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格局下的居住区景观设计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8-18
/ 3

经济新常态格局下的居住区景观设计探索

陶士虎

(南京二十一世纪城市环境景观艺术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进步,居住区业主也更趋向欣赏简约生态实用的景观,真正倡导景观设计的回归,从各种风格化、视觉化转向邻里文化的打造、健康生活的引导。本文首先对居住区景观设计现状进行分析,并围绕几个方面探讨了经济新常态下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对策。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居住区;景观设计

前言

目前,国家经济建设放缓脚步,不再盲目追求GDP数字的增长,房地产在不断降温,对于居住区景观设计,开放商越来越注重经济性、生态性,更加注重景观成本的控制,因此在具体设计时以人为本,摒弃繁琐的表皮,着力于“生活化”景观的打造和邻里文化的构建。

1我国居住区景观设计现状

1.1房地产景观对景观本质价值观的“绑架”

我国从1994年到2014年的房地产业的黄金20年中,高速的经济上行期,房地产业也是如火如荼,居住楼盘产品的销售卖点从早期的建筑品质、户型特色到现在锁定了小区景观,冠以各种修饰词的“景观楼盘”、“景观楼王”等。住上一个景观上颇具盛名的小区俨然就是身份不凡的象征。地产的兴旺让开发商轻而易举地把对景观的大把投入消融到房价中,甚至景观也让地产产品产生了溢价!这无疑也促进了地产景观的繁荣。

房地产景观的繁荣,依托无孔不入的地产广告,加上以龙湖地产倡导的地产景观样板展示区,让地产景观渗透到人们的生活深处,甚至现在连机场候机室的书报亭里都涌现出大量的地产景观刊物。景观行业在我国的起步发展本来就较晚,国人对景观的审美价值还比较朦胧,行业对此也无健全的价值导向,这时,地产楼书广告充当了景观的“普及和鉴赏读本”,潜移默化中给人们建立了“景观评价标准”,该标准是肤浅的,甚至错误的,危险的。人们往往认为各种模仿法式、美式、西班牙、欧式等景观便是洋气的、高端的景观,模仿的越是纯正,景观造价投入越高、景观越是品质高,游泳池、大水景、加纳利海栆树一度成为高端楼盘的标配,南京出现了诸多如“星雨华府”那样单平方景观造价达1200元的景观盘。大家认为的优质景观一定是被冠以“大气”、“尊贵”、“XX风情”等各种形容词。如果从房地产营销角度来看,“景观”是产品的包装,通过“景观”来逐利,促进地产的兴盛,其视觉化的设计导致对业主社区生活关怀缺失,这种消极是在小区这个小范围内的,可怕的是这种偏离设计之原点的地产景观误导了人们景观价值取向,这种错位的景观价值取向一旦叠加到城市其它方面的环境建设中(如市政道路景观、公园景观、滨水景观、学校景观、厂矿企业办公区景观等),对城市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则是巨大的、可怕的。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经济新常态战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地产景观应抓住该契机,剔除景观表象的繁荣,回归设计的本源,倡导真正科学的景观设计理念和评价体系,从而促进景观行业乃至城建工作的健康发展。

1.2小区景观设计“风格化”过于强势

房地长的黄金二十年里,风格化景观始终是强势的主旋律,简欧、法式、西班牙、葡萄牙、地中海、欧式、泰式、东南亚等各种风格风生水起。各个设计机构,包括高校学生都致力于研习各种风格化景观,不在切实关注人体工程学、文化、历史和生态。

这种以促进住宅的销售为目的的设计,忽视了小区居民真实的居住需求,只重视“表面文章”,过于追求美观、气势,从而忽略了景观设计的地域文化、人文文化的融入,致使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千篇一律,缺少特色。

