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的课堂立体的思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2

活动的课堂立体的思维

尉爱娣

——以《图形的拼组》一课为例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浙江省绍兴县钱清镇中心小学尉爱娣

《图形的拼组》是一下年级第三单元内容,是在一上年级学生学完“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旨在通过操作体验活动,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的关系。课堂在一张神奇的长方形纸的引领下开始,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课堂的有效性在学生一一体验中淋漓尽致地得以体现。

一、折一折,折出图形特征折——是手工课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因为学生有了手工课中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折叠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图形特征的探究体验手段,也是很常用的。在《图形的拼组》这一课中,教师从一般到特殊,按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原有的生活经验,有序地进行。

师:拿起长方形,一起来研究长方形。用手指画长方形的上边。(师生指画)相对的边在哪里?(相对的边在下面)

师:指画一下。(生指画)

师:凭你的观察,上下对边长短会怎么样?(相等)

师:怎样验证上下对边相等呢?

(用尺子;对折—让学生演示对折—上下对折)

师:上下对边怎么样了?(在教

师的引导下得出“重合”,上下对边重合了,我们就说上下对边相等。)

师:你能找出其他对边吗?左右对边怎样?(左右对边;左右对边相等—左右对折)归纳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

猜想:正方形的边怎样?(相等)验证:让学生在四条边上写上1、2、3、4四个数字,折一折(沿对角线折),发现写有数字的四条边重合在一起,证明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孩子们能在这样别具一格的活动中,学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感受会有多深,而“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这样结论性的话语就会深刻的烙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了,因为支撑这些结论的体验太丰富扎实了。

二、拼一拼,拼出图形联系

拼——也是根据空间与图形教学内容。图形的拼组时,有些表面上课堂热热闹闹,可实际上对于学生空间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没有多大的作用。这时图形拼组的这一操作环节就显得很苍白无力了。还是以《图形的拼组》这一课为例,让我们感受这位教师是如何将这个“拼”演绎的生动而又有深度的。教师让学生选择(2个相同的长方形;4个相同的正方形;10个相同的正三角形)其中一组,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并用“我用了什么拼出什么图形”的样子同桌说话,再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图形。学生用2个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了一个大长方形、一个大正方形;用4个相同的正方形拼出了大正方形、长方形;用10个相同的三角形拼出的图形更是丰富多彩,有多边形(不规则的、六边形),四边形(棱形、梯形),三角形。其中用10个相同的正三角形拼成三角形后,教师随手将三角形其中一个角的三角形一移,问学生变成了什么?(梯形)。最后教师让学生走动,欣赏同伴的作品。让学生在了解了这么多的平面图形的名称中,体会了图形之间的联系,这里无须学生对所拼成图形的特征有所描述,无须教师过多的赘述,要的就是学生的操作、体会与感悟。

三、变一变,变出思维火花

剪——在教师的引导下,将一个图形折一折,剪一剪,变出了另一个图形的操作体验活动。看似简简单单的一个操作,其实是拼组的延伸。拼一拼,这一种图形拼成那一种图形,还是很直观形象的。而折过后,剪下来,虽然也是这一种图形变成那一种图形,可是其中的奥秘(为什么这样折一折,剪一剪就会变成另一种图形呢?)就会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开始畅游,为后续的教学孕伏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维效果。继续以《图形的拼组》这一课为例:

教师让学生拿出圆形,对折再对折后,边指边告诉学生,哪里是圆弧,圆弧两段的地方叫它端点,接着将这两个端点用虚线连起来,最后用剪刀沿着这根线剪下,展开后,你发现变成了什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快速完成,发现变成了正方形后,发出了表示意外的“哇—哇—”的声音。教师让学生再拿出长方形,卷一卷,变成什么?(圆柱体);将长方形对折再对折,展开后,沿折痕围起来变成什么?(长方体);将长方形均匀地折三次,展开按折痕围起来,变成什么图形?(三棱柱)。看似简单的操作,却将学生的空间思维从平面的带入了立体的空间概念,孩子们的脑海里,这张神奇的长方形的纸,可以变成圆柱体、长方体、三棱柱。

四、做一做,做出生活数学

做——通过教师的引领,将所学的知识马上进行运用,是万事具备,东风又至的一步。只有在前面几个操作体验环节步步到位的情况下,这一步才能水到渠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很辛苦的完成所有的新知预设,可是在学生独立进行操作或练习时,还是困难重重,就只有靠对结论或公式的死记硬背来帮助解决。这或许是《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以《图形的拼组》这一课为例:

做风车,这是这节课最后的环节。教师让学生独立用长方形纸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沿折痕剪出四个三角形(不剪到中心点),分别在三角形右边的底角标上数字1、2、3、4,最后将标有数字的底角拿到中间用钉子在铅笔的一端(有橡皮的那端)固定,风车就做成了。多少概念渗透其中,在教师自然的引导下,孩子们不知不觉的对这些都有了一定的体会或了解。让他们觉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可以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创造更多的东西。

这节课,让听者感觉这并不是一堂一下年级的数学课,而是在一个充满智慧,体现大气而又有很好掌控能力的主持人在那里主持的一个儿童智力节目。在这个节目中,孩子的注意力被吸引了,兴趣被打开了,思维被提升了。这样的课堂,我们成人都喜欢,难道不会被孩子们所期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