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的护理梁红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3

小儿腹泻的护理梁红梅

梁红梅1梁晓梅2赖永海2

(1仁寿县人民医院儿科四川仁寿620500)

(2仁寿县第二人民医院四川仁寿620575)

【摘要】目的:是探讨小儿腹泻病的整体护理,增加患儿的治愈率,促进小儿腹泻病的护理工作更好的发展。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118例小儿腹泻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总结临床预防和护理经验。方法:对118例腹泻患儿进行严格消毒隔离,根据病情合理治疗,精心护理。结果:痊愈出院60例,住院天数最少2d(3例),最多12d(1例),平均住院5.48d;好转出院的患儿58例,住院最少1d(7例),最多9d(3例),平均住院3.71d,无死亡病例。结论:我院小儿腹泻病的整体护理质量安全、可行。

【关键词】小儿腹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1-0009-02

【Abstract】ObjectiveIstoexplorethewholenursingofchildrendiarrhoea,increasethecurerateofchildren,promotethebetterdevelopmentofthenursingofchildrendiarrhoea.MethodsSelectinNovember2015-November2016ourhospital118casesofinfantilediarrheapatients,theclinicaldatawereretrospectivelyanalyzed,analysissummarytheclinicalpreventionandnursingexperience.Methods:118casesofchildrenwithdiarrheawerestrictdisinfectionisolation,accordingtotheconditionofreasonabletreatmentandcarefulnursing.Results60patientswerecured,hospitalizationdaysatleast2d(3cases),upto12d(1case),theaveragehospitalization5.48d;Improvingdischargeof58caseshospitalizedatleast1d(7cases),upto9d(3cases),theaveragehospitalization3.71d,noneofthepatientsdied.ConclusionOurhospitaltheholisticnursingqualityandsafetyofchildrendiarrhoeaandfeasible.

【Keywords】Infantilediarrhea;Nursing

1.概述

小儿腹泻[3],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本病一年内均可发生,夏秋季节尤其易于发病,不同季节发生的腹泻,临床特点有所不同。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1岁以内约占半数,以夏秋季常见。急性腹泻指的是病程在2周以内,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至2月之间,慢性腹泻病程大于2个月以上,在临床上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

临床资料:本组患儿118例,年龄:0~3月6例,3~6月24例,6~9月43例,9~12月45例,给予护理后,85例效果显著,22例效果一般,11例不明显。

2.病因与发病机制

2.1病因[3]

2.1.1易感因素:婴幼儿易患腹泻与下列因素有关。

(1)消化系统发育不健全,胃酸分泌低、消化酶量分泌少,酶活性低。婴儿饮食质和量变化较快。婴幼儿水代谢旺盛,对缺水的耐受力差,一旦失水容易发生体液紊乱。婴儿时期神经、内分泌、循环、肝、肾功能发育不成熟,容易发生消化道功能紊乱

(2)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机体防御功能差:胃酸酸度低,杀菌力弱,同时血中免疫球蛋白和胃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不足,易患肠道感染。

(3)正常肠道菌群未建立,肠道菌群失调,正常肠道菌群可以抵抗致病菌的侵入。

(4)婴儿生长发育较快,所需营养物质较多,胃肠负担较重,易发生消化不良。

(5)人工喂养比母乳喂养患儿肠炎感染机会高10倍,牛乳营养成分的破坏。

2.1.2感染因素: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

(1)病毒感染:人类轮状病毒是引起秋冬小儿腹泻最为常见的病原。其他有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诺沃克病毒等。

(2)细菌感染:大肠埃希菌是细菌感染中的主要病原,包括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肠致病性埃希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其他有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鼠伤寒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3)真菌和寄生虫:小儿以白色念珠菌多见,梨形鞭毛虫、结肠小袋虫及蠕虫感染也可引起肠炎。

2.1.3非感染因素

(1)饮食不当:饮食因素:食物质和量的变化(过早喂淀粉和脂肪食物)。过敏性腹泻:对牛奶或大豆过敏。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当喂养不定时、不定量或不适宜,以及突然改变辅食种类等,同时由于食物或食具被污染亦可引起肠炎。

