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评价体系研究张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评价体系研究张峰

张峰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南京210005

摘要:历史文化名城是政府管理与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通过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及外延进行分析得出其构成主要包括物质层、文化层、时间层3个方面,在制定了选取指标标准的基础上,构建了由目标层、准则层、项目层、因子层4层组成的历史文化名城评价体系,针对不同层次指标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制定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评价体系

引言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在五年多年历史长河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一座座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名城是重要的遗产。保护和合理开发这些历史文化名城是当代城市建设管理者的重要职责。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当前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已经成为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

1历史文化名城评价体系构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14条把历史文化名城定义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条件包括物质层和文化层,同时城市历史见证了人类活动的变迁,历史文化名城应是有历史有故事的城市。因此,历史文化名城评价体系可以从物质层、文化层和时间层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根据对评价体系初步分析,构建的历史文化名城评价指标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项目层、因子层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第1层次是目标层,即评价目标,为历史文化名城综合指数;第2层是准则层,即历史文化名城的物质层、文化层和时间层3个准则;第3层是项目层,包括民间艺术、饮食文化、名人轶事、民俗风情、生产活动、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自然风景名胜、城市历史、城市历史地位、城市演变12个项目。第4层是因子层,即每一个项目层由哪些因子构成,它是评价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

2历史文化名城评价指标分析

2.1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产业融合的维度分析

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地域性概念,其旅游产业的融合应立足地域视野和“历史文化”的指向性。首先,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产业融合应立足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城镇),不是某一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而是旅游与其经济产业整体全面的融合;其次,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等产业融合形式,但其旅游的核心吸引是富有历史文化的城市本身,以及众多的文物、遗址、遗迹和文化表达。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产业融合的维度应包括横向融合、纵向融合,其融合的结果是新业态产生和旅游集团化发展。

2.2融合的驱动力

目前,学术界对旅游产业融合驱动力的研究并未达成一致意见。旅游产业的无边界特性决定了其产业融合的必然趋势,旅游产业的强关联性则使它更容易突破已有的产业边界渗透到其他产业中去,但旅游产业的无边界性只是其产业特点,并不能成为产业融合的驱动力;也有学者认为旅游科技创新与运用、旅游市场新变化、企业谋求合理利润、政府制度环境优化共同构成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因,但这种观点是基于经济产业整体的角度,并未体现旅游产业的特殊性。

2.3政务公开,提升公民参与度

首先,国家必须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让市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等权利得到切实的保障,完善听证会制度,公开征求群众意见。其次,要搭建民众与决策层之间公平、畅通的交流渠道,如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收集公众的意见,为决策提供依据;通热线和网上交流平台,解答市民的疑问,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公众基于政府部门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投票复决等。第三,由于我国民众的参与意识并不十分强烈,因此宣传工作是公众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的重要前提。为了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可以在行政机关内部设立宣传部门,并制定宣传工作的考核办法,确立多样化的宣传形式在人流量大的广场设立宣传点,发放宣传资料,并组织干部、专家、志愿者等接受群众咨询。

2.4时间层评价指标分析

时间层反映的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时间长度以及在历史时期的变动情况,包括城市的名称、城址、等级体系的变化。城市的时间长度越长、变动情况越少,城市的地域文化、历史遗留物才能越丰富,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城市的时间层决定城市的文化层和物质层。时间层包括城市历史、城市历史地位、城市演变3个三级指标。城市历史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根基,纵观国务院公布的129历史文化名城,几乎所有的历史文化名城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说城市悠久的历史是产生城市绚丽多彩的文化及数量众多的历史遗迹的前提。

2.5物质层评价指标分析

物质层是指城市在历史时期保存下来的文物古迹和自然风景名胜等物质实体,是历史文化名城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城市保留的这些物质实体是城市历史和文化最具体最直观的载体,也是评价历史文化名城核心的部分。物质层包括文物、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自然风景名胜4个三级指标。文物古迹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可移动文物。

结语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是专项旅游形式的地域概念,特定的文化主题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前提,其产业融合是解决当前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保持其健康发展的诉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产业的融合应该从横向融合、纵向融合两个维度出发,其融合的结果是新业态产生和旅游集团化发展。旅游市场的需求变化是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产业融合的根本驱动力,产业融合类型在替代性融合、互补性融合的基础上还应存在共享性融合和新业态产生。

参考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Z].2015-04-24.

[2]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Z].2008-04-22.

[3]GB50357-2005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S].

[4]丁雨莲,赵媛.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因、路径与主体探析:以深圳华强集团融合发展旅游主题公园为例[J].人文地理,2013(4):126-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