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及排尿活动的评估与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7
/ 2

胃肠及排尿活动的评估与护理

金伟

金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保健科1500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7-0324-03

【摘要】目的讨论胃肠及排尿活动的评估与护理。方法配合中医治疗进行评估与护理。结论帮助病人建立正常的排便习惯,不随意使用缓泻剂及灌肠。合理安排膳食,增加粗纤维、多饮水。密切观察病情,防治水和电解质紊乱。外部引流或导尿以避免发生压疮。

【关键词】胃肠及排尿活动评估护理

一、胃活动

(一)胃的解剖、运动形式与生理功能

1.胃的容受性舒张以完成贮存食物的功能。

2.胃的紧张性收缩以完成形成食糜的功能。

3.胃的蠕动以完成运送食糜的功能。

(二)胃活动的评估

重点是对呕吐物的观察:

1.颜色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呕吐物呈鲜红色;慢性出血病人,呕吐物呈咖啡色;胆汁返流入胃,呕吐物呈黄绿色;胃内容物有腐败性改变且长期潴留于胃内,呕吐物呈暗灰色。

2.气味普通呕吐物呈酸味,胃内出血呈碱味,胆汁返流呈苦味,幽门梗阻者呈腐败味,肠梗阻者呈粪臭味,有机磷农药中毒者呕吐物呈大蒜味。

3.呕吐量与性状。

(三)胃活动异常的护理

二、排便活动

(一)大肠的解剖、运动与生理功能

大肠起自回肠末端止于肛门,分为盲肠、结肠、直肠和肛管四个部分。

1.大肠的运动形式

①袋状往返运动;②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③蠕动;④集团蠕动。

2.大肠的生理功能

①吸收水分、电解质和维生素;②形成粪便并排出体外;③利用肠内细菌制造维生素。

(二)排便活动的评估

1.影响排便因素的评估

①年龄;②饮食;③活动;④生活习惯;⑤心理因素;⑥社会因素;⑦疾病;⑧药物;⑨手术和检查。

2.粪便的评估

(1)评估排便次数、量、形状与软硬度。

(2)颜色:柏油便提示上消化道出血;暗红色血便提示下消化道出血;陶土色便提示胆道梗阻;果酱样便见于肠套叠、阿米巴痢疾;白色“米泔水”样便见于霍乱、副霍乱;粪便表面粘有鲜红色血液见于痔疮或肛裂。

(3)气味:严重腹泻病人的粪便呈恶臭;消化不良者的粪便有酸臭味;直肠溃疡、肠癌病人的粪便有腐臭味;上消化道出血的柏油便有腥臭味。

(4)混合物:如粪便中混有大量黏液常见于肠道炎症;伴有脓血常见于痢疾、肠癌等。

(三)排便异常的护理

1.便秘病人的护理

(1)帮助病人建立正常的排便习惯,不随意使用缓泻剂及灌肠。

(2)合理安排膳食,增加粗纤维、多饮水。

(3)鼓励病人适当运动,以增加肠蠕动。

(4)提供隐蔽的排便环境。

(5)采取适宜的排便姿势,卧床病人病情允许时尽量取坐位或抬高床头。

(6)其他可采用腹部环形按摩、针刺疗法、使用简易通便剂等措施。以上措施无效时遵医嘱给予灌肠。

2.腹泻病人的护理

(1)严重腹泻病人应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注意腹部保暖。

(2)饮食护理,鼓励病人饮水,根据病情给予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禁食辛辣、油腻、高纤维食物,严重腹泻时可暂禁食。

(3)密切观察病情,防治水和电解质紊乱。

(4)肛周皮肤护理。

(5)疑为传染性疾病,按肠道隔离原则护理。

3.肠胀气病人的护理

(1)解除肠胀气的原因。

(2)鼓励病人适当活动。

(3)腹部热敷,以促进肠蠕动。

(4)腹部按摩、针刺疗法或药物治疗。

(5)肛管排气。

(四)各种灌肠法

1.大量不保留灌肠

(1)目的:①软化和清除粪便,解除便秘、肠胀气;②清洁肠道,为手术、检查或分娩作准备;②稀释并清除肠道内有毒物质,减轻中毒;④灌入低温液体,为高热病人降温。

(2)操作前的准备:①常用灌肠溶液有0.1%~0.2%肥皂水、生理盐水;②灌肠液成人每次用量500~1000ml,小儿酌减;③溶液温度一般为39℃~41℃,降温时用28℃~32℃;中暑时用4℃。

