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佛教的“无明”观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2

浅析佛教的“无明”观念

王为

——以《大乘起信论》为例

王为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715)

中图分类号:B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2-0325-01

摘要:在佛教典籍中,尤其是大乘佛教典籍中,《大乘起信论》是一部非常具有影响的论著。文章通过探讨众生心与无明的关系,真如与无明的关系,来指出无明的具体内涵,以及对中国佛教各宗派产生的影响和价值。

关键词:一心开二门;真如缘起;众生心;无明

《大乘起信论》据史料记载系印度马鸣菩萨著,梁代真谛和唐代实叉难陀都曾对它进行了翻译,其中真谛译本流传最为广泛;作为一部综合了百部大乘经典而造就的简明通论,因其内容丰富、条理清晰、行文通畅、结构严谨,在中国佛学史上曾被当做大乘学说的入门概论并广为流传。顾名思义,在大乘佛法中,“大”字指的是芸芸众生的真心,它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无始无终的,真心就是本论中的体大、相大、用大三层含义;“乘”有运转承载之意,助缘众生脱离苦海达极乐世界;“起信”目的就在于令众生生起信仰,信得自心即佛,依教法修持而成佛。

为使人们生起对大乘佛法的信仰之心,通过修习大乘经籍而最终达到成佛境界,《起信论》用非常精辟的语言概述了大乘佛法基本理论,人们想要达到成佛的境界,首先必须掌握大乘佛法的理论,即一心、二门、三大。“一心开二门”是基本中的基本,“一心”又叫“真如”、涅槃、佛性,指众生与生俱来的本心本性;“二门”又分为“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一切法唯此二门生起,二门分别从体用角度来阐释“一心”中所呈现的宇宙万有的事物。宇宙万有包括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一切唯众生心所造,这种“众生心”又是通过“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起作用,才得以生起种种差别变化的宇宙万物。众生心作为原本自性清净的真如,如何开出二门并缘起世间诸法,其中的关键在于“无明”所起的作用。真如缘起主要因为无明,无明是空无自性的,执着于世间万有是实有的,但无论无明妄念如何执着于事物实有,真如始终是不生不灭的本体,无明与真如之间是非一非异的关系。

《起信论》以“论”的形式对经律的思想进行了系统阐释并构建了自身以“一心开二门”的独特思想体系。其中真如缘起就是起信论的代表观点,来分析众生心与无明、真如与无明之间的关系。

一、众生心与无明

《起信论》中认为依众生心即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有二种门,一是心真如门,二是心生灭门,一心之中同时有二门,此二门是相即不离的关系。真如是不生不灭的,是心性中的一种本然状态。《起信论》:“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唯是一心,故名真如。”[1]心生灭门,是指众生心因无明妄念而产生的有生有灭的状态。在《起信论》中用“阿赖耶识”这一概念来统一真如与无明。阿赖耶识摄一切法,并能生起一切染净诸法,关键在于众生心含藏觉与不觉两种状态。《起信论》中:“此识有二种意,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为二,一者觉意,二者不觉意。”[1]觉者,是了觉、觉照,能彻照觉悟真如本体的智慧。不觉者,即是迷妄,就是指的无明。认为一切妄念源于众生心的“无明”,那么众生心原本自性清净,也是能够产生无明妄念的。

佛教经论中,通常善用比喻来阐释广博精深的佛理,《起信论》在揭示众生心与无明关系上,就用水和风两者的关系作了形象的比喻。“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而水非动性,若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1]用水来比喻众生的自性清净心,风来比喻无明,受无明之风吹动的海水呈现出波动之相,此时水相风相融为一体,表现出相即不离的关系,离开水则无波体的存在;同时,水自身包含的特性如湿性,也不会随风相改变。借此无明的影响来说明众生心中的二门即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的关系,当无明之风停止,众生心的生灭相也随即消失。

无明生起世间一切染法,但它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起信论》中认为:“无始无明”[1],说明无明从来就是存在的,也没有开端。无明生染心,使众生的清净自性成为染心,众生心中的无明与清净自性却是从本以来就有的,两者并无先后上的顺序,无明不仅是从来就有的,同时也是忽然就生起的,如《起信论》:“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1]因此,无明是世间染法和人生烦恼产生的总根源,无明是“无始”的,也是与众生心真如本体相对抗的一种力量。

二、真如与无明

《起信论》属于绝对的唯心论,其中“真如缘起”说是此论的代表观点,认为世界万有都统摄于一心之中。用“熏习”的理论来阐释真如净法与无明染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净法与染法之间是相续不断的道理,那么什么是“熏习”呢?就是通过一种事物的连续熏习影响,作用于另一事物使其性质产生的变化。如《起信论》中:“熏习义者,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1]这个形象生动的比喻中,将衣服比作真如,香气比喻成无明,如果用香气对衣物进行熏染,那么在相互熏染下,衣服上自然就充满了香味。真如原本是清净的,由于无明的不断熏习,就出现了清净自性生起染心的状态。

真如与无明之间是相即不离的关系,两者相互之间不断熏染,便生起一切染法和净法。真如受无明熏习而不断产生染法,“云何熏习起染法不断?所谓以依真如法故,有于无明。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则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习无明。”[1]无明熏习真如,使众生心产生了痛苦与烦恼,同时真如也在熏染无明,使无明不断生起净法。如《起信论》:“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以熏习因缘力故,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乃至久远熏习力故,无明则灭。”[1]

真如缘起中心生灭门是由于心真如门的随缘而发生变化的,无明执着于世间万有的实在,执着于种种差别相,无明是空无自性的,但无论无明妄念如何执着实有,然而真如的本体永远都是不生不灭的,不可变坏的。无明在真如的薰习下是可以断灭的,《起信论》认为:“染法从无始以来,薰习不断,乃至得佛后则有断。净法薰习,则无有断,尽于未来。以真如法常熏习故,妄心则灭,法身显现,起用熏习,故无有断。”[1]然而无明却不能使真如熏习灭尽,真如是不变的本体,但同时又随各种因缘条件而生起一切现象,一是违自顺他,即隐藏真如字体,显现虚妄现象。二是违他顺自,此时真如显现自身功德,来用以对治虚妄无明染心。

通过对《起信论》中对无明观念的浅析,认识到无明观在“一心开二门”的理论中起着重要的构建作用,其中真如缘起作为此论的代表思想,对中国佛教各宗派都产生过一定影响,比如禅宗的“顿悟”理论就受到真如缘起思想的影响,还有华严宗的“法界缘起”也是在这一理论思想的基础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真谛译,高振农校释:《大乘起信论校释》,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0、17、33、36、61、61~62、78、83页.

[2]《佛教哲学》方立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王为(1981--),男,湖北荆州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宗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宗教哲学与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