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基础学力的培养与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9-19
/ 2

中学语文基础学力的培养与策略

陈美

陈美江苏省启东市海复中学226200

语文学习过程主要是学生参与的活动,因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学生是否真正提高了语文素养,是否增强了语文学习的能力,这些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显得尤为重要。进入21世纪信息化的时代,作为语文“基础学力”的“听、说、读、写”有了新的内涵。比如,阅读能力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阅读能力,而是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外语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它打破了一贯的“应试学力”的陋习,即一味强调学生“知识、理解”的死记硬背,主张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想像力、合作力、探究力、创新力。

我认为,语文基础学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注重教师的情感熏陶,培养学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学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发展学力。教师要善于把这三方面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前的准备,教学中的讲、问、练,教学后的考核、评价、反馈等。

一、注重情感,培养基础学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接受教学,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双方都乐于参与的一种充满情趣的活动。只有有了学生情感的投入,才能激发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培养基础学力。不能想象学生在不感兴趣或不乐意学习的情况下能够学好语文,所以,教学中如果忽视了教师自身的情感力量,学生学习就会感到无聊乏味。

1.教师要动之以情。教师的言谈、举止、情感甚至个性,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用积极健康的情感去感应学生的情感。上课时,教师目光炯炯,感情真挚,朝气蓬勃,会给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和蔼的面容,亲切的语调,期待的目光,及时的鼓励,适当的姿态,会给学生如坐春风般的愉悦;充满深情的朗读,情趣盎然的讲述,随机应变的机智,都会感染学生,增强课堂吸引力。

2.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离不开教师情感的倾注。“热爱能创造奇迹”,“期待能激励上进”。教学中,我非常重视教学民主,将师生的密切交往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扩大到校外,学生感到“老师似亲人”后,则“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样,师生之间情感共鸣增加,学生的聪明才智、兴趣爱好就能在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中得以发展。当学生向我诚恳地指出“楹联”的“楹”应读作“yíng”而不是“yín”时,我感到了由衷的喜悦。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带来了认知的快乐,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习的能力,他们不是被老师逼着去学,而是主动地、快乐地去参与学习。

3.课堂教学要饶有趣味。孔子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活动具有情境性,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求知时就会兴趣盎然。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我根据语文课以“言”达“情”的特点,善于利用多媒体这个信息载体,恰当地安排教学环节,使一堂课主线清楚、起伏跌宕、节奏明快。比如在教《美丽的西双版纳》一课时,我让学生观看有关的录像和图片,他们感受了“高高望天树”、“悠悠野象谷”,欣赏了优美的“傣族舞”,聆听了悠扬的葫芦丝乐曲,充分体验了傣族“景色美、人文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语文课上,我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听听说说、读读写写、学学做做中长知识、增才干。课堂上他们无拘无束,生动活泼,快乐主动地学习;下课了,他们还意犹未尽,常常围着老师继续提问和讨论……

二、培养习惯,形成基础学力

要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不能仅仅停留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看起来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其实,操作起来难度实在不小,因为这是更高层次的非智力因素。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要培养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1.培养学生严谨踏实、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这种学习习惯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课前、课内、作业、考试、阅读、朗读等各个环节。具体来讲有课前预习课文的习惯;课上有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习惯;听课专心致志的习惯;理解、分析文章有整体性、逻辑性的习惯;回答问题有言语简练、准确到位的习惯;发现问题有举手发言,发表独到见解的习惯;写字时有字迹端正、规范、整洁的习惯;考试时有循规蹈矩、不作弊的习惯;阅读时养成自主阅读且能发现、探究问题的习惯;朗读时有吐字清晰、发音正确、注意停顿和重音、语速和语调的习惯……

这些习惯的培养一定要建立在教师对学生言传身教的基础上。因此,对教师而言,也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教师要在课前提出具体的预习目标;讲课要富有逻辑性,语速要快慢协调,语调要抑扬顿挫;批改作业、试卷时要全神贯注,不放过一个错别字或标点符号。每次作业和试卷的批改情况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并要认真讲评。教师的这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必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逐步会养成严谨踏实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讲究效率、提高质量的习惯。现在,学生在校集中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自主学习的时间非常宽裕,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养成提高效率的习惯。这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对人才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教师要严格培养、训练学生这方面的习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上的高效率、高质量体现在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上,所以,教师上课容、课堂提问也要讲究时间和效率,以训练学生敏捷思维、正确答题。特别要通过精心选择课外阅读去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看看阅读一篇文章的用时和答题的正确率是否成正比。因为快速度的阅读与正确的答题是高质量、高效率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教会学法,发展基础学力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已有知识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由学会到会学。如果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独立自主、探究创造的语文能力,他们将会一辈子受益匪浅。

1.学会看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正确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和课外的参考书,指导学生看书的方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会学的重要标志。如何指导学生看书,特别是教科书呢?应该重视布置学生预习课本内容。教师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编制自学提纲,让学生通过自学划出重点、发现难点、提出疑点,然后带着问题和疑点听课。更要重视指导学生如何正确阅读和运用参考书。

2.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在学习时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积极思考是深入理解教材的表现,也是富有创造力的表现,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这种能力。现在的大部分学生知识与能力脱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维能力欠佳。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学会自学与思考、练习与思考、记忆与思考、回答与思考同时进行,养成思考的习惯,锻炼思维的能力。

3.学会阅读,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学生通过阅读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以及中外名著,就初步具备了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欣赏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需要发挥想象,积极调动情感,运用形象思维。对文章不仅要分析、研究,而且要综合地感受;不仅要理智地了解,而且要亲切地体会,真正领略“文章的细微曲折之处”,“窥见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阅读的境界,使自己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欣赏能力的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且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很大,因此,教师切不可操之过急甚至求全责备。

4.学会分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就是要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去寻求答案,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学习。有时,也许在探究的过程中并没有找到理想的答案,但学生通过探究,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学会自己收集信息,这就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和习惯,这就是最大的收获。从这个意义上讲,探索比结果更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