(2)气候因素:冷-肠蠕动增强。热-消化液、胃酸分泌减少,或口渴饮奶过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3)疾病引起:患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或急性传染病可伴有腹泻。

(4)其他:个别婴儿对牛奶或某些食物成分过敏,以及气候突然改变等因素均可引起腹泻。

2.2发病机制[1]

“渗透性”腹泻:肠腔内存在大量不能吸收的具有渗透活性的物质。

“分泌性”腹泻:肠腔内电解质分泌过多。

“渗出性”腹泻:炎症所致的液体大量渗出。

“肠道功能异常”性腹泻:肠道运动功能异常。

不少腹泻并非由某种单一机制引起,而是在多种机制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2.2.1感染性腹泻

大多数病原微生物随污染的水或饮食进入消化道,亦可通过污染的日用品、手、玩具或带菌者传播。病原微生物能否引起肠道感染,决定于宿主防御功能的强弱,感染剂量的大小

和微生物的毒力(黏附力、产毒力、侵袭力、细菌毒性等)。其中以黏附力最为重要。

(1)病毒性肠炎:病毒侵入肠道后,侵袭小肠绒毛上成熟的上皮细胞,小肠黏膜回收水、电解质能力下降,肠液在肠腔内大量积累而引起腹泻。同时继发的双糖酶分泌不足,使食物中的糖类消化不完全而积滞在肠腔内,并破坏肠道内细菌分解,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进一步造成水和电解质的丧失,加重腹泻。

(2)细菌性肠炎:肠毒素性肠炎,主要是产生肠毒素的细菌侵入肠道后黏附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上,进行繁殖和产生肠毒素,使小肠液总量增多,超过结肠吸收的限度而产生腹泻,排出大量无脓血的水样便;侵袭性肠炎,主要是侵袭性细菌侵入肠黏膜组织,引起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溃疡和渗出等病变,排出含有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的菌痢样粪便。

2.2.2非感染性腹泻,饮食性、气候性、其他因素。

主要是饮食性腹泻,由饮食不当引起。当进食过量或食物成分不恰当时,消化吸收不良的食物积滞于小肠上部,使局部酸度减低,有利于肠道下部细菌上移和繁殖,造成内源性感染和消化功能紊乱,肠蠕动增加,引起腹泻,水、电解质紊乱及中毒症状。

2.2.3抗生素相关性腹泻[3]

一些抗生素可降低碳水化合物的转运和乳糖酶的水平。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肠道正常菌群减少,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可大量繁殖,引起药物较难控制的肠炎。

3.临床特点[3]

3.1分类

(1)感染性腹泻:除已在传染病章节中叙述的痢疾、霍乱外,其他统称为肠炎。

(2)非感染性腹泻:包括食物性、症状性、过敏性及其他腹泻病。

3.2分期,按病程分:急性:<2周,迁延性:2周至2个月,慢性:>2个月

(1)急性:病程连续在2周以内。

(2)迁延性:病程连续在2周至2个月。

(3)慢性:病程连续在2个月以上。

3.3分型

(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委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等)。

3.4几种常见病原所致肠炎的临床特点

(1)大肠杆菌肠炎:以气温较高的5~8月份发病最高,其中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与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的粪便均呈水样,混有黏液,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与细菌性痢疾相似,需作大便培养才能鉴别。

(2)空肠弯曲菌肠炎:多发生在夏季,症状与细菌性痢疾相似,但较轻。

(3)鼠伤寒沙门菌小肠炎:全年散发,夏秋季为多。主要症状为发热和腹泻,大便有腥臭味,严重者每日大便可达30次以上,伴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腹泻频繁者迅速出现脱水和酸中毒,甚至发生感染性休克、DIC或败血症。年龄越小,病情越重。一般病程2~4周。

4.护理问题[2]

4.1腹泻与喂养不当、感染有关。

4.2体液不足与呕吐、腹泻丢失体液过多有关。

4.3体温过高与肠道感染有关。

4.4臀部皮肤发红及糜烂与大便次数增多有关。

4.5知识缺乏与家长缺乏饮食卫生及腹泻患儿护理知识有关。

5.护理目标[2]

