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教学中的英语互动式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3

任务型教学中的英语互动式教学

刘秋生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英语互动式教学;原则

任务活动所谋求的效果不是一种机械的语言训练,而是侧重在执行任务中学生自我完成任务的能力和策略的培养,重视学习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参与和在交流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

一、任务型教学的结构和组成部分

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任务(task)具有结构性,并由教学目标、输入、活动形式、教师与学生角色和环境五部分组成。

1.教学目标(goals):任务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2.输入(input):是指“设计任务的资料”,输入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报刊、小说、学生的作品、电视作品、课本、歌曲等。

3.活动(activity):是指任务而不是指练习。

4.师生角色(teacher/studentrole):学生是交际者,其主要任务是沟通信息,具有学习的自主性,并经常进行两人或小组活动。教师应扮演促进者(facilitator)、组织者(organizer)和监控者(monitor),有时也可加入到学生中担任学生的伙伴(partner)。

5.环境(setting):指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包括任务完成的方式和任务时间的分配,也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

动态语言能力(languagedynamics)和群体语言能力(groupdynamics)的训练是任务型学习的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较大任务(例如,主任务、扩展性任务和课题任务等)的完成常常需要群体的合作行为,即使是较小任务中的语言活动也常常是双向的、互动的或交互的。交互是言语交际的核心。

二、互动式英语教学

所谓“互动式教学”,则是指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包含有学生与课程资源间的互动、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学生间的互动和学生与教学环境间的互动等要素构成的,且具有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流程。英语教学中的互动,是当前最具生命力、最具科学性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中学生学好英语、用好英语的最高效、最活泼、最实用的教学模式。英语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讲与练的互动、读与听的互动,营造出一个鲜活、生动、创新、个性的全新学习环境。互动式教学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个体与群体的互动。

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包括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质疑问难;开放教学,诱发问题意识;指导培养,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

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就要选择适当的媒体设置问题情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在精心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增强其问题意识。在此基础上,再采取引导、点拨、释疑、评价等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其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学生的认知只有通过模仿、观察、实验、类比、联想、想象、求异思维、聚合思维等形式才能实现。

2.诱发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的源头活水。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和思维活动方式的信息反馈,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深化和总结提炼。通过教学问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促进其问题意识的形成并不断得到深化。

3.激发创造性思维

扎实的知识基础是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但有了知识并不等于就有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直觉思维、想象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都是其中重要的思维形式。任何发明创造总是建立在“求异思维”基础之上的,倘若没有“求异”,也就无所谓“创新”。

4.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将客观的认识转化为主观的认识,进而通过知识间的多种联系而形成知识网络,就必须废除注入式,运用启发式。无论是课堂上师生间的问答,还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将矛盾蕴含在问题之中,其目的都是为了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其求知的欲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发其创造性思维的活力。

Pairwork和groupwork是生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模式,包括出示探究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小组间互相交流和总结规律。

1.出示探究问题

所出示的探究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小组活动的激情,从而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例如,在教学了“Doyouhaveasoccerball?”的表达方式后,笔者就和学生共同设计了如下一个探究性问题:“周日用半小时的时间,参考网上和体育杂志上的相关信息,找到你最喜欢的运动和运动员。”由于问题贴近学生的爱好,所以大家很感兴趣,随即课堂上便投入了热烈的讨论。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要分一定的步骤展开,可建立4至6人的异质小组进行,并给予时间上的充分保证,促使学生在活动中相互切磋、取长补短。教师在黑板上可以写出一些水果和食物的名词。讨论时,教师可巡视或参与某个小组的讨论,了解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例如,在复习“Doyoulike…”时,有的小组就选用“记者采访”的形式练习句型的应用,每个同学都有充当“记者”的机会,其他人则当作被采访者,介绍自己日常生活中喜欢的水果和食物等。

教师板书的内容:hamburgerssaladeggschickenfruitvegetablestrawberryFrenchfries…

记者:Whatwouldyoulike?Doyoulikehamburgers?

被采访人:Yes,Ido./No,Idon’t.

IlikeFrenchfries.

Idon’tliketomatoes.

记者:Howaboutsalad?Doyoulikesalad?

被采访人:Yes,Ido.It’sgreat!

3.组际间互相交流

即在组长带领下,经过畅所欲言,共同探究,相互启发,互相补充,得出较完整的答案之后,由每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阐述各自的意见,进行全班交流。

4.总结规律

在组际交流之后,教师应及时做出公正的评价,并引导学生将各组的观点、答案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概括,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由此形成共识。例如,在讨论“Doyouwanttogotoamovie?这个话题时,全班就归纳出以下“谈论喜好和制定计划”的常用句式:

Doyouwanttogotoamovie?Yes,Ido.Iwanttogotoanactionmovie.

Whatkindofmoviesdoyoulike?Ilikeactionmoviesandthrillers,butIdon’tlikeromances.

Doyouwanttogotoamovie,…?Yes,thatsoundsgood.

Whatkindofmoviesdoyoulike?Well,Ilike…becausethey’refunny.AndIthink…aregreat.

Howabout…?

No,…areboring.Howaboutyou?Idon’tlike…,either.

Sowhatkindofmoviesdoyoulike?Well,Ilikeactionmovies.

Youdo,They’reexciting.等。总结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学法指导,要引导学生回顾过程和方法,使他们有所感悟。当然,在生生互动过程中,教师既不能“主宰”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应将有效的指导、平等的参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并主动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施教的几条原则

1.普遍性原则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其普遍性原则。创新潜能不是少数尖子生独具的。发展心理学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关键在于教育的开发。因此,教师应善于发掘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潜能,并将期待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

2.差异性原则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充分考虑到个体间发展的差异,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方法。学生的创新与成年人的创新活动是有区别的,其创造的价值更多地表现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促使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去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时,一定要从他们思维的实际发展水平、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目标不要过高,内容不要太难。

3.活动性原则

即要注重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如动手操作、实验探索、调查研究等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和间接经验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但问题探究的过程远比直接获得结论更重要。

4.激励性原则

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并要全力支持他们质疑问难,绝不能置之不理,横加干涉,甚至一味地指责。要使激励性评价真正成为“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

5.纠错原则

活动期间,教师一般不要纠错,但活动之后,教师必须对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典型错误进行讲解,也可将典型错误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纠正,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准确度。

综上所述,“互动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任务型教学途径的明显特征。在任务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促进有效互动,以提高教学效率。

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课程、学生与课程、教师与环境、学生与环境之间都存在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因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组织性、非确定性,成为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课堂互动的这一特点对英语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要想在课堂上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教师要完成好角色的转变,其认知水平、教学能力必须得与时俱进。教师只有具有高尚的情操、令人崇敬的人格魅力、缜密的理性思维、丰富的人文素养和不断的创新精神,才能征服学生,使师生在新课程的平台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Nunan,D.DesigningTaskfortheCommunicativeClassroom[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s,1989.

[3]Skehan,Peter.ACognetiveApproachtoLanguageTeaching[M].Oxford:OUP,1998.

[4]Willis,J.AFrameworkforTask-basedLearning[M].AddisonWesleyLongmanLimited,1996.

作者单位:广东省博罗县龙华中学

邮政编码:516122