2.小量不保留灌肠

(1)目的:①软化粪便,解除便秘;②排除肠道内积气,减轻腹胀;③用于腹部、盆腔手术后病人及危重病人、年老体弱者、小儿、孕妇等。

(1)常用灌肠溶液:

①“1、2、3”溶液:50%硫酸镁30ml、甘油60ml、温开水90ml。

②甘油50nd加等量温开水。

③各种植物油120~180ml。

(3)灌肠液温度:38℃。

3.保留灌肠

(1)目的:灌入药物,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的目的,常用于镇静、催眠及治疗肠道、盆腔感染。

(2)常用灌肠溶液:根据灌肠目的选用不同的灌肠溶液。

①镇静催眠:10%水合氯醛等。

②肠道抗感染:2%黄连素液、0.5%~1%新霉素液等。

③慢性盆腔炎:中药等。

(3)灌肠液用量及温度:灌肠液量不超过200ml。溶液温度为38℃。

(4)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卧位:慢性菌痢取左侧卧位;阿米巴痢疾取右侧卧位;抬高臀部10厘米。

三、排尿活动

(一)泌尿系统的结构与生理功能

肾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产生尿液,排出机体的大部分代谢产物;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尿液和排泄尿液。

男性尿道长约18~20cm,有三个狭窄,即尿道内口、膜部和尿道外口;两个弯曲,即耻骨下弯和耻骨前弯。女性尿道长约4~5cm。

(二)排尿活动的评估

1.尿液的评估

(1)尿量及次数:一般成人白天排尿3~5次,夜间0~1次;24小时尿量约1000~2000ml。

(2)颜色:正常新鲜尿液呈淡黄色。

血尿: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结石、尿路感染、泌尿系统肿瘤、结核等。

血红蛋白尿:常见于急性溶血、恶性疟疾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胆红素尿: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

乳糜尿:见于丝虫病。

(3)透明度:正常新鲜尿液澄清透明,放置后可出现微量絮状沉淀物。

(4)气味:若新鲜尿有氨臭味,疑有泌尿系统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有烂苹果气味。

(5)酸碱度:一般尿液pH为4.5~7.5,平均为6.0。

(6)比重:正常成人尿比重波动于1.015~1.025之间,一般尿比重与尿量成反比。

2.常见的异常排尿

(1)多尿:指24小时尿量经常超过2500ml者。

(2)少尿:指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者。多见于心脏、肾脏、肝脏功能衰竭,各种失血症;尿路结石等病人。

(3)无尿或尿闭:指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或12小时内无尿者。如严重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药物中毒等病人。

(4)膀胱刺激症状: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

(5)尿潴留:指尿液大量存留在膀胱内而不能自主排出。

(6)尿失禁:指排尿失去意识控制或不受意识控制,尿液不自主地流出。根据尿失禁的原因分为:真性尿失禁、假性尿失禁与压力性尿失禁三种。

(三)排尿异常的护理

1.尿失禁病人的护理

(1)心理护理

(2)皮肤护理

(3)摄入适当的液体:如病情允许,指导病人每日摄入液体保证在2000~3000ml。

(4)膀胱及骨盆底部肌肉的锻炼,重建正常的排尿功能。

(5)外部引流或导尿以避免发生压疮。

2.尿潴留病人的护理

(1)提供隐蔽的排尿环境,解除心理压力;

(2)调整体位和姿势;

(3)流水声、温水冲洗会阴等诱导排尿;

(4)刺灸法、热敷与按摩;

(5)经上述处理仍不能解除尿潴留时,可采取导尿术。

(四)导尿术(含膀胱冲洗术)

1.目的

(1)为尿潴留病人放出尿液,以减轻痛苦。

(2)协助临床诊断,如留取未受污染的尿标本作细菌培养;测量膀胱容量、压力及检查残余尿;进行尿道或膀胱造影等。

(3)为膀胱肿瘤病人进行膀胱腔内化疗。

2.注意事项

(1)用物必须严格灭菌,并严格按无菌操作进行,严防感染。

(2)保护病人自尊,耐心解释,操作环境要遮挡。

(3)选择型号适宜的导尿管,插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

(4)如导尿管误入阴道,应换管重新插入。

(5)对膀胱高度膨胀且又极度衰弱的病人,第一次放尿不应超过1000ml。以防腹压突然降低而引起虚脱;或因膀胱内压力突然减低引起膀胱黏膜急剧充血而发生血尿。

参考文献

[1]中医临床护理操作及健康教育实用指导.

[2]齐静,费苏琴,田春梅,陈秀荣,王淑平.中医时间护理学研究述评[J].河北中医;2003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