5.1腹泻次数减少,大便性状正常。

5.2脱水的症状和体征得到改善。

5.3体温恢复正常。

5.4不发生皮肤黏膜损伤。

5.5患儿家长能说出腹泻患儿的护理要点。

6.护理措施[2]

6.1预防护理

(1)肠道内感染性腹泻由于发作快,病症严重,对于新生宝宝的健康甚至生命都会造成相当大的威胁,所以要想避免这种危害,爸爸妈妈的关键就在于正确预防。

(2)不洁净的人工喂养是造成肠道内感染性腹泻的最大原因。所以,我们首先提倡母乳喂养,不但能帮助宝宝远离腹泻隐患,还能增强宝宝对各种病菌的抵抗力。但需注意,母乳喂养的妈妈在喂奶前同样也要先清洗乳房,一般用温水洗净即可。

(3)如果实在缺乏母乳喂养的条件,那就只能严格控制病菌可能接触宝宝的机会了。牛奶和奶具,还有宝宝使用的衣物等,在使用前和使用后都必须严格消毒,如煮沸消毒,或用诸如“滴露”等消毒清洗液都是不错的办法。如果条件许可,可用专为宝宝喂养用具和衣物设计的消毒清洗液来分类消毒。对于家中任何可能接触到宝宝的人,包括爸妈、家人及护理小孩的护士、阿姨等,都必须非常注意个人卫生,做到勤洗手、勤消毒,当自己身体不适时更要远离宝宝。

6.2一般护理

(1)保持清洁,勤换尿布,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次大便后,宜用温水清洗臀部及会阴部,并外扑滑石粉,以预防上行性泌尿道感染、尿布疹及臀部感染。勤翻身,特别是对营养不良患儿、输液时间较者或昏迷患儿,应预防继发肺炎,避免褥疮发生。呕吐频繁患儿应侧卧,防止呕吐误吸引起窒息,同时要常擦洗,避免颈部糜烂。按时喂水或口服补液用的含盐溶液,以缩短静脉补液的时间及避免脱水。喂食要耐心,应准确记录摄入量。

(2)细心观察病情,认真做好病情记录:每天均应记录粪便的次数、颜色、性状、气味及其混杂物质等。记录补液后第一次排便的时间及量,以便依据情况补充液量。如有呕吐者,还应记录呕吐的次数、量及性质等。并应详细观察全身症状,注意脱水、酸中毒的恢复情况及有无腹胀、精神萎靡.2和心音低钝等缺钾症状的出现。按时测量体温。

(3)测量体重:患儿入院后,要准确测量体重,以便依据体重估计脱水程度、决定用药剂量。在入院24小时后,应再测体重1次,以后每隔2~3日定期测量1次,直到出院为止。

6.3补液护理

(1)服用ORS溶液,向家长说明和示范配制方法和服用方法,根据病情指导服用量。一般轻度脱水口服液量约50~80ml/kg,中度脱水约80~100ml/kg,于8~12小时内补足累计损失量,脱水纠正后将余量以等量水稀释按病情需要随时口服,中度以上脱水或吐泻严重的患儿予以静脉补液。

(2)静脉输液护理

保证药液用量准确;注意各种注射液的配伍禁忌;经常检查注射部位有无药液外漏、肿胀、静脉炎及包扎过紧等,保持注射部位干燥清洁,以免污染;掌握输液的速度,一般按每毫升16滴计算,并每隔15~30分钟观察一次输入速度是否合适,对伴有营养不良或肺炎的患儿速度宜慢;在输液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有无皮肤潮红、皮疹、寒战、恶心、呼吸困难、青紫或体温突然升高等药物及输液反应。

【参考文献】

[1]诸福棠,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上册)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86-1299.

[2]季玉光.腹泻婴儿如何喂养[S].现代护理报,2005-3-5.

[3]儿科学]临床医学八年制课程2005年8月第一版,260-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