不关心,多数时候只是为了达到学校要求而选择必须的素质教育课程,在参与的过程中也很少能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其中;根据素质教育所开展的课外活动质量不高,直接影响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

二、重要性

就当前国内高等教育及素质教育的内涵而言,高等教育应该在进行专业素质教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一教育理念明确指出了素质、知识和能力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必不可少的因素,其实质是学生教育中做人与做事教育的统一,其中素质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而知识和能力则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是在某一学科、专业方向内进行学习的,知识的承接,能力的增强,素质的提高是在学习中逐步积累而成的,是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的教育。其中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以提高素质为基础,全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没有相应的知识武装,不可能内化和升华为更高的心理品格,从素质教育的思想出发,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除与专业有关的知识外,更应重视学生做人所必备的知识,即是相关的人文社科知识、自然科学知识。能力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出发,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他人共处、共事、合作,即培养做人的能力。素质与知识、能力密切相关,素质是更深层次的东西,素质的提高要注重渗透性教育、养成性教育,更注重受教育者的实践。素质教育要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通过专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中,素质教育是基础,高技能、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在高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应将素质教育同专业素质教育融合起来,在专业素质教育全程渗透素质教育,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方法

(一)、改革创新、加强指导

1.坚持从实际出发。要在遵循课堂教学改革确定的目标、基本原则、操作规范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现状、班级现状、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的现实情况来设计和打造有效课堂。既要防止背离课改规范,走回头路的现象,也要防止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更要反对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走过场的不良风气,还要防止对问题视而不见,得过且过消极应付的不负责任的态度。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克服主客观方面的许多困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对客观实际的把握,同时要知难而进,走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课改之路。

2.坚持循序渐进。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是构建高效课堂,实质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重新整合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重新构建课程的模式。由于长期形成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学方法的转变,会使教师和学生有许多的不习惯和不适应。要把一种已为师生习惯而熟练的教学方法改变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一切都要从头开始,需要有目标,有决心、有信心、有耐心。要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熟能生巧,厚积薄发。

3.加强教学研究和指导。要引导教师重视学生学科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切实纠正盲目增加内容和难度的倾向。要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和实验,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及时推广典型经验和优秀成果。要深化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科学应用,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学习能力。

4.增强课程执行力。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是指教师落实课程标准的能力。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执行力是左右课程改革成败的重要力量,也是区分教育质量平庸还是卓越的明显标记。课程执行力最重要的主体是校长,俗话说,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的课程执行力极大影响课程改革的效果,因此,课程改革能否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对课程改革的理解、认同以及执行能力。校长要一手抓课程策略,一手抓课程执行,以此促进课程改革发展。

(二)、示范引领,课题带动,凸显课改实效性

1.学习反思,达成共识。认识是行为的前提,教学观念转变是教学方式转变的根本。为此,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反思自身的教学与课改要求以及与学生发展需求之间的距离,分析查摆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低效现象及原因。做好反思记录,拟定课改计划,大胆尝试实践。

2.示范引领,搭建平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有效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必须拓宽提高教学质量的空间,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着力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要注重先进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引领和借鉴,还要注重发挥教研员、学科专家的示范、引领作用。着力打造出一大批学科骨干教师,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搭建更多的平台,示范带动更多的教师潜心教学研究,致力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优化。

3.转变角色,了解学生。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诱发者、组织者、引导者、总结和评定者。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为学生的主动发展,为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便于因材施教。要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思路、教师导学的思路和学生主动学习的认知思路,注重教法和学法的统一,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4.课题带动、理论支撑。要开展对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课题的立项研究。切实把握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真谛,坚持从课堂教学中来到课堂教学中去,认真反思课堂教学低效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总结课堂教学有效性乃至高效的经验,并升华为课堂教学的智慧。

课题号:2JC1215047

参考文献:

[1]梁爽.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路径[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5(9).

[2]杨和庭.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J]交通高教研究,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