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生命的美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人文关怀生命的美学

张东辉

郑州市二七区艺术小学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完善的人”,它要促进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但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只强调了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很少提到情感陶冶的目标。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实施情感教育,让情感成为教学的催化剂。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课堂;情感教育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借助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加强语文的感染力,一方面能使语文学科中的听、说、读、写能力和知识在寓教于乐中得以具体实施;另一方面能使学生人格和个性得到完美、和谐的发展,达到塑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我十分重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利用课文中表现出来的美的形象和美的情感去感染、陶冶学生,使学生爱学乐学,在主动的学习中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

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人类共同离不开感情的交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养成向上、向善、向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尤为重要。

构建道德课堂离不开情感课堂的支撑,情感课堂是构建道德课堂的基石。情感是良好师生关系的纽带,是发展学生个性、提高成绩的前提。

一、在道德课堂的建构中,情感课堂的提出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情感教育是道德课堂构建的前提

“道德课堂”是一种高品质的课堂形态,要求教育者用“合道德”的方式,在保证学生身心愉悦、人格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的学习过程中,使学习者获得学业进步和身心全面发展。学生人格健康,有积极地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可以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找到准确的人生定位。

(二)情感教育是道德课堂的灵魂支撑

学生而言,可以在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得以身心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地发展;对教师而言,课堂是教师生命延续的舞台,是教师追求卓越的过程,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完善人格,实现生命的价值和幸福。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沟通,更有利于课堂的顺利进行,更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三)情感教育是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的纽带

语文教材是双隐形的翅膀,语文教师应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二、善于设计课堂导语,努力创造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交融点

王夫之讲“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可见情与景是统一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导语设计上,善于利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情感所产生和存在的情境,争取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角色,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找到与作者情感交融的契合点。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能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符合课文内容,均可加以运用。如上《智取生辰纲》一课时,课前先放《好汉歌》,那高亢激越的曲调,使学生听后精神振奋,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节拍唱起来,迫不及待地想深入课文了解生辰纲是如何被智取的。

利用情感导入的方式还有很多,如教学《木兰诗》可从播放豫剧《花木兰》选段入手,教师简介木兰从军的故事及背景,让学生感受花木兰代父从军的豪情与爱国热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自叙自己求学读书的经历,说明童年的乐趣既在嬉戏玩耍中,又在读书求知中;教学《天净沙•秋思》可用音乐《橄榄树》为导入背景音乐,再这样设计导语:“七百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天净沙•秋思》这部作品,它以极为出色的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他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统一,整部抒情作品只用了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悲哀……”

三、精心挖掘情感目标,注重课堂教学设计的适宜性与多样性

文章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果。阅读的过程也是师生透过文字相互激发、渲染、传递、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像设计导语一样以情动情。

文学作品之所以感人,一方面在于它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晶,情寓于字里行间,有的直抒胸臆,情动于中;有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的“道是无情却有情”……另一方面是教师理性的诱导带来情感的撞击。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可利用韩麦尔先生的动作和表情引导学生联系背景、联系性格和老师的责任感分析其痛苦、激动的原因在于他热爱法语、热爱祖国,由此不难实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语言,热爱老师的高尚情感”这一情感目标。

四、合理指导朗读,巧妙利用诵读表达情感

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情感凝结在作品中,我们在学习时就要通过语言文字这一媒介来理解作者的情感,进而转化为自己的情感。朗读是理解教材情感的重要环节,特别是一些文学作品,例如诗歌、散文,无需教师过多地分析讲解,只要抓住朗读这一环节,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朱自清的《背影》很适合朗读,我在教学中分四步进行:(一)先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把握课文的基调。(二)按朗读知识和旁批提示,学生自己确定语速、停顿、语调、语气,默读或小声读,理解课文的情感。(三)放声朗读,体会课文的情感。(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通过这样反复朗读,做到教材情感和学生情感的融合统一,学生也就深刻理解了作者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我们深信,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情感教育一定会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使语文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光彩,进而促进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我始终相信,语文学科是生命的美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给予学生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