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内镜下冲洗联合制霉菌素粉剂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耳内镜下冲洗联合制霉菌素粉剂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疗效观察

胡胜祥1黄剑聪1李湘1陈泽恒2

胡胜祥1黄剑聪1李湘1陈泽恒2

(1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沙头分院耳鼻咽喉科528208)

(2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沙头分院检验科528208)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耳内镜下外耳道冲洗联合制霉菌素粉剂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的疗效。方法113例诊断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56例对照组双氧水、生理盐水清洗外耳道后用3%水杨酸酒精溶液和制霉菌素耳液交替滴耳(对鼓膜穿孔病例只用制霉菌素耳液滴耳);57例治疗组采用耳内镜下,双氧水、生理盐水清洗外耳道后喷制霉菌素粉剂。结果治疗组痊愈率77.19%、总有效率为92.98%,对照组痊愈率42.86%、总有效率为76.79%,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耳内镜下外耳道冲洗联合制霉菌素粉剂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疗效确切。

【关键词】真菌性外耳道炎耳内镜制霉菌素粉剂

【中图分类号】R76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1-0071-02

真菌性外耳道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临床上多以局部治疗。传统的局部药物治疗有3%水杨酸酒精溶液、制霉菌素耳液等抗真菌滴耳液滴耳。为探讨耳内镜下外耳道冲洗联合制霉菌素粉剂对真菌性外耳道炎的疗效,我们对2011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113例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采用耳内镜下外耳道冲洗联局部抗真菌药,其中57例治疗组采用耳内镜下清洗外耳道后喷制霉菌素粉剂,取得了较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诊断标准:参照《实用耳鼻喉科学》[1]制定。①耳道瘙痒为此病的特点;②检查可见外耳道有簇状或点状、绒毛状物附着,呈灰褐色、黑色、浅黄色或黄色分泌物,附着物易拭去,可见皮肤和黏膜充血、糜烂,累及鼓膜则可见鼓膜增厚、充血;③外耳道分泌物或皮屑直接涂片找到菌丝、孢子或分泌物培养未发现有真菌者。即可确诊[2]。

本研究项目病例纳入标准:耳内镜下见外耳道有真菌菌丝的患者,第一次分泌物培养发现有真菌者。

本研究项目病例排除标准:第一次分泌物培养未发现有真菌者。

一般资料:根据诊断标准确诊、本项目研究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收集2011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113例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11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7例、对照组各56例,年龄11~73岁,其中男66例(58.4%),女47例(41.6%),病程15~48天。所有病例在本次用药前1周内没有使用过其他抗真菌药物。

治疗方法:①对照组:耳内镜下清洁外耳道,先取分泌物送培养,再用3%双氧水清洗和生理盐水交替冲洗,拭干后用3%水杨酸酒精溶液和制霉菌素耳液交替滴耳(因水杨酸酒精溶液刺激中耳黏膜引发疼痛,对鼓膜穿孔病例只用制霉菌素耳液滴耳),每天滴耳4次。②治疗组:耳内镜下清洁外耳道,先取分泌物送培养,再用3%双氧水清洗和生理盐水交替冲洗,拭干后在外耳道和鼓膜表面均匀喷布制霉菌素粉剂。治疗时间为1次/3日。2周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再次行耳内镜检查和细菌培养,治疗2~3个疗程,观察其疗效。

疗效判定标准:痊愈:症状消失,恢复正常,外耳道清洁,无充血糜烂,真菌镜检和培养均为阴性;显效:症状消失,外耳道仍有轻度充血及糜烂,真菌镜检和培养均为阴性;好转:症状和体征较治疗前改善,但真菌镜检或培养阳性;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真菌镜检或培养阳性。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57例中,痊愈44例,占77.19%,显效6例,占10.53%,好转3例,占5.26%,无效4例,占7.02%,总有效率为92.98%。

对照组:56例中,痊愈24例,占42.86%,显效7例,占12.50%,好转12例,占21.43%,无效13例,占23.21%,总有效率为76.79%。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讨论

