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二三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二三谈

郑海燕

郑海燕

〔摘要〕语文的中考、高考根据语文教学大纲出题,是对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检验,反映学生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但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却连基本应用文都写不好,阅读材料断章取义,与人交谈不知所云,语文教学的这种情况急待进一步改变。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浅析

据统计,现在学生语文的中考、高考成绩呈下降趋势,是不是题出得越来越难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根据语文教学大纲出题,是对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检验,反映学生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但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却连基本应用文都写不好,阅读材料断章取义,与人交谈不知所云。这种情况足以说明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急待进一步提高。

1激发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让人积极主动地去了解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然,了解、寻找的过程也就成了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语文的学习兴趣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做到“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他可能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喜欢上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反之,也可能因为不喜欢某位老师而讨厌他所教的学科。要做到是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老师心中必须有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教师来讲,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疑地回答说:爱孩子。”“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就是对孩子们的深沉的爱,父母亲的亲昵温存、风吹草动,睿智的严厉和严格要求结合的那种爱。”因此,只有把每一个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知他们所知,想他们所想,痛他们所痛,让他们打心眼里体会到来自老师的爱,赢得他们的心,他们才能不自觉的把这种爱转换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种情感教育的影响力往往比教师苦口婆心的劝说更有效,更易于学生接受。

其次,情境导入,激趣设疑。随着计算机水平的提高,多媒体技术的成熟,很多老师已抛弃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式,音乐、图片、动画等的灵活运用大大丰富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是也加大了信息的接收量。如教学《桥之美》一课,先请同学们配乐欣赏了不同环境下各种各样的桥,在同学们惊叹桥竟然如此美丽时引入课文———如何欣赏桥的美。

第三,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若在课堂中安排一些小活动,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还能有效地加强理解和记忆。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要求同学小组合作编排课本剧,表演、评价、修改、再表演,就这样,一节课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分析。当然,教师如能参与活动,恰当的加以引导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综合活动《老照片的故事》时,有些同学不敢上台做介绍,我就利用多媒体出示了自己家的老照片,并讲述了照片背后的故事。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先演唱由此谱曲的歌,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再教唱,最后做分析。这些都成了我和同学们记忆中难忘的课之一。

2培养阅读习惯

让阅读成为习惯,对于提高自己的认知和思考与百利而无一害,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就等于给自己建造了一个逃避人生中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培养阅读的习惯就是把“要我读”转变成“我要读”的过程,最终达到以读促解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通过以下途径:

2.1设疑法。可截取课文片段,讲至关键处打住,造成“欲知后事,且到文中寻找”的悬念。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有教师叙述导入:“我的叔叔写信说自己在美洲发了财,想回来和我们一起过快乐的日子。于是,我们全家都急切地盼望她能早点回来。可是当他出现我们面前的时候,父母却像躲避瘟疫一样的躲着他,这是为什么呢?”为了弄清事情的原委,同学们自然会到书中寻找答案。

2.2指导法。①指导阅读内容。“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审美价值、社会文化意义及在欣赏感悟、思维品质等方面的作用,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追求对学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推荐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因为文中主人公保尔积极进取、顽强勇敢、热爱生活、永不退缩的高贵品质,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推荐同学们读《一碗阳春面》,因为文中母子三人面对困难的奋斗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们。②指导阅读方法。不出声、不指读、不回读、不躺着趴着读;找时间读,如睡觉前、入厕时、午休中,三五分钟,积少成多,贵在坚持;找安静的地方读,远离喧嚣,远离电脑电视;写写读书笔记,发发微博日志,与志趣相投者以文会友,相互切磋,相互提高;尝试逛书摊、泡书店,让读书像听流行歌曲一样变成一种享受。

3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

我们往往有这样深切的体会,看一本小说和看一部由此小说改编的电影,往往后者印象更深,更何况语文所涵盖的内容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贯穿古今,无所不有,很多内容不能眼见为实,多媒体也不可能再现所有的图景,若能打开联想的大门,张开想象的翅膀,那么就能在语文世界自由翱翔了。

通过对比,让学生感悟、联想,知识迁移:如讲到《安塞腰鼓》结尾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的作用时,请大家回忆《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在诗中的作用,两相比较,得出结论———都是为了衬托寂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启迪想象:如《羚羊木雕》一文中的妈妈逼着“我”去要回会送给好友的木雕,反问学生“如果你就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利用多媒体,营造身临其境之感:如《三峡》的山高、水急、凄清均由多媒体图片出示,辅以凄婉的猿啼,再来学习、背诵就轻松了许多。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功夫在课堂,延伸在课外,我将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不断生成教学智慧,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133团一中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