较为典型的是恒大地产开发的楼盘,各个城市的恒大楼盘基本是千人一面的简欧景观风貌,是入口一个气派的跨拱大门,进入大门是个迎宾广场,入口轴线对着一个大的中心湖,湖边布置会所,欧式雕塑、花坛树池乃至地面铺装等景观元素如出一辙,其超大的中心湖在冬季寒冷结冰的北方,到底能有多大的景观价值很值商榷,但其商业化的成功,也给别的楼盘开发输送“这种设计的大水景楼盘很受青睐”的信号,便不顾地域气候特点而争相效仿。这种风格化景观的机械复制,是对绿地资源和经济投入的浪费,也无法带给居民亲切、温暖的情感体验。

南京城东郊的“天泓山庄”,2003年元月建成,当时一度成为东南亚风格景观的典范。热带的海栆、布迪椰子、随处可见的水景、砂岩雕塑为小区主要景观元素,当时一开盘销售便售价不菲,超过主城。其架空层的设计也极为豪华,设置了许多雕塑小品,好多地面采用卵石散置的形式,形同日式枯山水,但打造精致化景观的同时,也损失了大量的生活空间。现在再看,架空层里的景观均已明显萧条,因为人的参与性弱,特别是晚上,尤为冷清,偶尔路过,在幽暗中忽见一“人体(东南亚式雕塑)”依墙而立,颇感惊悚,儿童都惧而避之。反之,如果架空层设计,紧扣社区的业余文化生活和交流活动,辅以充足的灯光照明,设置乒乓球桌、棋牌桌、儿童游乐设施、健身设施,三五知己小坐,喝茶聊天,一定是聚集人气,洋溢着邻里温情的“户外客厅”,且这样的景观将花费更少的景观投入。

1.3景观设计机构的“模块化”拼装设计

一些景观设计公司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提高景观出图效率,总结了一些设计过的较为美观的景观元素和景观布局组合,形成固定模块,套用到互不相干的项目中,失去了对项目应有的认真分析,造成诸如休闲活动场所远离居住密集的建筑,景观组团与建筑入口、窗户关系冲突等问题,一味追求景观视觉化。尤其是一些如贝尔高林、易道等知名公司,他们在景观设计上具备强势的话语权,其设计作品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行业的标杆性和导向性,更应严于律己,以实实在在的优秀作品面对社会。

1.4种植设计过于追求“画意”

小区景观绿植强调“画意”的景观,人工修剪工作大,忽略了其发挥植物应有的调节小气候的生态特性,忽略了植物间的相克相生,只要视觉景观好就无视植物习性上是否情投意合而“拉郎配”。有的不考虑是否适合当地生长,缺少对本土植物的利用,不但成活率低,经济效益差,而且绿化的后期养护费用高,补苗移植难度大、造价高,“适地适树的原则”成为停留在方案文本中的一句空话、套话。

2经济新常态下居住区景观设计思考和对策

2.1回归设计原点,“做景观”即“做生活”

设计是“文与质”,“用于美”,“心与物”的和谐统一,是先秦和希腊造物思想的基本精神。居住区景观的设计应深入考虑居民的精神诉求、身心健康诉求、日常生活诉求等,通俗的讲,“做景观”即“做生活”。社区景观不是拙政园、留园等士大夫达官贵人自我把玩观赏的场所,而是充满如同赶集买菜、家长里短那样朴实生动的生活化场所。所以在进行居住区景观设计时,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景观元素的应用应最大程度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力求做到景为人用。设计时要考虑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年龄人活动的特点,要求有明确的功能分区,要形成动静有序、开敞和封闭相结合的空间结构,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居住区户外空间的使用者大多为老人和孩子,老人相对喜欢静谧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看报、下棋等等,因此在设计老年人活动场所时,应充分考虑其实际需求,设置座椅、石凳等休息设施,同时还应设计集散广场,安置体育器材,便于老年人锻炼身体。儿童好动,他们有亲近自然的天性,对色彩的感知能力较强,因此对于儿童活动空间,景观小品应符合儿童的喜好,色彩要醒目,同时植物的配置要避免有毒、有刺的植物,儿童游乐区附近要考虑成人看护休憩的场所。

