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L教学法在临床药物治疗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TBL教学法在临床药物治疗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尚振海

(徐州医科大学临床学院临床药学教研室江苏徐州221000)

【摘要】目的:探讨TBL教学法在临床药物治疗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某校100名学习临床药物治疗学的2013级临床药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按照班级分为A、B两组,每组50人。A组学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施教,B组学生采用TBL教学方法施教。一学期后,比较两组学生的理论成绩以及综合素质。结果:B组学生的平均理论成绩明显高于A组,且B组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兴趣,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团队协作意识,表达交流能力)也优于A组。结论:TBL教学法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TBL教学法;临床药物治疗学;平均成绩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3-0359-02

临床药物治疗学是临床药学专业本科生的重要课程,内容丰富,有其特殊性。因其涵盖了各个系统疾病的用药,比较繁琐,学生提不起兴趣,理论知识的教学上存在着很多难点,团队协作能力差等问题突出。团队为基础的教学(TeamBasedLearning,TBL)是一种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团队协作精神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1],有文献报道将其应用在药理学和药事管理学的教学上取得较好的效果[2-3]。本研究以某校100名临床药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探讨TBL教学法在临床药物治疗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某校100名需要学习临床药物治疗学的2013级临床药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按照班级分为A、B两组,每组50人。A组为对照组,B组为实验组。两组的性别构成比,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组的样本同质,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A组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以PPT授课为主。B组采用TBL教学模式,首选确定学习小组,将50名学生分为5个学习小组,每组10人,根据上一学年的期末考试成绩均衡分配。每个学习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每次的小组讨论学习。课前预习:由教师确定讨论的主题,提前1周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向各组发放预习资料及相关参考文献,由组长提前带领组员完成预习。如果遇到复杂问题,经事前讨论没有定论的话由组长记录下来,课堂上与教师和其他组员共同讨论。课堂学习:授课尽量减少直接讲授答案的方式,注重对学生讨论方向的引导。教师向各个学习小组提出拓展问题及病例分析题,由组员展开讨论,最后组长陈述讨论结果,其他小组的成员如果对此讨论结果有异议可以参与一起讨论,并由教师进行完善补充。课程结束前可适当发放测试题对学生进行测评,同时记录各组平均成绩。最后总结:教师对各个小组的情况进行点评,总结各个学习小组的讨论情况,提出改进意见,并详细记录各组的成绩。

1.3观察指标

学期结束后进行闭卷考试,满分100分,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同时,采用主观测评观察两组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情况、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团队协作意识、表达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主观测评由任课老师分为优秀、一般对教学认同度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理论成绩比较

A组学生平均成绩为84.04±2.4,B组学生平均成绩为90.10±3.4。A组学生的成绩显著低于B组学生的成绩,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两组学生理论成绩比较(Mean±SD)

3.讨论

临床药物治疗学是一门集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为一体,研究药物预防、治疗疾病理论和方法的科学。临床药物治疗学为药学学生提供合理药物治疗基本知识,为从事临床药学服务奠定基础的一门实践性课程,是医学与药学之间的桥梁。就目前我校的情况来看,对于该课程还存在学生不感兴趣、教师重视不够、带教方法不适合等问题。TBL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旁边进行引导,设置问题,由学生共同解答,提高教学有效性,而且该教学方法也强调了团队意识。

TBL教学法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的作用是课堂组织、团队激励、讨论引导等,对教师的知识面、教学经验和组织沟通能力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课前提出问题,教师将课前整理好的各类问题告之学生,并提出相应的讨论要求,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对各问题的解答思路,鼓励创新。课堂上学生要以教师提前划分好的小组进行组内讨论,尽可能发散思维,通过研究讨论使学生相互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然后由组长进行总结和归纳,对于疑难问题可以跨小组讨论,必要时教师加以引导。课后通过测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促使其相互监督、相互帮助,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拓展思维的能力[4]。

TBL教学法在药学其它课程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教师和学生的一致推崇[2,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B组学生的平均理论成绩明显高于A组,并且B组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兴趣,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团队协作意识,表达交流能力)也优于A组,说明TBL教学法在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TBL教学法在临床药物治疗学教学中的应用,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LarryM,MichaelS,DeanXP.TeamBasedLearning:SmallGroupLearning’sNextBigStep[M].NewYork:JohnWiley&SonsInc,2008:1-99.

[2]李新才,邓凤君,曾碧映,等.TBL教学法在高职高专药理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1):136-137.

[3]冯鑫,黄和平,陈卫东.TBL教学法在药事管理学教学中应用初探[J].医药前沿,2016,6(12):361-362.

[4]林坚.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外科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3):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