真菌性外耳道炎是一种慢性或亚急性传染病,为真菌进入外耳道后繁殖生长所引起的一种皮肤感染,多局限于外耳道,偶可侵及中耳或乳突根治术腔[3]。局部瘙痒和渗出性炎症为其主要特征,真菌培养检查可明确诊断。致病的真菌种类很多,以曲霉菌、念珠菌、青霉菌及毛霉菌等较为常见。真菌在温湿环境中易于繁殖,故在南方发病率比较高,由于广东地区温暖潮湿的气候持续时间较长,故真菌性外耳道炎也比较常见。在外耳道潮湿(游泳、中耳流脓)、长期应用抗生素滴耳液、气候湿热时可诱发本病,常因挖耳、游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放射治疗等引起。由于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特别是近年来抗生素滥用及化学制剂广泛使用导致菌群失调[4],真菌性外耳道炎有明显上升趋势。

治疗外耳道真菌病应首先清除外耳道内的所有真菌痂皮和分泌物,尽量保持外耳道洁净干燥,再辅以抗真菌药物。真菌性外耳道炎常有多种真菌感染,且常合并细菌感染,必要时联用抗生素,提高疗效。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外耳道深部常积存有脱屑及脓痂等分泌物,加之外耳道皮肤增厚、管腔狭窄,常使引流困难,分泌物难以清除彻底,至使病程延长,甚至迁延难愈。另一方面由于难以窥清鼓膜是否穿孔,有时易误诊为中耳炎。大多医院多在盲视下行外耳道负压吸引、治疗后再给予耳内滴用抗真菌药物,可传统负压吸引法往往难以取尽外耳道堆积物,容易损伤鼓膜,甚至造成鼓膜穿孔,使患者的病情迁徙反复,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耳内镜分辨率高,照明亮度好,观察清晰,在视频下能非常清晰地看见外耳道内真菌改变的特征,治疗时能非常准确地夹取外耳道分泌物,特别是深部紧贴鼓膜表面的分泌物,尽量避免损伤鼓膜。应用耳内镜检查诊断真菌性外耳道炎,能大大提高外耳道真菌感染的诊断率,再辅以抗真菌药物能大大提高疗效,因此,使用耳内窥镜是一种更值得提倡的外耳道炎治疗方案[5]。

真菌性外耳道炎的治疗方面,多局部用药治疗,一般不需要全身应用抗真菌药,人们大多采用外耳道滴用抗真菌药耳液。但耳内滴用抗真菌耳液,往往不能在外耳道均匀分布,药物在病灶停留时间短,且不能保持外耳道的干燥,不利于抑制真菌的生长、繁殖。而喷布抗真菌粉剂弥补了抗真菌耳液的不足之处,制霉菌素粉剂是一种抗真菌的粉剂,其应用于真菌性外耳道炎疗效显著[6],既可保持了外耳道的干燥又抑制了真菌的生长、繁殖,而且制霉菌素粉末在外耳道喷布均匀,局部应用量少,全身吸收少,不良反应小,不会导致患者肝肾功能的损害。因此真菌性外耳道炎治疗,喷布制霉菌素粉剂优于抗真菌性滴耳液。

本课题对113例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采用耳内镜下外耳道冲洗联局部抗真菌药,其中57例治疗组采用耳内镜下清洗外耳道后喷制霉菌素粉剂,与56例对照组疗效比较,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因此,耳内镜下外耳道冲洗联合制霉菌素粉剂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取得较满意疗效,且副作用较小,创伤小、痛苦小,实用性强,是值得推广的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13.

[2]金声扬.外耳道真菌病临床诊断及治疗体会[J].北京医学,2003,25(2):95.

[3]熊科亮,张少容,罗璝,派瑞松乳膏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19(22):1050-1050.

[4]黄选兆.耳鼻咽喉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43.

[5]魏雪梅,秦学玲,郑艳,耳内窥镜下冲洗治疗外耳道炎及中耳炎,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4(3):603~604.

[6]杨富灵,刘晓君,邢炜东,刘仲香,制霉菌素粉剂涂布疗法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36例,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23(16):760-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