2.2研究低成本景观建设思路,打造“高性价比”景观

近来,楼市趋向理性,其销售也更加考虑以低价来吸引购房者。居住区景观的设计,势必考虑经济性,也就是要充分考虑工程的建造成本,这关系到售价和开发利润,更要顾及到长期的养护成本,这也与物业管理费用息息相关,因此在进行居住区景观设计时,十分有必要坚持经济原则。国外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大都崇尚朴素,经济实惠,很少有不必要的铺张设施,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只有在不铺张浪费的基础上,来解决人们的居住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设计也才算是一个成功的设计。设计主材不是一味的采用花岗岩,可提倡多用透水砖、彩色透水地坪,景观构筑物可结合采用真石漆喷涂,仅在压顶或底座柱墩等部分采用石材。景观构筑小品等硬景应少而精的布设,广场的设计科学计算其体量大小,与附近居住户数相适应,避免设计成缺乏亲和尺度感的空旷广场,既不适用又造成浪费。绿化除了多用乡土植物外,还应注重使用不需修剪或少修剪的植物,以降低后期的维护成本。

2.3做响生态概念,做足生态文章,落实生态细节

相信随着房市的降温,开发商靠各种异域风情,标新立异的景观吸引眼球的建设思路必将随之调整,“去风格化”的景观设计将可能成为新一波景观思潮,当开发建设单位在低成本限制的情况下,将无法再鼓吹出需大量资金支撑的各种“风格”、各种“主义”,但地产营销对景观卖点的需求却不能没有,寻求与低成本景观相匹配的景观概念、景观卖点,成为设计师和业主共同的课题。而“生态”是国家乃至全球发展的主旋律,且将成为永恒的理念,永不落后。设计师应抓住时代契机,将“生态”的理念切入到设计中,和开发单位达成共识,借助地产营销的策划和广告宣传,将生态的主旋律奏响。当生态的概念深入人心后,设计师大可在生态上大做文章,潜心景观的“生态性”,不再被迫受囿于各种“风格性景观”,安心地做有良心的设计。开发单位和设计单位的合力,必将推动地产景观的新时代。

一个生态化居住空间,不仅是有清新的空气、充足的日照、稳定的植被群落,还应是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这样一个生态系统不仅仅包括住宅里的人,还应该包括水里的鱼、树上的蝉、行道树、乃至各种微生物等等,应该为各种生物提供一个栖身之所。所以,在居住区景观设计时,应该为生物提供一定的缓冲区,利于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景观将更接地气、更活力、更健康。

2.4“地产景观”转向“社区景观”,缔造社区文化,关注“心境景观”

除了优美的“环境景观”,还应关注业主的“心境景观”,如景观带给人们的儿时的回忆,或带给人诗意的遐想等。如一口枯井、一块磨刀石、一盘石磨、一棵枣树,都会将人的思绪拉回儿时,缓解乡愁。有生活沉淀和印记的景观才能满足居民的精神归宿和情感寄托。景观还可传承演绎传统村落的“村口文化”,传统的民居村落中,村口经常是居民们闲暇聚集交流、孩童嬉闹的场所,是整个村居的“消息树”,邻里情感在此升温发酵。居住区的景观应多多开辟“户外客厅”,营造“村口文化”。

3结语

总之,居住区景观越来越受到房地产企业和居住者的重视,景观在居住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房地产行业全面降温,居住区景观设计应逐渐回归理性,在景观设计中,应从以前的沉迷于各种西班牙、意大利、大水景等景观风格的重金打造转向为注重实际功能的、减少建设成本和后期养护的生活型、生态型景观。

参考文献:

[1]苏惠.居住区景观空间的发展与私密空间的营造[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9)

[2]邹巨龙.珠三角居住区低成本景观设计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